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紅艷
站在新時代,面對新形勢,學校體育工作始終要以“健康第一”為核心,在“教會、勤練、常賽”的過程中,提升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教師應首先建立行為模型,用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學生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提高學生健康水平,在完善學校體育“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教學模式的同時,不斷提升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從而使其形成健全人格,實現以體育智、以體育心。
一、“健康第一”是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風向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做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重要指示。《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強調,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等要求。在“健康第一”理念的指引下,每一位體育教師都要適應新時代、新形勢,主動迎接新的挑戰和機遇,充分理解“健康第一”的全部內涵,開拓進取,進行教育教學工作。體育教師應該站在時代的潮頭,思考教育的本源,追求教育的真諦;思考如何以嚴謹規范的體育課、豐富多彩的陽光體育和獨特的班集體活動為載體,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校體育的各項活動,使學生掌握終身健體的技能,力爭輻射到家庭體育,從而實現終身健體、健康家庭、健康中國。
二、構建完整的健康理念,做學生“健康第一”的引路人
健康是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適應能力上完全處于良好狀態。也就是說,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方面共同構成健康的整體概念。
(一)強化身體健康的意識
健康的基石包括:合理的飲食、適當的運動和心理的平衡等。健康是人們正常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基本保證。為此,體育教師可以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第一,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健康的飲食需要均衡合理的營養作保證。體育鍛煉飲食的原則是低脂肪高纖維、少食多餐等。體育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營養觀念,不挑食、偏食,不吃過多零食,合理搭配各種營養。第二,引導學生計算活動總量、消耗熱量,以及應補充的食物,鼓勵學生建立健康自我評價表,開展自我營養評價。第三,引領學生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掌握相關的運動技能,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二)強化心理健康的意識
良好的心態可以分泌有益激素,增強人體抵抗力,促進人體健康。為此,體育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教學策略:首先,幫助學生認識什么是精神、情緒和意識的良好狀態。如:智力的發展、情緒的穩定、意志堅強、行為協調、精力充沛、適應能力強、保持充沛的精力、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勇于承擔責任的精神等。其次,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如:在教學中,體育教師可以采取比賽、游戲、對抗和競爭、提高運動難度、限定時間和質量、改變對手疲勞負荷等方法,強化學生的自我激勵意識。
(三)強化道德健康的意識
體育教學主要是利用體育活動,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與人交往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意識,使其獲得成就感和歸屬感。為此,體育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教學策略:利用生活中的實例告訴學生,在生活中交往與合作的重要性;利用各種體育比賽中的錄像實例,分析雙方的道德行為及原因;結合陽光體育活動、體育教學和體育比賽的事例,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析不道德的行為及其原因;在教育教學中,組織比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體育道德。體育活動中,人際交往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語言,另一種是肢體語言。作為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相互理解和合作,學會相互尊重。
三、提升學生主動參與意識是新時代體育工作的基準點
(一)學生的主動參與是體育教學的基礎
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采用既面向全體又區別對待的教學原則,引導和幫助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學生對學習目標的理解和追求,會通過積極主動練習的方式來表現。優化體育教學效果,就是把“學會”轉化為“會學”,量變到質變的發展,是從掌握一般技能、培養特殊興趣到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的積累。可見,體育教師不僅是信息的來源和傳播媒介,更是催化劑和引導者。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促進其全面發展,從而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由于體育的特殊性,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型,也不是單純發現型,而是以教師輸送信息為導向的主動探究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最佳發揮,才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全面發展,學生的積極參與將成為體育教學的源動力。
(二)教學互動是體育教學的關鍵
教學互動是雙向的相互配合,表達一種平等共生的關系。在互動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是合作,而不是權威的指揮和控制。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從教學方法來看,教學互動促進了對話教學的形成。新時代的教學強調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激勵、相互補充,實現心靈的平等對話、情感的交流。從教學目的來看,教學互動實現了教與學的相互促進。在教學互動中建立師生的民主、和諧關系,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愛其學”,為體育教學中學生的主動參與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善教”“樂學”是實現體育教學中互動的根本
“善教”要求教師具備創新意識,從創新的角度優化體育教學過程,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體育創新教育教學活動。
找準切入點。常用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做和不應該怎樣做,例如:在進行“翻滾”技術教學時,教師會講解動作要領—演示—學生練習—糾正—歸納總結。這是傳統體育教學的流程。新時代的教學方法完全不同,提倡培養學生觀察、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翻滾”為例,學生了解滾動在生活中的價值—如何在生活中使用—學生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翻滾的特點—學生理解其意義—產生濃厚的興趣—開始學習。因此,要找準切入點,實現教學的高效,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奮點。這是體育教學成功的關鍵,也是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的關鍵。學生對體育的興趣緣于學習需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包括下面幾個方面:建立合作互動、平等、和諧的關系;所選教材要符合學生的發展特點,少競技、多趣味體育;教學方法要多樣,盡量避免教條化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氛圍輕松、愉快、和諧。學生的興奮點在于有意義地尋求、分析和激發。
培養學生對體育的發散點。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從課內到課外培養發散點,注意培養學生自覺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體育鍛煉的行為習慣,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課外和生活中發散點的魅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
立足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科學引導,為學生創造時間和空間,使他們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合作探索和分組研究,積累經驗,提高能力。例如:在“前滾翻”教學中,團身緊、推掌蹬地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可通過演示籃球的滾動來讓學生明白團身緊的重要性,同時反復強調推掌蹬地的重要性,通過教師示范—學生討論—歸納總結—優秀生示范—提出問題等環節,進行教學。學生獨立或小組進行積極討論—深入思考—形成結論—學習實踐。這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又有效地激發了學生掌握技能的熱情和欲望。
發揮學生參與體育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發揮主體性的基礎。學生的能動性,教師的激勵指導—學生產生興趣—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認真投入練習—自我激發潛能—創造性地學習—高質量地練習—自我監控學習過程—檢測學習效果—反思得失—提高練習質量。這一過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可以使學生走出被強迫學習的困境,求知的欲望得以激發。
總之,學校體育要以“教會、勤練、常賽”為抓手,以不斷促進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為宗旨,涵養陽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園體育文化,促進學生知行合一、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有助于提升健康水平,發展運動專長,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擁有積極向上的健全人格,培養具有崇高精神追求、高尚人格的新時代高素質人才。
(責任編輯? 吳?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