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奕秋

“從推進人類減貧進程,到全力支持國際抗疫合作,從履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承諾,到共商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戰略,中國共產黨將為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新貢獻。”
2021年7月6日,在有梅德韋杰夫、納扎爾巴耶夫、伊姆蘭·汗、武契奇等多國政要參加的“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視頻)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概述了中國在全球層面的成就和承諾,并倡議將政黨間的這一高層對話會機制化,使之成為具有廣泛代表性和國際影響力的高端政治對話平臺。
在這次峰會上,中方關于“全人類共同價值”—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概括,得到與會者的積極響應。來自全球500多個政黨和組織的代表發出共同倡議,涉及凝聚價值共識、建設宜居地球家園、守衛人民生命健康、提升治國理政水平、完善全球治理規則等8個層面。
習近平還強調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向。他說,從“本國優先”的角度看,世界是狹小擁擠的,時時都是“激烈競爭”;從命運與共的角度看,世界是寬廣博大的,處處都有合作機遇。
雖然現代化道路并沒有固定模式,但一個時代總有它的最強音,而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時隔三年多升級為“領導人峰會”,正體現了在“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啟發之下,160多國政黨“共謀人民幸福”的合聲。
稍早之前,150多名共產黨或工人黨的代表,參加了中共在線組織的世界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研討會。來自摩爾多瓦、南非、古巴、意大利和越南共產黨的發言者,在5月27日全天研討會上發表了主旨演講。
這樣的黨際研討,發生在中共建黨百年和抗疫成績斐然的背景下,顯示中共經驗的外溢已經成為一種互有需求和水到渠成的表達。
現年69歲,自1998年起擔任英國共產黨總書記的羅伯特·格里菲斯,是上述研討會的27名特邀演講人之一。他的發言提到:
一個時代總有它的最強音,而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時隔三年多升級為“領導人峰會”,正體現了在“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啟發之下,160多國政黨“共謀人民幸福”的合聲。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許多中等收入國家未能發展成為高收入國家。為什么沒有呢?因為它們的快速發展仍然是定量的,基于廉價勞動力、低安全性和低環境標準、豐富的原材料和低關稅。它們未能或拒絕考慮質量問題。許多國家從屬于西方跨國公司的利益,甚至受制于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理論。在這種情況下,它們不可能制定全面、有計劃的戰略來促進高質量發展。”
熟讀卡爾·馬克思著作、曾多次應邀訪華的羅伯特·格里菲斯展開說:“中國的新發展模式與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模式形成鮮明對比。由習近平提出、黨中央和政府采納的高質量發展,關鍵特征是創新、技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國有企業、環境保護和可持續性、能效、產品優質、獎勵分配更公平。雖然現在資源分配的首要地位在于市場,但國家及其執政黨的宏觀經濟管理不僅得到保留,而且得到了加強。”
這位意識到“中國經過幾十年努力,使超過7億人擺脫貧困”之“舉世無雙成就”的老人認為,中國向高質量經濟發展的過渡,已與社會和文化發展相結合,最顯著地表現為消除絕對貧困和盡量減少國家不同地區之間的不平等。他進一步表示:“在習近平同志所說的‘絲路精神中,這一轉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具有了國際維度,在與世界各國和人民的合作中,正促進高質量發展及其回饋。”
“發展中國家和新工業化國家,可以從這種模式中學到很多東西。它的重要方面,甚至適用于發達資本主義經濟體,如英國。”羅伯特·格里菲斯接著批判道,“在這里,倫敦金融城和資本主義市場力量對我國國內經濟的主導,加上缺乏跨境資本管制、中央經濟規劃和大型現代公共企業,造成資源嚴重錯配,部門與區域深度失衡,以及國內工業投資和生產力水平低下。”
這些發言內容,刊發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中聯部)的一個專題網站上。該部門是負責中國共產黨對外工作的職能部門,成立于1951年,目前和世界上164個國家的544個政黨、16個國際和地區政黨組織保持著經常性聯系。最新的世界政黨峰會,便是由中聯部牽線促成的。
作為“世界最大政黨”的國際部門,中聯部服務于國家總體外交布局“抓政黨”,圍繞中央治國理政的需求“抓調研”,著眼于國家關系的健康穩定發展“抓人脈”。與外交部相比,中聯部平時顯得低調,但這也成就了它的特色,比如在對外交往方面突出“黨政并蓄、朝野相濟、官民兼容”。
黨際交往為全球政治精英搭建了一個廣泛延伸的網絡。自2012年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加大了與其他各方聯系的努力。黨際交往不是直接處理兩國事務,而是通過對話和思想交流來塑造合作空間及軟實力。
如今,中國通過分享其經濟現代化、國家穩定治理和數字化抗疫的經驗,吸引著諸多第三世界國家的目光。這其中,關于管黨治黨的經驗分享,以及適合以政黨渠道傳達的信息,大都是在中聯部匯聚、轉發。比如去年3月11日,中聯部致信60多國的110多個政黨的領導人,介紹中國防控新冠疫情的經驗做法。
根據牛津大學《國際研究季刊》去年第三期的梳理,中聯部除了與越南、老撾、朝鮮和古巴的執政黨保持最密切的關系外,還與柬埔寨人民黨、統一俄羅斯黨以及非洲的長期主導性執政黨(如南非“非國大”、蘇丹全國代表大會黨等)等有著密切往來,而來自經合組織國家,包括日本、德國和澳大利亞的多個政黨,都與中方有著友好關系。
不難理解,在主導性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推進政黨外交,需要克服相當大的體制和機制障礙。中國共產黨的“朋友圈”越來越廣,說明超越意識形態歧見的務實合作,是國家間難以阻遏的潮流。
“中國共產黨在冷戰后積極主張多極化和國際體系改革……”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楊潔勉在5月 29日“建黨百年:世界眼光與全球話語學術研討會”上表示,“當前的國際格局變化不是簡單的量的變化,而是結構性質的變化,國際主要力量對比正在朝著相對均衡的方向加速前進。”
楊潔勉主任提出了“國際多極化”定型于“多極格局”的趨勢判斷。“多極格局”是否已經昭然若揭暫且不論,“國際主要力量對比‘朝著相對均衡的方向加速前進”這一點,頗有抗戰時期從“戰略防御”轉入“戰略相持”階段的況味。這并不意味著勝利唾手可得,反而預示著更加激烈的中美斗爭和更加綿密細致的爭取人心的工作。
在需要“周公吐哺”的時期,政黨外交作為一種公共外交工具也重振了活力。
在主導性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推進政黨外交,需要克服相當大的體制和機制障礙。中國共產黨的“朋友圈”越來越廣,說明超越意識形態歧見的務實合作,是國家間難以阻遏的潮流。
自2010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定期與歐洲議會的政黨舉行會議。它贊助中國—拉共體政黨論壇,并在“17+1”框架內定期與中東歐國家的政黨舉行會議。這些不同的多邊努力,使中方能夠以高效的方式同時與許多締約方接觸,甚至觸達一些與中方沒有正式外交關系的國家的政黨。
2017年,中國共產黨和來自120多國的近300個政黨和組織在北京聚會。習近平總書記在開幕式上說,中共準備“結交更多世界朋友”,預備在未來5年接待1.5萬名來華開展黨際交流者。
作為廣交朋友的一個例證,中國共產黨與日本執政的自民黨、其聯盟伙伴公明黨以及當時的主要反對黨民主黨,都有較多往來。當中日兩國政治關系緊張時,即便雙邊外交關系暫時凍結,政黨溝通渠道也依然敞開,并屢次發揮轉圜的作用。
而亞非拉一些在本國占主導地位的政黨,特別希望向中國共產黨學習能夠長期執政的方法,尤其是在干部選拔、紀律督查和反腐敗斗爭方面的經驗。因此,自2014年以來,干部培訓成為中共與亞洲和非洲一系列其他政黨關系的一部分;而在宣講中國的政治經驗、參與解決世界問題時,中共也變得更加自信和開放。
上一次國際格局質變,是因為蘇聯解體、冷戰結束。那之后,前蘇共政治局委員葉戈爾·利加喬夫自問:“為什么我們的改革導致世界超級大國崩潰,數百萬人陷入貧困,并將俄羅斯扔進了資本主義陣營,而中國的改革,卻能把國家引向建設、進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道路,最終把中國變成世界大國?”他認為,首要的原因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在新的國際格局轉折期,中國共產黨期望“不斷提高黨處理復雜國際局勢和事務的能力”,發揚獨立自主、實事求是、迎難而上的精神,并且根據“黨對黨交換意見”的基本設定,讓其他政黨在解決世界問題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從而在疫情等重大歷史考驗面前,攜手渡過一個個急流險灘。
疫情是當前最大的國際政治,在特效藥千呼萬喚不出來的情況下,許諾向全球供應疫苗,成為美、印、英、德等國努力的方向。今年的七國集團會議,也姍姍來遲地承諾將向全球捐贈至少10億劑新冠疫苗。

中國作為疫苗生產大國,累計施打的新冠疫苗劑次(已逾13億劑)約占全球四成,更有動力推進疫苗援助。而且,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體化疫苗供應,與他國疫苗由私營公司主導生產、政府和中間商競相采購的“兩分開”格局,還是存在較大不同。
世界最大的疫苗生產企業—印度血清研究所,名稱聽上去好像事業單位,其實是一家私人家族企業,其擁有者是印度第六大富豪。該企業原本承諾向中低收入國家有償供應至少20億劑新冠疫苗(大部分是替英國阿斯利康、美國諾瓦瓦克斯等西方藥企代工的),并在今年年底之前交付。但印度第二波疫情的暴發,以及美國的關鍵原料出口限制,使這一切化為泡影—在優先供應本國的指令下,按時交付他國訂單成為奢望。
相比之下,中方平衡國內需要和國際義務的能力和紀錄,更令受援方放心。在保障生活和醫療物資(口罩、防護服、呼吸機、醫用氧氣、檢測試劑盒、疫苗等)充分供應的基礎上,中方利用手機實名制、大數據追蹤、小區封控、健康碼和人臉識別技術,保障了抗疫、復工兩不誤。而自疫情向全球蔓延以來,中方已向近100個國家提供疫苗,并向400多個政黨提供了疫情防控方案和診療計劃。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對外提供新冠疫苗最多的國家,還在同多個發展中國家開展疫苗聯合研發與合作生產。
習近平主席在今年5月21日以視頻方式出席全球健康峰會時,強調要摒棄“疫苗民族主義”,堅持“公平合理”,彌合“免疫鴻溝”,從而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當時,中國已向本國以外的全球市場供應了3億劑新冠疫苗。而今,這一數字逼近5億。
“大國要負起責任,多提供一些疫苗給有急需的發展中國家”這種認識,也是中國自身抗疫經驗的升華。在去年全國醫護馳援湖北、平息疫情之后,人們就意識到全國一盤棋的重要性。而今,縱然做不到全球一盤棋,中國也盡量幫助周邊的發展中國家和新一波疫情兇猛的國家,以免病毒異域進化后再倒灌回本土。
5月26日,尼泊爾幾個主要政黨通過視頻,和中共舉行了一次黨際協商。隨后,尼泊爾女總統班達里致電習近平主席,就國內疫情告急求援。當晚中方即宣布:“在贈款援助下,中國將向尼泊爾提供100萬劑新冠疫苗。”
尼泊爾過去一直依賴印度提供疫苗,但現在發現中國比印度更可靠。通過疫苗援助,中方在與南亞小國、太平洋島國和拉美國家的政黨交往時,可以擺脫對方地區所謂“后院政治”的糾纏。
而在特定國家之間,傳統黨際關系也有助于“國際政治營銷”。中越兩國共產黨間成熟、親切的交往話語,對兩國關系起到固本、調和、緩沖的作用。在第三方虎視眈眈下,中國及時以50萬劑國藥疫苗馳援“防疫神話不再”的越南,旨在鞏固兩黨交情,促進雙方的民間友好。
疫情再次表明,人類是一個共苦共患的社區。中方“雪中送炭”的疫苗援助,無疑是在替這個“社區”盡一份綿力。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對外提供新冠疫苗最多的國家,還在同多個發展中國家開展疫苗聯合研發與合作生產。而在聲勢浩大的世界政黨峰會上,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美好世界”,儼然成為人心所向、黨之共情。這幅更友愛、更和諧的世界未來圖景,有待于人類協力去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