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廣玉
按照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要求,我們既要用科學的理論培養人,又要重視思想政治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思想政治課既是理論課,又是一門以實踐來支撐理論的課程。教師要將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緊密結合起來,以大思政格局為引領,帶動實踐教學體系化、實效化、生動化,逐步實現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統一。
思想政治課中的活動型課程性質主要體現在教學環節上,這就需要堅持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相統一的原則,根據授課主題,教師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社會活動的學科價值,讓學生帶著真問題去實踐,帶著真思考回到課堂。最為典型的就是在每堂課之前的預案中下發任務單,這樣在學生參與事件之前,他們需要明確具體任務,并基于任務進行實踐,完成課前準備。在課堂反饋環節,要通過小組報告、成員報告、實踐報告等形式,真實地呈現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收獲和感受,這其中,教師要做的就是畫龍點睛工作,加強引導和總結提煉。比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開展社區民主管理調查、普法宣傳等活動,對身邊的模范人物、優秀共產黨員、人大代表等進行采訪,使知識性內容的教學通過活動來呈現。此外,活動設計要承載學科知識內容的教學,力求實現“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課程化”,具體說就是要緊扣社會熱點和學生實際,引導學生圍繞問題開展實踐活動,通過解決問題生成新的問題,培育學科素養,明確價值引領。
現階段的高中學生都已是“00后”,他們所處的時代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度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階段,社會物質產品極大豐富,社會公共服務設施日益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偉大的改革開放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學生因為沒有經歷過物質匱乏年代,缺乏比較性的體驗。因此,教師在講授這一課時除了通過圖片、視頻、數字等多媒體手段進行展示之外,還可以在課前讓學生采訪自己的長輩談變化,收集計劃經濟時期的各種票據,講述票據背后的故事,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個人發展與國家、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生活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得益于改革開放這一“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這樣,既達到了培育學生政治認同和科學精神的學科素養目的,又培養了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和創新精神。
創新高中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離不開學校課程體系的完善和各部門在學科思政建設下的有機結合,更離不開學校的內涵式發展。因此,應將實踐課納入教學計劃和評價體系,保證實踐活動的真正意義。堅持校內外資源開發相結合,建設一個相對完善的社會實踐活動資源庫,依托社區資源等公共資源,有計劃地引領學生接觸到更廣泛的活動領域,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更廣闊的舞臺。實踐中,既可以走出去,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紅色革命圣地參觀、訪問、游學,又可以定期邀請各個領域的先進人物進行校園宣講,如,邀請法律工作者結合預防青少年犯罪進行法治教育,請醫護人員分享抗“疫”中的驚心動魄與感人畫面,請本區內人大代表講授盡職履責及民主管理的具體表現等,讓學生通過這些專職人物的分享獲得更直接的感受,從而更有說服力和教育意義。
此外,學校可以通過思政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每日新聞播報、理論宣講、辯論賽、時政知識小競賽、主題征文等,讓學生在動起來的同時,思維活躍起來。還可以組織各種文藝展演、紅歌比賽、詩詞朗誦、學習“四史”主題征文、手抄報等形式多樣的校園藝術活動,使學校各類課程、各項工作與思想政治課同向而行,使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協同效應,推動思想政治課建設的合力,真正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責任編輯? 吳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