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俊 孟娟
摘要: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發達,對外交流繁盛,但在1500年,具有全球意義上的大航海時代開始后,由于我們的海洋意識淡薄,古代一度勃興的航海業卻被閉關鎖國打斷。本文在闡述新航路開辟至鴉片戰爭期間的中西方交流狀況基礎上,分析了面對大航海時代中西方不同選擇的原因,并提出利用要海權發展國家實力。
關鍵詞:大航海時代;閉關鎖國;海洋權益
一、1500至1840年中西方的交流狀況
1、對外貿易“走向萎縮”
明太祖擔心流亡海外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下令進行“海禁”,規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清朝政府厲行海禁,規定“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內遷,”只開放廣州一口對外通商,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但我們要明確“海禁”和“閉關鎖國”并非徹底關閉國門禁絕對外貿易,只是限制對外交流,在限制對外交流的政策下,我國對外貿易呈現“走向萎縮”,出口商品僅占市場商品總量的3%左右。
2、對外貿易“處于優勢”
新航路開辟給了中國新的歷史機遇,史學家萬明指出“晚明時期,由于中國社會內部發生的變化,白銀貨幣化產生了巨大的社會需求,市場經濟萌發并以前所未有的發展趨勢極大地擴展,不僅拉動了外銀流入,而且使中國由此主動走向了世界。”西方史學家布羅代爾也說:“馬尼拉大帆船橫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美洲)同東亞和南亞連接起來,美洲白銀1572年開始用于收集中國的絲綢、瓷器。”中國的絲綢和瓷器等大量外銷,賺回了大量的白銀,在這樣的對外貿易中,中國不像我們所想的處于劣勢,反而處于出超地位。
在出口產品上,鴉片戰爭前中國的全部出口品中,經過加工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占絕大比例,未經加工的初級產品只占很小比例;與出口商品相比,進口商品的總體加工程度低。這反映出當時中國的出口商品的處于優勢地位,更加反映出中國古代的手工業技術領先世界。
3、文化交流遠勝于前代
15~17世紀,大量耶穌會士和西方藥劑師進入中國采擷藥草和收集本草文獻,李時珍當時也正在修訂《本草綱目》,1735年,根據耶穌會士寫回法國的通信編輯而成的《中華帝國通志》在巴黎出版,其中收有《本草綱目》,特別提到李時珍本草分類法。歐洲的啟蒙運動也深受中國思想的影響,正如法國啟蒙大師伏爾泰所說“歐洲王公及商人們發現東方,追求的只是財富,而哲學家在東方發現了一個新的精神和物質的世界”。據史學家考證,元代來華的傳教士人數較唐代雖有增加,但遠不能與1552~1800年相比,這兩個半世紀來華的著名的歐洲耶穌會士就達920人。
二、面對大航海時代,中西方不同的抉擇及其原因
面對航海時代對引起的全球化趨勢,雖然在短期來看,在東西方貿易中,中國處于優勢地位,且文化交流繁盛,但是更多的是我們面對時代的被動選擇,而不是主動的出擊。朗索瓦·德勃雷早在《海外華人》中說“鄭和曾力諫明仁宗保留寶船隊:“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財富取之海,危險亦來自海上……”。但有明一代,統治者基本都是以‘禁海’為主要手段來對付日益活躍起來的海外世界,雖然偶有改變,但也只不過是在張弛交替之間略有變化而已,”而清朝更是厲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與中國相反,航海事業卻成為了整個歐洲社會各階層的共同愿望和選擇,“(對于航海)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國王們可以借此擴大領土,獲得更多的財富,也可以把社會上的那些心態不滿的人引向國外;貴族們可以得到搶劫、掠奪的機會;商人們希望可以擴大市場,增加貿易量;普通老百姓希望獲得一塊屬于自己的土地;教皇則希望在新征服的土地上擴大天主教的地盤和影響。”(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
為何中西方對待航海事業,會做出如此截然不同的選擇?根本原因在于支撐航海的經濟形態不同,中國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據主導地位,這使得中國在對待對外交流缺乏商業動機,官方主導的朝貢貿易在中國對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朝貢貿易不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是為了宣揚國威,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的需求;而西方在14、15世紀商品經濟發展相對較好,對貨幣或者說就是財富的需求更大,推動了西方社會開辟新航路,向外擴張。中西方不同的政局也推動了這種不同的抉擇,中國在整個封建社會一直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周邊無強敵,甚至多數都是中國藩屬國,同時,也使中國失去了向外擴張,尋找新航路的外在壓力;而歐洲國家英、法、西、葡、德、意沖突不斷,這種環境使西方國家必須向外開拓來應對沖突和彼此之間的斗爭。文化傳統上的不同也是中西方的不同選擇的原因,中國的儒家思想追求和為貴,所以中國的對外交流一直和平和友好的進行,并不是進行殖民活動;而西方此時已經進行了文藝復興,強調追求物質利益和現實享受,推動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擴張,在歐洲占據統治地位的天主教也極力推動新航路開辟,希望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天主教,1550至1551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在巴利亞多利德城召開神學會議,神學家們得出的結論是“西半球的居民是有靈魂的人,因此也應該得到救贖,”其目的也是為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擴張提供神學依據。
三、中西方不同結局及其啟示
中國面對大航海的時代潮流,選擇了“閉關鎖國”,這一選擇“弱化了中國人面向海洋、走向海洋的能力。因此宋元以來日趨發展的海洋社會經濟將不可避免地在東西方的海洋競爭中最終失去對抗的優勢,中國的海洋事業也因此走向衰落。”(楊國禎《明清中國沿海社會與海外移民》)海洋事業衰落阻礙了中國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錯失了社會轉型的歷史機遇,當歷史進入晚晴“海國”競爭的時代時,中國的萬里海疆不保,海洋主權喪失,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國家。
現今,我們要認識到海洋權益的得失事關國家的興衰,“海興則國強民富,海衰則國弱民窮”。我們也要認識到國家意志在海洋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國家要正確決策,充分利用海權發展國家實力。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9.
[2]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上)[M].吳象嬰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