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永
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重大步驟。1951年2月開始,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根據“三年準備,十年計劃經濟建設”的思想,著手編制《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即“一五”計劃)。1955年7月30日,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一五”計劃。1953年,當“一五”計劃的許多指標、比例關系和相關內容還在仔細測算、逐步確定中,全國各地就已開始執行“一五”計劃規定的建設任務,進入大規模經濟建設階段。
在大規模經濟建設開始后,中央要求各省、市從實際出發,編制本地區的“一五”計劃。1956年6月,浙江省人民委員會(簡稱“省人委”)下達了《寧波專區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寧波市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主要從工業、手工業、農業和商業4個方面規定了1957年要完成的指標。按照省人委下達的計劃要求,12月8日,寧波專署首先細化了專區工業、手工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指標,分配給各地,并要求各地在年底前逐級分配給基層單位,進一步調動職工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爭取超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1957年2月17日,專署又將專區農業、商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指標下達給各地,并要求各地在檢查計劃時實事求是地加以總結,提高計劃水平,激發全體人民對實現五年計劃的信心和決心,力求完成計劃所規定的任務。
在省人委正式下達寧波市“一五”計劃要求前,市計劃委員會于1956年3月編制了《寧波市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主要指標》,從基本建設、工業(包括手工業)、商業、農業、運輸、文教衛生和勞動工資7個方面,對1953年至1957年的全市發展作了較為詳盡的規劃。6月,接到省人委下達的計劃要求后,市計委對原有的指標進行了修訂、補充。
在“一五”期間,寧波專區、寧波市的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增產節約,各條戰線均取得了可喜成績,提前于1956年勝利完成了“一五”計劃的主要指標。到“一五”時期末的1957年,寧波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8.93億元,比1952年增長49.41%,年均遞增8.36%。農、輕、重結構,依次為70.53%、25.07%、4.40%。
農業生產取得好收成。“一五”時期,寧波雖然遭受了干旱、臺風、洪澇等自然災害,但是通過興修水利、改良品種、推廣新式農具、改進耕作方式、消滅病蟲害等措施,克服重重困難,戰勝自然災害,農業生產取得全面豐收。除了1956年,“一五”時期的其他年份,農業生產連年增產。1957年,寧波的農業總產值為13.35億元,比1952年增長31.59%,年均遞增5.64%。
工業生產迅速發展。“一五”時期,寧波廣大工人群眾,廣泛開展增產節約和勞動競賽活動,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工業生產取得巨大成就。寧波市“一五”工業總產值于1956年3月提前22個月完成,到同年8月,全市工業總產值完成“一五”計劃的108.7%。到1957年,寧波的工業總產值達到5.58億元,比1952年增長121.01%,年均遞增17.19%。其間,寧波還興建了動力機廠、漁輪廠、漂染廠、針織廠、床單廠、紡織器械廠、印刷廠、瓷廠、食品廠、壓縮機廠、通用廠等一批骨干企業。
基本建設投資大幅增長。“一五”時期,寧波的全民所有制基本建設投資總額2884萬元,其中,1957年為849萬元,比1952年的172萬元增長了近4倍。基本建設投資,較好地貫徹了為生產服務的方針。“一五”期間,專區新建的第一座大水閘——鄞縣銅盆水閘建成,受益范圍達鄞縣、奉化兩縣的23個鄉,共16萬畝農田;專區第一個抽水機站——鄞江抽水機站建成,使7000畝稻田得以機械灌溉;專區第一個拖拉機站——慈溪農業機器拖拉機站建成開耕;寧波港第一座靠泊能力為3000噸級的鋼質浮動碼頭,在白沙沿港動工興建。
交通運輸水平明顯提高。“一五”期間,中斷近20年的杭甬鐵路修復通車至寧波市郊莊橋,國家自制的第一艘沿海客貨輪“民主十號”首航寧波。1957年,寧波的貨物運輸量達到221萬噸,為1952年的4倍多;客運量為866萬人次,為1952年的7倍多;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為60萬噸,為1952年的2倍。
此外,“一五”時期,地方財政收入增長較快。1957年,寧波的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1.32億元,比1952年翻了一番。郵電事業也得到了發展。1957年,寧波的郵電業務總量為393萬元,訂銷報刊累計達1476.72萬份,電話機裝機市內2115部、農村746部。
“一五”計劃時期,是寧波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最好的時期之一,為后來的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較好的物質基礎,在此期間積累的經驗也為后來開展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可貴的借鑒。
(作者單位:寧波市委黨史研究室)
責任編輯:謝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