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蕾
1993年12月出版的《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是中國古代史學者楊寬先生的諸多優秀著作之一,它不僅考證了古代陵寢的變遷及對陵廟、石像生的分析,也是為中國古代都城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書引用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圖片資料以及豐富的考古發掘成果,并經過多次的實地考察研究,系統地研究論證了中國古代都城及其制度的發展演變,提出很多創新觀點。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一書分為上下兩編,在風格上差異較大。上編是中國都城的起源和發展,分為十四章,約占全書的一半,第一章是前言,從第二章開始到第十三章,作者自都城的起源入手,按照時間順序討論了商代、西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南北朝、隋唐等各個朝代的典型都城,中國古代都城制度第一階段的概況盡收眼底。第十四章作者總結了這一時期都城布局的三次重大發展變化、其中原因以及與禮制的關系。下編是宋代以后都城制度的變革及其重要設施。分為六章,圍繞都城結構展開對北宋、南宋、遼金、元、明、清各個朝代都城結構變化和特點的研究。
雖然上編更加概要簡明,但我更喜歡下編。這是因為下編切入口小,基本全方位展示了宋以后典型都城的面貌,將都城里的建筑設施同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更密切地聯系起來,尤其是當時人們衣食住行娛等日常生活與都城的聯系。這些細膩的資料為古老的、無生命的都城注入了靈魂,使“死”的建筑展示出當年充滿煙火氣的形象。畢竟“要了解一座城市,簡便的辦法就是探索居民如何勞動,如何愛并如何死亡”。
以上是我對整本書大致框架線索的理解,下面我將談談我的幾點認識和體會。
關于都城起源,真正意義上的都城都是在國家產生以后出現的,是在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誕生的。作者認為,仰韶文化時期氏族村落挖掘壕溝只是為了預防野獸襲擊,但到龍山文化時期開始修建城墻作為防御設施,極有可能是為了防備其他部落的襲擊。這種說法有一定合理性,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沒有解釋清楚。比如仰韶文化時期不同的氏族部落間難道沒有相互攻擊的行為嗎?這個時期挖掘的壕溝真的只是為了預防野獸的襲擊嗎?壕溝對于敵人究竟能起到多大的防御作用?書中現有的資料和給出的解釋顯然無法很好地回答這些問題。對此我認為,仰韶文化時期和龍山文化時期都存在野獸等自然威脅和其他部落攻擊等人為威脅,但是此時社會生產力比較低下,挖掘壕溝比修建城墻更為容易可行,所以壕溝出現要比城墻早些。有人可能會質疑:壕溝能否阻擋外來侵略的敵人?也許站在我們的視角,壕溝阻擋野獸是可以的,但對于能制造工具、團結協作的人來說效果不大。這其實是忽略了當時生產力不發達的史實。對于當時的敵人而言,翻越壕溝也較為困難,而且阻礙敵人前進速度,從而拖延時間也可以為村落里的人緊急準備、趁機反攻提供機會。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人們可以更加熟練地實用工具,建筑技術也有了很大進步,一方面翻越壕溝變得容易,壕溝在這時已經不能起到很好地防御敵對部落攻擊的作用。另一方面修建城墻也變得沒有那么困難了,而且城墻的防御效果比壕溝更勝一籌。所以此時的氏族村落都逐漸采用城墻來作為新的防御設施。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在序言中提到過,對都城制度發展歷史進行探索,首先應該重視的是“城”“郭”相連結的發展變化。先秦到唐代可以按照城郭連結的不同布局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商代的有城無郭時期;第二個時期是西周到西漢的西城連結東郭的時期;第三個時期是東漢到唐代的東西南三面郭區環抱中央北部城區的時期。秦都咸陽的城址毀于渭水不斷北遷之擾,西漢長安雖然有外郭,但沒有修建郭城,所以這兩個都城的布局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但是根據作者提煉出的先秦至唐代城郭連結布局的三個階段可知,西周、春秋戰國時期中原都城流行西城連結東郭的布局,而到了秦漢后的北魏洛陽又出現了東西南三面郭區環抱中央北部地區的布局,那么它們必然是處在兩個階段的過渡時期,這種都城布局的特點更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因為秦都城址被毀,對于秦都咸陽的研究一直沒有引起學界太大的重視和深入的考察,而作者創新性地利用秦惠王時期建造的成都以及秦始皇陵園來還原秦都咸陽的面貌。秦惠王滅蜀后派人主持建設了成都,“與咸陽同制”, 故而成都有“小咸陽”之稱。而所謂“事死如事生,禮也”(《左傳·哀公十五年》),帝王陵園一般仿制都城制度,堪稱一個縮小版的國都。所以秦始皇陵園應該也和咸陽布局一致。由此,作者得出秦都咸陽的布局模仿了當時中原大國,采用了西面小城連結東面大郭的方式,西面是狹長方形小城,東面是較寬長方形大郭,“城”和“郭”都是坐西朝東的。作者的這一研究方法對我們研究其他歷史問題有著重要借鑒意義。
本書基于都城的平面布局發展與禮制及政治史相關聯的新觀點,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古代都城的發展歷史。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西嶋定生認為“本書帶來的效果將是巨大的”。我認為本書最大的亮點在于作者利用禮制的演變來解釋都城布局的三次重大變化,將古代都城制度與古代陵寢制度相結合。但比較遺憾的一點是,作者雖然在下編討論了遼金都城,但未將西夏也收錄進去。與南宋政權并立的遼、金、西夏都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少數民族政權,對中原政權及后世產生了一定影響。所以西夏王朝也必定有其都城制度的特別之處,是研究都城制度不可或缺的一環。
都城是每個朝代的政治中心。我們通過都城的發展可以從側視古代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史有著考證、糾誤、補缺的作用。從小缺口切入研究歷史問題,比宏觀的“上帝視角”更能見微知著、一葉知秋,這是值得歷史研究者仔細考慮的。
參考文獻
[1]阿爾貝·加繆.鼠疫.譯林出版社,2017,1:23.
[2]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2:2-3+101-107.
[3]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4(12):34.
[4]石坤.淺評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現代經濟信息.2016(2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