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高等院校教育實行的是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的專業性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基于一定的教學規律來開展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文章通過分析目前我國高校課堂教育中的知識傳遞規律、媒介依賴規律、師生關系規律以及教學評價規律,在此基礎上分析我國高校課堂教育的實踐路徑,以此來為我國高校課堂教育教學提供理論層面的方向性建議,在保障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促進高校課堂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高校;教學規律;學生
高校課堂教育是學生接受專業知識與技能,掌握一定的專業應用能力的主要教學渠道。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我國高校需要打造師德高尚的一流教師團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人的時代新人,推動高等教育與時代同向而行。在此發展背景下,我國高校更需要在教育活動中遵循教育教學基本規律,在遵循基本規律的基礎上實現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促進高校課堂教育教學的高質量發展。
一、目前我國高校課堂教育教學規律分析
(一)知識傳遞規律
高校師生的教學關系是基于知識傳遞模式形成的一種社會關系。在這種社會關系中,教師將自身的經驗、知識等內容通過一定的方式或者渠道傳遞給學生群體,促進學生個體知識與能力的提升與發展。對于教師群體而言,其所獲得的知識一方面來自直接經驗,是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積累的經驗;另一方面來自間接經驗,即通過相關理論的學習所獲得的經驗。對于學生群體而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與經驗大多屬于間接經驗;同時,學生能夠針對這些間接經驗有選擇性地進行理解和記憶,并且通過理解對相應的知識與經驗進行系統性加工,以此將所學到的知識與經驗轉化成自身的認知結構,并通過自身的言行體現出來。
(二)媒介依賴規律
在如今新媒體等網絡技術產品不斷發展與其應用范圍不斷拓展的背景下,我國高校能夠依托一定的媒介技術來開展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通過媒介輔助來引起學生對于課程的關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高校專業教學中,教師能夠通過課件制作、影視記錄等形態的媒介產品來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同時,教師能夠應用微信小程序、相應軟件等來對學生的到課情況進行調查,以媒介技術的輔助來完成高校基本教學活動。需要注意的是,在當前高校課堂媒介技術應用的過程中,部分教師過于依賴媒介技術,使得媒介產品成為高校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依據課件照本宣讀,學生失去了課堂活動的主體地位,對高校課堂教育教學質量與效果產生了負面影響。
(三)師生關系規律
高校課堂的教學活動是一種一對多的師生關系形成的教育教學活動。其中,教師是課堂活動的引領者,其主導著課堂活動的發展趨向,并在教學活動中重視對學生個體的思想與觀點進行引導,從而在啟發性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掌握相應的知識與技能。而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居于主體地位,一方面,知識最終流向學生,教師的教學成果、學生的學習成果都需要通過學生群體來進行檢驗;另一方面,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并不是被動地進行知識接受與積累,學生需要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課堂,與教師形成一種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便于高校師生日常交流活動與知識傳授活動的順利開展。
(四)教學評價規律
在高校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會基于教學評價的形式來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評價,通過教育評價規律來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檢驗。我國高校目前的教學評價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基于期末考試等形成的量化教學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主要通過個體的成績與分數體現出來;另一種是質化的教學評價,主要是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綜合能力等方面進行教學評價。對學生進行評價,教師能夠基于教學的角度分析教學活動中的優勢與不足,并在下一階段的教育教學工作進行改進;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基于科學性、指導性的原則幫助學生改進不足,全面提升學生個體的知識水平與應用能力。
二、針對我國高校課堂教育教學思考與路徑探索
(一)立足學生特點,創新知識傳遞方式
針對我國高校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基本規律,高校課堂教育教學活動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特點,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首先,在高校專業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心理狀態、知識水平進行全面的了解與細致的評估,從而對班級學生的基本情況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教育教學方案,制定教學計劃,實現教學目標。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基于知識傳遞規律來開展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需要對于核心教學內容進行設計與優化,選取優質的教學內容與觀點來進行闡述與教學,選取重點內容進行教學。最后,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的特點來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改變傳統、單一的理論講授式課堂教學模式,并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應用產出導向法、情境體驗法、翻轉課堂等形式實現教學環節的創新,激發學生對于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
(二)應用媒介輔助,避免主導課堂教學
在如今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我國高校課堂教育教學活動需要適當應用媒介技術的輔助,從而使得課堂內容的形態更加多元,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一方面,在課堂導入環節中,教師需要充分應用一定的媒介技術與手段來設置課堂導入環節,如動畫、影視作品等,從而通過視覺沖擊與感官刺激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教師需要避免媒介手段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避免課堂活動完全基于媒介產品來進行教學,避免課堂教學論文媒介產品的付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在教學活動中多積累知識與經驗,以此來在課堂活動中進行知識的拓展,更高效地將知識與經驗傳播到學生群體中。
(三)平等師生關系,互動交流產生共鳴
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提高高校教學質量、保障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形式。一方面,教師能夠在課堂中通過題目問答、小組討論等形式來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教師需要基于一種朋友的身份來對于學生的生活與工作等方面進行指導,從而在一種平等交流的師生關系中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地位。另一方面,在平等的師生關系中,教師能夠基于雙方的交流與互動給予學生一定的建設性意見與建議,在教學活動中對于學生積極、正能量的學習成果予以激勵與肯定,調動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另外,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活動不僅局限于學習方面,教師也需要關注學生生活層面、心理層面等的內容,實施人文關懷。年輕教師群體更能與學生群體產生情感共鳴、拉近情感距離。
(四)多元教學評價,充分挖掘學生優勢
在高校課堂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充分應用高校教學評價規律,運用多元化的教學評價形式對學生的個人能力與綜合發展情況進行評價,激勵學生個體的成長與發展。首先,高校教師需要在課堂活動中關注學生的表現,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的評估,在課堂活動中關注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其次,在教學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采用量化與質化相結合的形式,通過量化的指標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效果進行評價,通過質化的評價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進行評級,通過全面的評價挖掘學生的個體優勢。最后,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需要基于學生的優勢技能進行針對性培養,促進學生個體的專業性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高校課堂教育教學模式主要是基于教師知識傳遞所形成的教學活動,是一種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活動模式,需要在教學活動中遵循一定的規律來進行教學活動。對此,我國高校需要在教學活動中立足學生特點,并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技術手段來開展教學活動,規避長期規律運作模式下產生的教育僵化與內卷化的問題,充分挖掘學生的個體優勢,推進高校課堂教育教學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鑫磊.教育信息化與高校教學改革研究[J].文化產業,2021(06):149-150.
[2]屈艷男,李瑋.我國高等學校教學原則的現狀及運用[J].智庫時代,2019(39):146+148.
[3]溫瑋璇.需要驅動規律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有效利用[J].才智,2018(31):77.
[4]葉永玲.基于知識傳遞規律的高校第二課堂有效教學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38(06):115-117.
[5]高莉彬,高云貴.創新人才培養的高校課堂教學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98):21-23.
作者簡介
宋思哲(1990.06—),男,漢族,河北承德人,碩士,西南石油大學、助教,研究方向: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