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奕人
近日,筆者在學習黨史時看到一則史料:抗日戰爭時期,隨著各敵后抗日根據地和部隊的逐漸擴大,干部缺乏、人才不足的問題越來越突出。1939年6月,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發出《關于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和培養新干部問題的訓令》,指出“吸收新的革命分子參加軍隊工作,已成為目前干部工作上的一項重要任務”。1939年12月,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強調“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在黨的政策感召下,知識分子掀起了一場“走向延安”的高潮。用當時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陳云的話說,我們黨“廣招天下士,誠納四海人”,同各方面“搶知識分子”,最終“天下英雄豪杰云集延安”。這一廣納英才的政策為奪取抗戰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中國共產黨走過的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百年,也是廣納人才、艱苦創業的百年。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社會主義建設歲月,還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時代越是向前,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發突出。以深圳為例,1980年建立經濟特區時,全市只有2名技術員,1名拖拉機維修員和1名獸醫。40年來,深圳特區不斷在人才政策、服務機制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全球頂尖人才、高端人才大量匯聚,深圳因人才而興,從一個落后的小漁村發展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跡,詮釋了人才戰略的偉力。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里?貝克爾所言:決定人類前途的并不是空間、土地、自然資源,而是人的智慧與能力。
當前,全球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全球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美國把人才列為比美元、軍事更加重要的國家核心戰略,《移民改革法案》對高層次人才大開綠燈,全國約三分之一的科學家與工程師來自國外,聘用了全世界70%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日本連續多次放寬外國人簽證、居住限制等政策,專門吸引急需人才。以色列國土面積不到3萬平方公里,荒漠遍布,資源匱乏,且周邊強敵環伺,但1974年即創立了首席科學家負責制,人才教育投入長期占GDP比重達10%,從事研發的全職人員占總人口的比例為9.1%,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創新傳奇”。由此可見,重視人才、廣聚英才已成為各國的普遍共識和共同追求。
俗話說,筑好鳳凰臺,引得鳳凰來。近年來,寧波把人才工作作為“栽樹工程”來抓,建設甬江科創大走廊、甬江實驗室等戰略平臺,出臺了“甬江引才工程”、“關心關愛人才12條”、外籍人才申請永居證便利辦法等一攬子政策,連續15年舉辦人才科技周,加速開放攬才產業聚智,著力打造高素質人才發展重要首選地。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寧波創新設立“谷雨”寧波人才日,千方百計引人才、求賢若渴招英才,以一座城市的最高禮遇向人才致敬。《2020中國城市人才生態指數報告》顯示,寧波人才生態排名居全國各大城市第六。青年人才加速流入,去年新引進大學生16.6萬人,同比增長20.3%。
如果說愛才、惜才、敬才體現為一種價值觀,那么如何聚才、用才、留才更考驗治理能力。短期來看,“大手筆”獎勵固然是不錯的選擇,但這只是其中一種手段,并不足以讓人才留得住心、扎得下根。尤為關鍵的是,要優化人才生態,打造高水準的人才發展平臺,推進人才體制機制和政策創新,給人才最好的發展空間和展示舞臺。對寧波而言,就是要高水平打造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甬江科創大走廊,加快建設新材料、工業互聯網、關鍵核心基礎件三大科創高地,擴大院士之家、特色產業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的影響力,持續放大人才“引力波”。同時,還要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進人才創新創業全周期、項目建設全過程等領域“一件事”改革,打造人才創新創業服務升級版。
不拒眾流,方成江海。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一個國家、一個地方,沒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眼光和胸襟,是很難快速發展起來的。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態勢,唯有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廣開進賢之路,才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也才能為寧波鍛造硬核力量、唱好“雙城記”、建好示范區、當好模范生、加快建設現代化濱海大都市注入強勁動能。
責任編輯:謝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