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成都很紅,而且紅不是炒出來的,是人用腳投票投出來的。按照七普數據,成都常住人口達到2093.8萬人,首次突破2000萬大關。
這是個什么概念呢?在成都進軍“兩千萬俱樂部”之前,我國共有三個2000萬級人口城市,重慶、上海、北京。但重慶有廣袤的大農村或者說城郊地區,如果看真正的“城里人”,成都不一定會輸給重慶。
成都還超過了另外兩座一線城市廣州和深圳,廣深近幾年一直位列一線城市人口凈流入的前兩名,但依然被成都打敗了。成都為何這么牛?
除了成都,另外一座省會也突然冒了出來,它就是鄭州。鄭州有多強?和武漢比就知道了。武漢常住人口達到1232.7萬人,而鄭州是1260萬人,后者反超,成為中部六省人口最多的城市。長期以來,“大武漢”概念深入人心,武漢是我國中部地區工業和科教文衛事業最發達的城市,但這次卻沒有干過鄭州。為什么?
成都和鄭州的異軍突起,其實是一種正在發生的“超級省會”現象,這個現象經常被我們忽略。在我看來,要成為“超級省會”,必須有三個條件。
首先,它必須在人口大省。成都和鄭州所在的四川、河南是我國除了東部地區人口大省之外,兩個人口數量最多的省,分別為8367萬人、9936萬人。對比武漢所在的湖北,人口為5775萬人,差距明顯。
省會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我國的行政區劃有“劃省而治”的特點,省內市場是高度統一的,人財物的流動基本上沒有障礙。就好比高考,每個省級行政區內部肯定是統一試卷,然后大家一起爭奪給定的大學升學名額。
這幾年,還有兩個因素也讓省城獲取資源能力不斷增強。第一個是,近年來,省級政府的權力相對于地級市政府,其實有一種逐漸擴大的趨勢,省會吸附資源的能力自然變得更強。這個就不詳細討論。
成都和鄭州的異軍突起,其實是一種正在發生的“超級省會”現象,這個現象經常被我們忽略。
另外一個因素則可以放開來談,高鐵也讓省會坐上了資源吸附的快車道。在很多省份,以前從最遠的地級市到省會要四五個小時甚至更多。但高鐵的開通,讓最遠的地級市到省會的路程也縮短為2小時以內,這是一種極大的時空改變。因此,疊加上一個因素的作用,地級市的“實力階層”必然對省城心向往之,并付諸實踐。
“超級省會”的第二個條件是位于平原地區。這個條件和第一個略有重合,因為平原地區有著優越的農耕條件,人口稠密,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而鄭州是中原明珠,就是這個道理。不過,平原除了人口優勢之外,還有一個優勢是位于平原的大城市有“圓心效應”,即對周邊人口有著天然的吸引力。
以鄭州所在的河南為例,其北方鄰省份山西基本沒有什么平原,因此省會太原也缺乏存在感。同樣,河南的東部鄰省份山東也存在這個問題。山東的中部是廣袤的丘陵地帶,全省被分割為好幾個經濟地理板塊。于是,山東也沒有明顯的中心城市,省會濟南的存在感顯然不如青島,而且“老三”煙臺的GDP距離濟南也不遠。
超級省會的第三個條件是周邊沒有同級的競爭城市。成都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離重慶很遠,而且還能輻射西藏、青海,以及虹吸陜西的陜南地區。鄭州也是比較幸運,它距離南部的武漢很遠,而西部的西安又位于關中,是一個獨立的經濟地理板塊,東部的山東缺乏超級城市來競爭,北部的山西和河北同樣沒有強大的競爭者。因此,鄭州很爽。
有些趨勢是剛性的,擁有以上三個條件的超級省會,值得關注。
但這不是買房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