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航

拜登入主白宮以來,延續了前任特朗普的貨幣寬松政策,繼續轟隆隆地開動印鈔機印美鈔。今年3月開始,美國物價飛速上漲,5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達到5%,創下12年來的新高;5月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上升6.6%,漲幅為2010年11月有可比數據以來最高水平。即將發布的6月數據,整體也不容樂觀。
美國高通脹危機,給世界經濟、金融市場帶來了巨大風險。我國政府和企業積極應對,維護了疫情下經濟復蘇成果,對抑制高通脹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說美國陷入高通脹危機,絕非杞人憂天。其5月剔除食品和能源等波動性項目后的核心通脹率,躍升至近30年(199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能源價格也同比上漲28.5%,其中汽油價格同比上漲了56%。
美國采取的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財政刺激政策,是高通脹發生的主要原因。2020年3月,為應對新冠疫情,特朗普大開量化寬松政策之門,美聯儲將利率維持在0~0.25%極低水平,并購買債券,向市場注入極大的流動性。
特朗普還推出了若干經濟刺激計劃,其中包括數額創下美國歷史記錄的高達2.3萬億美元的刺激計劃,以及另一份9000億美元刺激計劃。但是,特朗普挽救美國經濟的效果并不理想。數據顯示,2020年美國GDP萎縮3.5%,是2009年以來首次下跌,創下1946年以來最大跌幅。
第二年,拜登入主白宮,延續了特朗普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刺激政策,同時積極推出各種經濟刺激方案。其中,已獲國會批準的1.9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主要內容包括向各州政府提供3500億美元的援助,針對疫苗和學校重新開放的計劃資金2400億美元,以及每周失業救濟金福利的提高。
1.9萬億美元加上2020年2.3萬億美元和9000億美元刺激計劃—美國已經投入約5萬億美元刺激經濟,這個力度是史無前例的。
今年4月,拜登又提出兩大計劃,一個是2萬億美元的美國就業計劃,即通過投資公共交通、鐵路、機場、水管、道路和橋梁以及高速寬帶等基礎設施來增加就業的計劃;另一個是1.8萬億美元的美國家庭計劃,為美國3至4歲的兒童提供免費學前教育,并為美國人提供免費社區大學教育和帶薪家庭假。后兩項經濟計劃,加上已簽署成為法律的1.9萬億美元“美國救援計劃”,總計價值近6萬億美元。拜登認為,實施他的兩大計劃將增強美國應對外部挑戰的能力。
在空前刺激下,美國經濟開始復蘇,美股創下了有史以來最好的表現之一。美國勞工部7月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6月新增非農就業人口85萬,較前值大幅提高,遠超市場預期的72萬人。6月非農就業數據顯示美國民眾求職意愿開始回升,這對于經濟中長期前景仍是樂觀信號。但這只是硬幣的一個面,因為隨著工人重返勞動力市場,美國消費者會急于花掉疫期積攢的數月積蓄,從而造成經濟過熱、物價上漲。
解決經濟過熱的一個重要方法是美聯儲提高利率,這種行為會抑制支出、刺激儲蓄,通過提高信貸成本減少信貸,導致經濟進入緊縮周期,進而不排除美國經濟在2022年陷入衰退。而2022年經濟衰退對拜登來說并非好的預兆,因為他面臨國會中期選舉。現在,拜登的民主黨陣營中,有聲音要求他停止揮霍。如果失去民主黨在國會兩院的多數控制權,將嚴重阻礙拜登在其任期后半段行使總統權力。
5月美國通脹增速創下12年以來的新高,引發了這輪高通脹是暫時性的、還是更具持久性的爭論。
克林頓政府時期的財政部長、奧巴馬政府時期的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勞倫斯·薩默斯認為,拜登這輪經濟刺激可能“引發在過去一個時代從未見過的通脹壓力,影響美元價值和貨幣穩定”。
美聯儲口頭禪一直是:通脹飆升是受疫情影響的、是暫時的,隨著經濟全面擺脫新冠疫情,物價上漲將有所緩解。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指出,目前美國利率已接近于零,過早加息將減緩經濟活動,特別是在數百萬美國人失業的情況下,這是美聯儲不想做的。還有研究認為,美國物價上漲將在2022年回落。
有美聯儲官員指出,美國就業市場目前并不火爆,勞動力市場仍有明顯的疲軟—現在的工作人口比新冠疫情之前減少了近350萬人,與疫情前的水平相比,美國失去了820萬個工作崗位—因此經濟談不上過熱。再說,失業率上升往往會抑制需求,因此雇主也沒有理由提高工資。
美國銀行6月份全球基金經理調查也顯示,大部分受訪者認為通脹可能是暫時的。但他們仍認為,美聯儲“很快”將采取緊縮政策的“第一步”。
受訪者認為,美聯儲可能會開始談論在未來幾個月“減少1200億美元的月度債券購買”。63%的人預計8月或9月會有信號,其中38%的人預計8月的杰克遜霍爾(位于懷俄明州的度假小鎮)峰會上將有信號,25%的人預計9月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上將有信號。無論預期如何,減少債券購買的舉措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市場反應。
美聯儲七位決策者之一、亞特蘭大聯儲主席博斯蒂克表示,疫苗逐步普及接種,遏制了新冠病毒在美國的傳播,經濟重新開放的速度比美聯儲官員預期得更快,通脹率也更高。鑒于通脹率遠高于美聯儲2%的目標,博斯蒂克預計明年年底利率將要上調。
相比美聯儲官員,經濟學家們普遍擔心通脹加劇。克林頓政府時期的財政部長、奧巴馬政府時期的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勞倫斯·薩默斯認為,拜登這輪經濟刺激可能“引發在過去一個時代從未見過的通脹壓力,影響美元價值和貨幣穩定”。一些分析師也認為,此次通脹不是短暫的,可能會拖一兩年甚至更長時間。
也有觀點認為,美國經濟除了高通脹危機,還面臨股市泡沫風險、天量債務等問題。美國企業的債務高企,不少面臨違約,也是很棘手的事情。加上本身經濟結構性問題以及拜登為實現目標不負責任的大幅財政擴張、貨幣寬松政策,美國的高通脹不是短期能夠解決的。
IMF將美國今年預期經濟增速提高至7%,其最新預測認為,美國經濟快速復蘇和額外的財政支持,使得美聯儲未來幾個月有必要考慮轉變貨幣政策—美聯儲可能需要從2022年上半年開始縮減資產購買規模,從2022年年底或2023年年初開始加息。
美國這種前所未有的無限量化寬松政策,會產生難以想象的負面影響,新興經濟體可能面臨輸入性通脹、外幣資產縮水、匯率和資本市場震蕩等多重壓力。更嚴重的是,世界可能再次走到全球金融危機的邊緣。這些風險都需要中國政府和企業積極應對。
首先,美元早晚會加息,甚至比預期會提前;美元一旦加息過猛,金融泡沫就會破裂,威脅全球金融穩定。
拜登上任后,得益于經濟復蘇以及美聯儲的大規模刺激等因素,標普和道瓊斯指數錄得創紀錄的上漲。可是在持續通脹壓力下,市場認為美聯儲不排除提早收緊貨幣。如果這樣,靈敏的股市會首先承壓,資本從美股撤出,美國股市下跌,美國市場流動性緊張。隨之美國收緊美元,全球美元回流,全球金融市場將面臨巨震,新興國家的股市、債市都會受到影響。
美國的刺激計劃,實質是把資金注入已經充滿流動性的全球經濟,而額外的資金會流入新興經濟體,導致輸入性通脹。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認為,中國的資產價格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其他國家相比利差比較大,外國資本流入是必然的。但目前來看,規模和速度在可控范圍內,中國也在繼續研究怎么采取更有效的辦法,一方面鼓勵資本要素跨境流動,越來越開放;另一方面,又不能造成國內金融市場太大的波動。中國有信心把這個工作做好。
不過,美聯儲瘋狂印鈔,美元持續走弱,成為人民幣最近一年持續升值的重要因素之一。截至今年5月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過去一年升值約12.5%。人民幣自2020年5月底以來大幅升值,升值步伐在2021年4月至5月加速。人民幣快速單邊升值,違背我國追求人民幣雙向波動的均衡匯率機制,不利于我國企業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也不利于我國外貿順差;人民幣快速升值還將損害整體經濟,因為企業將從主營業務分心,轉向投機。
美國瘋狂印鈔票,給全球經濟帶來風險,同時美國企業債務高企面臨違約卻難覓債券買家。隨著美元貶值,中國在內的多國減持美債,這樣下去,不知美國如何走出此次通脹危機。
針對人民幣過快升值,中國人民銀行14年來首次上調了外匯存款準備金率,即自6月15日起,將外匯存款準備金率從5%上調至7%。野村全球市場研究認為,此次加息被視為中國央行首次真正遏制人民幣過快升值的舉措。同時,中國政府還警告對人民幣升值進行單向押注的投機行為,表示堅決打擊各種惡意操縱市場、惡意制造單邊預期的行為。至此,市場對人民幣強勁升值的預期有所緩解。
此外,美元持續貶值也導致以美元計價的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煤炭、銅、鐵礦石和許多其他基礎原材料的價格正迅速上漲,其影響最終將滲透到制造業,然后滲透到消費者。中國的鋼廠已經在為這些基礎材料支付更高的價格,其他行業的制造企業也是如此。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進一步增加我國外貿企業在原材料成本等方面的壓力。牛津經濟研究院認為,如果這些價格上漲持續下去,可能導致居民消費價格大幅上漲,從而迫使中國央行過早收緊貨幣政策,不利于經濟的增長。
對此,中國政府再次主動出手,中鋼協、中商所、大商所多次出手控價。國家發改委宣布將加強有針對性的努力,以監管、穩定鐵礦石、銅、鋼鐵和其他主要大宗商品市場的價格。在中國政府、機構努力下,鐵礦石價格應聲下跌。
中國抑制通脹的努力,對全球至關重要。正如丹麥丹斯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邁克爾·格拉恩所觀察到的,這給“通脹即將到來”的說法帶來了“沖擊”。穩定戰略大宗商品價格,對中國實現經濟快速增長而不出現大幅通脹起到了重要作用。對于中國企業而言,自身也可以通過提高生產率和適度提價,來度過這一輪高通脹風險。
過去一年多來,美國瘋狂印鈔票,給全球經濟帶來風險,同時美國企業債務高企面臨違約卻難覓債券買家。隨著美元貶值,中國在內的多國減持美債,這樣下去,不知美國如何走出此次通脹危機。反觀中國,全球抗疫關鍵時刻,中國供應了全球一半產品,而且總體上也沒有提高產品價格,這就為全球抗疫和經濟復蘇奠定了堅實基礎。2021年前5個月,中國對美國出口額達1.34萬億元,同比增長38.9%。中國商品出口價格總體保持平穩,對平抑美國通脹也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