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勁楠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唯有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方能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期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交匯的時代背景下,在著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的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類課程,調動各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實現三全育人,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向教育提出的必然且迫切的要求。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與特點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等活動上多次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2019年,教育部發布《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各類課程同思政課建設的協同效應有待增強。2020年,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深化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一)內涵
所謂課程思政,直觀含義可概括為,在所有課程中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所有課程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其背后體現的是一種以思想政治理論課“顯性”思政為核心、其他各類課程“隱性”思政為補充、顯隱共融的“大思政”課程觀。這種課程觀是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突破,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思政課教學師資力量的擴充,內容資源的豐富和方式方法的創新,不僅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及外延,而且提出了新的挑戰與要求。課程思政中的“課程”,廣義上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內的全部課程,狹義上則特指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外的其他課程(通識教育課、公共基礎課和專業教育課)。無論針對哪門課程,課程思政要求在課程目標上突出從“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到“價值引領”的提升,在教學內容上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貫穿,在教學方法上強化對學生的引導,通過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實現對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下文所提到的課程思政,皆指其狹義內涵。
(二)特點
1.課程思政因課程的廣泛性而具有深遠的思政育人功能。相對于高校特定的幾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其他課程的數量眾多,種類豐富,通常伴隨學生高等教育學習的始終。如若能激發其他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的思政育人作用,使其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共同發力,就能為學生成長提供肥沃土壤、筑起堅強后盾,在精神上充分滋養、支持我們的年輕人。即使學生已經結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也能通過其他課程在廣度和深度上獲得綿延不絕的思想政治教育。
2.課程思政因課程的隱教性而具有潛在強大的思政育人效果。這里的“隱教性”是指其他課程發揮思政育人功能時所具有的隱性教育特性。最有效的教育應當以生活的變化和人的需要為中心,學生往往因興趣愛好選擇通識選修課,因全面成才需要學習公共基礎課,因專業學習要求而投身專業教育課,課程思政恰恰是要求要將思政元素與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固有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將價值塑造的思政育人功能滲透和埋藏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過程之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引領。
二、課程思政的著力點
(一)走出誤區
1.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并非“陌路”。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求其他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充分配合、并肩作戰,共同發揮思政育人的功能,增強思政育人的效果。在這一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可以借鑒其他課程的專業思維以增強教育教學的親和力和針對性;而其他課程在專業中融入思政元素則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學的感染力和價值意蘊。當思想政治理論課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合力日漸顯現時,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有機統一會幫助學生真正成長成才,也勢必會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各自獲得相應的完善,而這是所有為人師者的共同追求。
2.課程“思政”不等于“政治說教”。課程思政中的“思政”,并不是狹隘地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增加領袖名言、唱高調頌贊歌、“為賦新詞強說愁”。這里的“思政”更強調“育人元素”。強調課程思政,目的是要解決當前高校育人工作的薄弱環節:長期以來偏重于學生的本領培養,忽略對學生的價值引領,立德與樹人存在斷層;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教育教學質量有待提升;學風學紀和師德師風建設不夠深入等。推動高校、教師和學生一起走出舊有的觀念桎梏,逐步消解對“思政”的困惑與抵觸,教育教學的創新與實效才能更好達成。
(二)探索融入
1.在回顧歷史、分析當下和展望未來中挖掘思政元素。思政元素融入其他課程的前提是挖掘。如何挖掘其他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不妨從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入手。一是在回顧歷史中挖掘。任何一門學科或課程的知識體系都有一個形成過程,而這一過程通常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可能是杰出人物作出卓越貢獻的故事,也可能是凝聚民族智慧文化傳承的典故,更可能是折射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事件,從中加以歸納、提煉和整理,便能使之成為“思政元素”。例如:在一堂通信工程專業的相關課程中,教師為剛接觸專業學習的學生講述我國微波學奠基人之一林為干院士的事跡。以林為干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后毅然沖破阻力回國效力,為中國微波理論研究做出巨大成就的經歷,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求實嚴謹的學術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決心。二是在分析當下和展望未來中挖掘。這里的“當下”和“未來”,既包括學科、專業、課程建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又包括各類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學生學習反饋。成果數據、政策文件、時事新聞和典型案例等有關學科、專業、課程建設發展現狀和趨勢的一系列素材,不僅能反映特定領域的發展水平、前沿問題和矛盾焦點,背后更彰顯了世情、國情、黨情,挖掘其中所體現的國內外形勢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可作為“思政元素”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增強國家認同、認清使命擔當。學生的學習體會、建議、各種考核結果以及關于學業、職業和未來的規劃,在一定程度上都屬于學習反饋,是評價教育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的直接依據,能夠說明學生在參與教學的過程中是否有所收獲、有所共鳴、有所滿足。從另一個側面看,學習反饋也是學生自我認知水平、思想狀況乃至道德情操的真實寫照,從中進行挖掘,能夠促使教師體察學生精神層面的需求與困惑,從而有針對性地加以梳理和指導,這同樣是課程思政的表現。
2.在問題導向、破立并舉中詮釋思政元素。挖掘思政元素只是課程思政的第一步,如何詮釋則關系到思政元素能否真正融入其他課程,最大程度發揮育人功能。融入意味著突出隱性教育潤物無聲的特點,使挖掘出的思政元素以最恰當自然的方式回歸課堂,避免生搬硬套、刻意灌輸。首先,要注重問題導向。如果教育內容過分超出或完全偏離受教育者頭腦中既有的知識、經驗,一般很難被接受。因而,把握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以其關心的問題為導向展開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思路。其次,要爭取破立并舉。以啟發式、體驗式的教學方法詮釋思政元素,有利于鞏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促使學生基于問題意識和切身感受進行獨立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掃清困擾價值觀的迷茫。然而從獨立思考到掃清困擾價值觀的迷茫,始終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最行之有效的引導方式之一便是破立并舉。在古今對比、中西對比等一系列比較視野中,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看到相通之處,理解不同之處;看到優勢,找到差距;看到真相,更揭穿謊言。在破立并舉的過程中,旗幟鮮明地完成思政元素的融入,釋放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當前中西方在抗擊疫情中的行動對比,就是最好的例子。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使各類課程圍繞思想政治理論課,以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相融合的教育教學目標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共同努力,這正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應有之義。
(責任編輯?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