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衛香
作文本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但對許多學生來說,卻是一件苦差。在日常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在作文時存在兩個問題:一是不知道寫什么,二是心里有話但寫不出來。學生到了三年級,開始正式接觸習作,這時候的作文指導主要是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讓學生喜歡寫作,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明白怎樣選擇材料,怎樣展開思路,怎樣把想說的話寫出來,從而有效地解決不會寫和寫不出的問題。
一、激發“讀”的興趣
讀是寫的重要前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內容,領會作者是如何布局、如何遣詞造句的,讓學生了解每篇文章的個性和同類文章的共性。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尤其是一些優秀的作文選集,學習、摸索其成功經驗。
二、豐富“說”的材料
寫作源于生活實踐,但學生受年齡、經歷的制約,加之不注重生活積累,在寫文章時往往沒有什么事例可寫。喜歡玩耍是兒童的天性,所以,教師可以嘗試把語言訓練融入到活動和游戲之中,讓學生在玩樂和活動中有意無意地訓練語言表達能力,積累素材。
1.培養學生感受學校生活的意識
學生在校時間長,學習、活動中的許多有趣內容,都可以成為寫作的好材料。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內容好、形式新的活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帶著他們去觀察、去感受樂趣,并把寫作訓練的要求巧妙地安排到活動中去。
2.培養學生留心家庭日常的習慣
小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里度過的,家庭生活是學生所熟悉的。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把家中人、家中事一一寫進日記本。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訓練的頻繁深入,學生就會逐漸養成善于觀察的好習慣,寫作時便有了豐富的素材。
三、插上“想”的翅膀
仿寫是學習寫作的起點,但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獨立創造。對同一個事物,每一個人會因為各自不同的感觀產生不一樣的感受。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讓他們大膽去想象,用心去思索,抓住事物獨特的特點,努力把事物寫得形象、生動。
教師要培養學生開拓想象思維,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里自由馳騁。想得廣,題材才會多樣化;想得妙,情節才會引人入勝;想得美,才有持續寫作的熱情;想得深,文章才會更加有意義,讀者才更樂意去閱讀。通過各種訓練,學生能把腦海中的畫面,用恰當的語言呈現出來,寫作能力也會得到充分發展。
四、培養“寫”的習慣
文章是營養,閱讀是吸收,而寫作便是消化。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堅持讀寫結合。學生寫好作文的關鍵措施便是加強練習,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日記到片段,再到命題作文,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進行練習,形成寫作技巧。
五、練習“改”的能力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教師要由扶到放,鼓勵學生自己從內容到結構、從整體到部分地認真修改,并鼓勵相互批閱,互提意見。
教師嘗試讓學生自改、互改作文,一段時間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明顯提高。習作方面的后進生也能做到流暢、完整地記敘人和事。此時,教師批閱作文時輕松許多,更重要的是學生不再畏懼作文,習作積極性大為提高。
在經歷了一段辛苦而又充實的寫作訓練后,絕大多數學生基本能獨立寫話,把話寫通順、寫完整,并能把事物描寫清楚、事情表達完整,寫出一篇篇有創意、有個人特色的習作,使習作之花在能力訓練中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