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杰
實現工業化,是中國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共同追求和夢想。但直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后,這一夢想才有了付諸實踐的歷史前提和現實基礎。由于中國當時面臨的國際環境和中國工業基礎極其薄弱的落后現狀,加快工業化步伐的客觀要求愈發緊迫。中共中央由此作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決策,同時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并通過組織實施“一五”計劃來推進和落實。
寧波由于地處東南沿海的國防前線,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是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地區,其規劃和建設也必須服從于國家的戰略布局和軍事斗爭大局。因此國家沒有在寧波安排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也沒有與156項重點工程配套的重工業發展項目。寧波人民堅持自力更生,在實踐中摸索前進,按照浙江省的指標要求和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因地制宜、積極穩妥地推進“一五”計劃的實施,較好地貫徹了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堅持了實事求是的原則,對推進寧波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盡管由于統計資料缺乏和經濟情況不明,“一五”計劃邊制定邊執行邊完善,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計劃的指導性,但總體來看,寧波“一五”計劃仍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
“一五”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極大地激發了當家作主后的寧波人民對于國家建設的無比熱情和磅礴干勁,提前一年實現各項主要指標,顯示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推動了寧波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社會面貌的迅速改觀,為寧波地方工業的建立和工業化的推進提供了必要條件,為之后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奠定了物質基礎。
(作者單位:寧波市委黨史研究室)
責任編輯:謝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