農業是保證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得以穩定、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業,中國作為世界農業大國,農業發展歷史更是十分悠久。中華民族在漫長發展歷史長河里,立足于資源條件稟賦各異的自然環境中,嚴格遵守人與自然協同并進原則下,運用自身思想智慧與辛勤勞作,創造出一系列色彩鮮明、類型多樣、兼具生態與經濟價值的土地利用體系,并通過這些體系將國家所存自然、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特征,充分展現于世人眼前,從而讓人們對農業文明有更加深入的認識與了解,使國家傳統優秀農業文明得以繼承與發揚。本文結合李桂玲、賈利光編著的《博物館與非物質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研析農業非遺文化的翻譯與傳播發展狀況,以擴寬農業非遺文化傳播范圍為目標,探索構建農業非遺翻譯與傳播機制的有效路徑,以期為農業非遺文化發揚光大提供助力。
華文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博物館與非物質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明確意識到部分非物質農業文化遺產正隨著社會生產結構轉變而逐漸消失,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保護,深入探尋農耕文化本質內涵,使其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不受損害,推動農業產業在新時代的可持續發展方面,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也有利于中國民族文化繼續傳承,加深民眾情感紐帶,增強民族團結力,并加快經濟與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本書在充分認識保護非物質農業文化遺產重要性基礎上,以各領域的多元研究成果為基本理論來源,大量且系統地歸納整理出獨屬于中華民族的農耕文化,并從博物館建設發展視角出發,就如何保護非物質農業文化遺產,使其得以繼續延續進行初步研究,力求向闡述非物質農業文化遺產相關理論概念、理清其文化內涵,讓其能快速、清晰地掌握非物質農業文化遺產實質含義,從而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農業文化遺產奠定堅實理論基礎。此外,本書還分別從神話傳說,農耕信仰、農業時令變化,農業藝術文化,農畜產品手工與加工制作技藝,傳統農耕種植、飼養、生產等技術經驗,以及農業商貿習俗、自然生態系統和景觀等方面,總結歸納非物質農業文化遺產特征,運用圖文結合形式全面展現中華民族農耕文化遺產,深入論述博物館對非物質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手段,深化非物質農業文化遺產延續性發展。
伴隨社會經濟全球化發展,人們精神文化需求愈發高漲,非遺文化作為豐富精神生活重要因素之一,自然成為社會滿足大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關注熱點。陜西漢中作為一個擁有百年歷史的文化古城,不僅具有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如張騫傳說、漢中藤編、鎮巴民歌、貫溪地圍子、漢調桄桄、端公戲等,還具備代表性水利工程系統,即漢中三堰,為促進漢中盆地灌溉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推動意義,且該水利工程還于2017年成功申報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基于此,加強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力度,成為國家保留漢中這一文化古城發展歷史,擴大農業非遺文化對外傳播范圍的必要手段。作者也在參與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翻譯與傳播機制研究”(2018M35),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話語權轉換及“走出去”策略研究(2018M16)過程中,明確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翻譯與傳播機制益于漢中非遺文化轉換當下話語權,使其走出國門、面向世界,由此可見,翻譯與傳播機制的建設對農業非遺文化有重大傳承意義。可就現實情景來看,中國農業非遺翻譯與傳播實際發展狀況,尚不能為創建現代化非遺文化翻譯與傳播機制提供全面的實質性幫助。
首先,對農業非遺外宣意識不夠強烈,致使其翻譯傳播工作關注度不高。面對特色鮮明、資源豐富的農業非遺文化,相關部門首要想的是實施建檔、傳承及申報等工作,尚未深刻意識到農業非遺外宣的必要性,沒有以強化農業非遺外宣效率為目標,建立專門翻譯與傳播系統,致使農業非遺文化只能在國內,甚至是專業領域內進行傳播,嚴重降低了農業非遺文化的傳播效率;同時,也造成農業非遺翻譯與傳播工作并未受到應有重視,遲遲不能建立健全農業非遺翻譯傳播工作系統,延緩了國家農業非遺文化對外傳播進程。
其次,農業非遺項目介紹僅停留于中文申報書,相關語料庫難以支撐其外翻工作。因大部分農業非遺項目所在地區政府或機構外宣意識不足,所以在翻譯與傳播當地農業非遺文化方面,對有關農業非遺項目的介紹不但停留于中文這一文字語言上,如對農業非遺文化項目進行詳細說明、敘述農業非遺文化發展歷史,均使用中文,只有對少數省級或國家級農業非遺文化項目才制定詳盡譯文版本;還區別對待各農業非遺項目,如對社會價值與國家重視程度較高的農業非遺文化制定詳細解說系統,對級別較低的農業非遺文化介紹卻僅限于申報書,這將對當地建立健全農業非遺翻譯語料庫造成不良影響,從而無法促進農業非遺翻譯工作的有效實施。
最后,結構復雜、內容詳盡、語言專業的介紹文本,使農業非遺缺乏大眾性傳播路徑。由于農業非遺項目介紹主要是以申報書上的內容為主,雖對農業非遺項目有針對性的專業介紹與說明,但其使用書面語言卻匯集各種專業詞匯與術語,且結構也較為復雜,遠遠超出大眾理解范圍,只有從事與農業非遺文化相關的工作人員或研究者,才可迅速、全面地理解申報書中內容,所以普遍的農業非遺文化項目對社會大眾來說,基本都是可觀而不可觸的,更別說加強農業非遺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傳播效率、擴大其外界影響力了。可見,對項目多而繁雜、涉及領域廣泛、專業性強的農業非遺文化來說,其翻譯與傳播工作的執行在當下社會中存在較大難度。
傳播本質是一個對任何信息進行傳達與交換的互動過程,通過某種中介將信息傳播者與接受者聯系起來,進而讓信息得以有效流傳;翻譯則是通過語言間的科學、合理轉換,運用另一種語言表述出原文語言所傳達信息。由這兩點內容不難看出,翻譯與傳播間具有極深聯系,即翻譯有利于促進兩種語言間的信息相互傳遞,其信息傳播不但涉及兩種語言,還身處跨文化發展背景之中。對此,農業非遺翻譯發展深刻影響其傳播領域的擴寬進程;換言之,農業非遺翻譯過程即是其傳播過程,所以須嚴格且認真地研究農業非遺翻譯與傳播機制的建立健全發展。為提高農業領域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水平,農業非遺翻譯應符合當地社會實際發展情況,以保證翻譯成果能充分展現該地區生態、社會及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凸顯該地農業生產特色,從而形成獨特農業品牌,以此加快現代化農業建設進程。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貫徹落實,農業非遺翻譯與傳播發展必須遵循這幾個原則:一是注重翻譯的簡約、生動性,保留源語言的實質文化內涵;二是明確口耳相傳與言傳身教等普遍信息傳遞形式的意義,根據口語的思維方式和表述特征,對農業非遺進行翻譯,降低其在社會群眾中的傳播難度;最后,強調非遺項目與農業文化的整體性,將非遺翻譯成果應用于農業產品品牌建設中,創建靈動農業非遺品牌,增強農業非遺傳播影響力。
針對上述內容來看,為加強國家農業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力度,非遺文化管理部門與政府應基于農業非遺翻譯與傳播原則,參考下述要點推動農業非遺翻譯與傳播機制的建設與發展:
第一,強化農業非遺外宣意識的培養,正視農業非遺翻譯與傳播工作重要性。農業非遺文化凝聚著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側面展現出勞動群體自強不息、勤奮努力、熱愛生活的精神面貌,是非常值得推廣,以此讓世界了解中國人民優良品質的文化因素。因此,面對豐富農業非遺文化資源時,社會與政府既要根據這些資源的特色實施合理建檔歸案行為,構建井然有序的農業非遺文化管理體系,更要不斷加強自身農業非遺外宣意識,通過各種翻譯技術與傳播手段增加中國農業非遺在世界文化市場中的地位;同時,還應正視翻譯工作在傳播農業非遺文化中的必要性,針對農業非遺文化,建立專門的翻譯與傳播部門或機構,提高農業非遺翻譯與傳播專業性。
第二,根據時勢建立健全專業語料庫,為開展翻譯與傳播工作提供理論基礎。健全且緊跟時勢的語料庫是為農業非遺翻譯工作提供理論依據,進而使農業非遺文化傳播范圍得以擴寬的基礎要素,在促進農業非遺文化整體推廣效率過程中,起到極為關鍵的現實作用,所以,人們可按照農業非遺文化內涵與其翻譯發展趨勢創建對應語料庫,并在時代不斷更替變化下完善其中詞匯與術語信息,力求為順利開展農業非遺翻譯與傳播工作提供充實理論基礎。此外,還可從主體視角著手,運用簡單、生動的口語化翻譯文本,輔助大眾將隱晦難懂、結構復雜、介紹公式化的解說內容,轉化為大眾話語形式,加強民眾社會認同感,從而積極參與農業非遺傳播,使其煥發新活力。
第三,豐富翻譯形式、發展多元譯文版本,借助現代技術營造不同傳播效果。豐富多樣的譯文版本可滿足不同群體翻譯與傳播需求,使農業非遺文化傳播渠道變得更加多元化,是將農業非遺文化傳播至更廣區域的有力條件,而豐富翻譯形式與手段又是制作不同譯文版本的必需要素,因此,為營造不同農業非遺傳播效果,農業非遺文化管理部門可針對不同群體需求,利用各種翻譯方式與手段譯制多個譯文版本,如為社會大眾提供生活化譯文,為專家學者提供專業性譯文,為外籍人員提供雙語譯文等,并借助現代互聯網與新媒體技術深化農業非遺的對外傳播發展,以此增加農業非遺影響力,加快其內化與國際化發展進展,達到理想傳播效果。
概而言之,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體現了一個國家農業行業發展歷史和文化沉淀,更凝聚了一個民族的智慧結晶,全面折射出一個國家與民族獨特的本質文化內涵。近年來,隨著中國農業國際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國家本土農業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在大環境的積極推動下,愈發受到重視。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背景下,農業非遺的對外傳播更是成為促進國家社會發展的研究熱點。可從現有情形來看,農業非遺翻譯傳播機制的建設任重而道遠,如何在新時代來臨之際深化農業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通過語言傳遞形式將中國農業非遺文化向世界推廣,是中國非遺文化管理部門或機構亟需解決的問題。由此,對農業非遺翻譯與傳播進行深切研究勢在必行,均應重視農業非遺外宣的積極意義,運用科學手段協同完善農業非遺翻譯與傳播機制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