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傳統文化……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可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文化基因,學校文化建設必須傳承發揚這種文化基因,為此,我校選擇了“從課程出發,以課程為支點,傳承傳統文化,撬動學校文化建設”,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娃娃抓起”育人目標落地。
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的基因
基因,是內在成因,是根脈,是抗體。正如人長得像自己的父母是有遺傳基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有自己獨特的精神基因,從而形成不同于他國、他民族的人文性格和文化習慣。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文化根脈在哪里?在傳統文化里。
千百年來,中華文化中凝聚、積淀、總結了許多優秀、精辟、獨特的思想精華,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之中,為一代代中華兒女所敬仰、認知、學習、傳承。一是文化是民族的根。一個民族的崛起或復興,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復興和民族精神的崛起為先導。一個民族的衰落或覆滅,則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頹廢和民族精神的萎靡為先兆。二是精神是民族的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在現代化的艱難進程中實現,現代化則要靠民族精神的堅實支撐和強力推動。三是傳統是民族的本。時代精神強調時代的理性認同,而民族精神卻立足于民族的情感認同。可以說,民族認同不是邏輯推理或理性構造的結果,而是民族傳統中長期的歷史和文化積淀的產物,民族精神就要從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中鑄就。
二、學校文化——植入傳統文化基因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創造了文化,從歷史積淀中發掘文化根源——注重傳承、注重守成、尊重歷史,從“歷史”走來,引領師生走在“今天”的路上,向著“未來”,這是師大南開附小學校文化建設發展的脈絡。多年來,我校在“關愛生命、關注成長”辦學理念的引領下,我們本著傳承發展的思想將學校文化的核心價值定位在:“和、合”二字上。“和合”理念是中國文化的首要價值,也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中國文化生命的最完美、最完善的體現形式。無論是天地萬物的產生,人與自然、社會、人際關系,還是道德倫理、價值觀念、心理結構、審美情感,都貫通著“和合”。在中國,以廣泛深厚的和合文化為基礎的追求社會和諧的思想源遠流長。而我校“合力教育”的辦學特色也是在“和合”學校文化的文的基礎上不斷深化的,“合力教育”來自和諧的人際關系、內心世界和人文環境,這種和諧又是依靠大家凝心聚力,同心協力創造出來的。實踐證明,學校“和合”文化成為全體師生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成為師生舉手投足之間的一種共同氣質,最終成為表征學校文化特征的名片。
三、以課程為支點——撬動學校文化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古希臘著名的物理學家阿基米德家喻戶曉的這句格言,不僅向我們傳遞杠桿原理,而且也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只有找準問題的核心,把握問題的關鍵,解決問題才會更輕松,發展效果才會更明顯。在學校文化眾多的文化元素中,我們基于“全人教育”的思考,基于學習化社會對人才培養的終身化取向的影響,基于對《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三大領域、六項素養、十八個基本要點”的充分理解,更基于學校文化的傳承。我們將課程文化作為學校的重點文化去建設,以課程為支點,傳承傳統文化,撬動學校文化建設。
(一)構建“合力教育”學校課程體系
基于我校學生“六力”核心素養,依托“合力教育”的辦學特色,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進行了改革和建設,初步形成“根植附小、放眼世界”合力教育學校課程體系,這些課程的開發實現了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天下情懷、民族精神。
(二)將傳統文化植入學校課程
1.將傳統文化植入語文課程。《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我校圍繞“語文課程建設下的書香校園”這一主題,依據“學生主體、全員參與、以校為主、輻射家長”的工作思路進行了“閱讀在附小”的課程延展,探索以課堂為主、課外校外為輔的語文學科課程延展的模式。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開展繪本趣讀、國學心讀和名著悅讀。我們堅持每周60分鐘的閱讀課,將延展課程有效落實。中年級開設的“國學心讀”課程,從古詩詞、弟子規、國學故事入手,引導學生了解祖國傳統文化,形成獨立閱讀的能力,努力達到一定的閱讀量和背誦量,注重學生的心得感悟。我們通過讓學生誦讀《千字文》中“天地玄黃”來了解《盤古開天地》這個美麗的神話故事;通過誦讀“樂殊貴賤”引導學生懂得:樂曲分雅俗、禮節有尊卑;對人要有仁愛之心——氣節、正義、廉潔、謙遜這些美德,即使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不能虧缺。高年級開設了“經典悅讀”課程,使學生能完整閱讀一部或者多部推薦作品,能有條理地介紹作品梗概、主題等,能多角度評價作品,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注重學生評價鑒賞文本能力的培養。五年級的閱讀課通過對《紅樓夢》作者的簡介、內容概要的簡介、精彩片段的賞析來引發學生對《紅樓夢》這部充滿傳統文化精華的巨作的興趣,從而愛上《紅樓夢》,引導學生從中華瑰寶中攝取精髓、精神、信念與思想。
2.將傳統文化植入數學課程。我們結合學生年齡、思維特點,在數學課程上分學段進行了有趣的七巧板、數學游戲24點以及數學文化課程的延展。在數學文化課程上,教師介紹數學工具的發展史——算盤,“算盤”作為我國古代一種計數和計算工具,有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對世界計數和計算史的發展也有其獨特的歷史位置,因此我們讓學生通過上網搜集資料、調查采訪等實踐活動,來感受我國燦爛的數學歷史文化。同時,將歷史故事引入數學的學習中,引用“田忌賽馬”的故事來解決數學問題“對策”,利用課件演示對陣圖,在歸納、比較的過程中,體會“最優”的數學思想,這種濃濃的“傳統文化味”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增添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數學文化的另一個內容是以介紹古今中外的數學家的故事為主。在進行《圓的周長》延展教學中,教師介紹祖沖之發現圓周率過程的小知識,讓學生體會祖沖之的聰敏才智和頑強的毅力。
3.將傳統文化植入美術課程。《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也提出:“妥善處理傳統與現代、中國與外國的關系。選擇美術教科書內容時,要特別重視優秀的中國傳統美術與民族民間美術,弘揚優秀民族文化,體現中國特色。”折扇、臉譜、剪紙這三種藝術表現形式飽含濃濃的中國味道,在我們生活的城市和社區中也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和傳統。我們把這三種藝術表現形式延伸為三個課程建設的平臺,分別對應高、中、低學段。課程中不僅有中國傳統藝術技法傳承,而且圍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內容來選擇課題,學習各種表現形式的基本技能。
4.將傳統文化植入校本課程。民族文化課程、榜樣同行課程、智慧交互課程、自主實踐課程構成了我校現階段四大類校本課程。其中,民族文化課程——以“弘揚傳統文化,構建和合校園”為主題,下設五個板塊:中國傳統節日、中國傳統藝術、中國傳統禮儀、中國國學、中國飲食文化。素拓課程是自主實踐課程的內容之一。每周三下午,學生全部走班上課,目前為止共開發出28門課程,面塑、中國結、剪紙、折紙、皮影戲這些傳統文化課程深受學生的青睞,英語戲劇《花木蘭》更是被學生演繹得出神入化。《花木蘭》榮獲2017“希望中國”青少年英語戲劇大賽視頻賽全國一等獎,同時被選拔參加全國總決賽榮獲全國二等獎。
5.將傳統文化植入環境建設課程。學校一樓的文化長廊主題是“中國的驕傲”,展示了中國的“四大發明”、園林、中藥、瓷器、京劇、古琴、書畫等板塊,并用各種形式將飽含中華傳統文化的符號傳遞給學生,潤物細無聲地讓學生感受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基層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扛起“文化自信”這面大旗,做好文化引導、文化傳遞、文化傳播的工作,讓傳統文化扎根在每一個學生的心中。
(責任編輯?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