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書發
(西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黨和國家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三農”問題,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代“三農”發展賦予了新的使命和機遇。在鄉村振興二十字方針中“產業興旺”位居首位,是鄉村振興的重點,足以體現了我國對農村產業發展的重視。當前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尤顯重要。自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來,國內眾多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行了研究。姜長云[1]認為,三產融合是以農村三產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以調整農村產業空間布局。馬曉河[2]認為,三產融合是以農業為基本依托,通過產業聯動集聚、技術滲透和體制創新等方式整合三產以實現農業產業鏈延伸促進農民增收。蘇毅清[3]等認為,三產融合是一產中的細分產業與二三產業中的細分產業所形成的內部化融合。王樂君[4]認為,三產融合是農業產業化的升級版,通過技術、要素、模式等的創新打破產業邊界,拓展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的融合發展。姜崢[5]認為,三產融合是指以農業為中心,以不同主體間的利益聯結為核心,打破各產業之間的界限,使農業、農民獲得更多二三產業的價值增值。總的來看,目前學術界對“三產融合”的研究正逐步深化,但均以宏觀為主,缺乏微觀層面的實際應用的分析。本文以三產融合立足農村依托農業,延伸農業產業鏈向二三產業滲透產生新產業新業態的角度,分析西疇縣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上的實踐案例,探討西疇縣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
西疇縣隸屬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轄縣,依托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形成以家禽、大生豬、肉牛、中藥材、果蔬、甘蔗、核桃、茶葉、陽荷等為特色的第一產業體系,三產產業結構比為27.8∶24.8∶47.4。農產品加工、旅游休閑農業、農耕文化體驗、健康養老等新產業、新業態正蓬勃發展,呈現出產業融合發展的良好勢頭。
是指依托龍頭企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經濟組織,對某一農產品的種養和加工,通過向產業鏈的上下游延伸,拓展農業多功能,以達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延伸產業價值鏈的目的,以一產為中心帶動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6]。
如,西疇縣興龍養殖專業合作社以八角種植、養雞、養豬為基礎,延伸到初級種養和加工及銷售服務的粗獷型產業融合。截至2020年10月,興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售出20000只雞,八角30t,純收入達到了300多萬元;同時帶動周邊貧困戶增收致富,自合作社成立以來,共向農戶免費發放了11萬只種雞,并提供技術指導、實施疫病防治、回收成品雞,帶動153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收入在9000~14000元·a-1,促使貧困戶實現增收。興龍養殖專業合作的農業產業鏈延伸帶動型融合,為西疇縣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樣板和模式。
是指以一二三產業鏈主導,以培育優勢特色農產品為支撐,涉農經營主體各自發揮優勢分工合作,打造出同一經營主體內部不同產業的融合、同一產業不同經營主體的集聚、不同產業不同經營主體集聚等融合模式[6]。
如,西疇興街出口貿易加工區,作為集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綜合服務中心。以生態景觀中心建設為方向,承接東盟綠色產業區、生態涵養保護區、進出口貿易加工區、綜合配套服務區及貿易物流區;重點培育以石材為主的建材、農特產品加工、生物資源加工、傳統工業、五金、家電等輕工業;打造在傳統產業、農特產品(包括蔬菜、花卉、水果、大米)、海產品冷鏈、木制家具、輕型建材等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和現代商貿物流集散地,成為帶動西疇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成為云南“橋頭堡”和文山州建設“新高地”的主要支撐點和對外開放前沿,進一步融入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為推進西疇縣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精神文明需求日益增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大大吸引著人們的目光,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多功能逐漸顯現,鄉村文旅、文化體驗、休閑農業等應運而生,形成了農村三次產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展格局。
如,湯谷村以壯族人口占整村總人口的90%以上的優勢,發揮壯族村落的民族特點,立足民俗文化開發文創產業,以湯谷壯族“女子太陽山祭祀”活動為契機,打造“日出湯谷”、“太陽鳥母”文化品牌,舉辦相關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學術交流會等學術研討會,以獨特的民族文化為契機,充分發揮生態特色、人文特色、民居特色,大力發展民族農耕文化體驗、民族手工藝品體驗、“太陽文明”祭祀體參與等體驗產業。真正將自然風景與民俗文化、農業生產與休閑旅游融為一體,做到以旅促產,以文促產,突出體現“生態美、生產美、生活美、人文美”的農業農村文化功能拓展型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目前西疇縣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總體上仍處于初級融合階段,融合質量有待提升。主要表現為融合經營主體欠缺,以合作社為主且覆蓋面窄,融合程度不高。除上述幾個案例融合規模較大以外,其它地區少有融合發展規模較大融合程度較深的融合模式,由于經營主體的欠缺,成功的融合模式尚未能因地制宜地全縣推廣,聯動程度不高。以合作社為主的農村經營主體雖然有融合發展跡象,但多以某一農事操作環節為對象,融合模式主要以簡單延伸為主,缺乏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產品深加工及精服務率極低,與農村產業融合所需要的融合延伸的深度和廣度還有較大差距。整體呈現出農業資源利用率低、產品類型單一、精深加工能力弱、科學儲備與技術支撐不到位等特點,發展水平亟待提高。
西疇地形地質條件復雜多樣、人口群落較為分散、公共和社會化服務滯后等對加快推進農村產業融合起到一定限制作用。基礎設施薄弱。西疇99.9%的國土面積屬于山區,石漠化程度較高,土地石化且多為臺地,機械化難度大;通往山區耕地的交通落后,多地仍以人背馬馱為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道路交通、水電、網絡、倉儲物流等不完善的困境,投資建設成本大開發成本高。政策和制度障礙。農村產業融合應注重經營主體的多元性,但稅費優惠和財政補貼大部分針對農民合作社和農戶為主,對農業龍頭企業的多元引進和政策吸引扶持力度不大,特別是對資金雄厚、技術先進以及現代管理經驗豐富的優質企業未能積極爭取,小企業實力不足大大削減了項目競爭力,使得融合難度增大。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西疇縣農村產業融合要素中人才是最突出問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西疇全縣總人口(常住人口)為20.36萬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5.52萬人減少約20%,人口外流嚴重。由表1可知,西疇縣人口外流基數大,導致人才結構的量不足。且外出人口多以年輕人為主,年輕人普遍不愿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剩下年老體弱文化不高的人員從事農業生產,導致人才結構質量不高。農村人才的大量流失以及人才引進力度不足,致使現代技術和現代經營管理發展緩慢,影響到農技推廣和農產品與市場的對接,減緩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進程。
土地流轉體系制約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當前西疇的農村土地流轉狀況不佳,土地結構不合理。表現在閑置土地多而流轉集中土地較少,農村土地流轉率低,大部分以農戶自己耕種為主,難以形成規模,且閑置土地較多,對農業產業集約化規模化形成阻礙。另外,西疇縣地形地質條件復雜多樣,土地集中后也難以形成機械化規模化的管理和利用,對推進西疇縣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進程產生一定負面影響。

圖1 西疇縣土地流轉抽樣調查情況
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離不開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廣泛參與。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必須要有主體支撐,西疇縣應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政策扶持體系,通過政策吸引、樹立典型、創新機制等著力加大農業龍頭企業的引入,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主體,持續抓好農民合作社的支持與幫扶,大力推進“農超對接、農企對接”,延長產業鏈、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初加工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拓寬產業融合覆蓋面,增強產業融合深度和廣度,打造重點鎮、中心村、特色村鎮,拓展農業多功能性相關的消費需求持續擴張。引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農業龍頭企業為主導,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豐富產品類型,加大精深加工投入力度,增強科學儲備與技術支撐,助推一產向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延伸,穩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質量提升。
因地制宜加強農村產業聚集地道路、水利、供電、信息化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構建現代農產品加工園區,突出現代農業園與農產品加工園的產業融合示范功能,帶動和輻射農業產業聚集區,注重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平臺和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重視農村基礎物流設施建設,構建適應西疇發展的農村現代化物流網絡體系,形成縣、鄉、村、組、戶的快速物流體系。在政策上加大創新改革力度,探索合理有效的財稅支持政策,大力扶持農業企業,調動其參與積極性,鼓勵農業企業在產業融合中的標準化、品牌化建設,不斷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
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保障農村人才不流失。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這一契機,用政策引領外出人員返鄉,積極做好返鄉創業人員的資金扶持和返鄉從事農業生產人員的技能培訓工作,做好鄉村振興中的“人才振興”,結合產業融合助推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依托優勢資源,重點培養農村人才隊伍。加大與農林類院校、農科所等單位的對接與合作,靈活設置專業培養創新人才,設置定向就業專業,側重培養一批熟技能、懂管理、會經營的高素質人才定向就業。同時做好本地生源學生在外求學情況的摸底,時刻關注其動態,制定相關優惠政策使優秀人才愿意返鄉工作避免外流,保障農村人才結構合理,助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為更好地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繁榮融合發展提供良好契機。因此,西疇縣應緊緊圍繞以土地流轉為核心,以土地確權為基礎和前提,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目標的政策機制改革,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使傳統農業經營方式轉型。同時,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能力建設,抓緊健全工商資本租地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全面規范土地流轉,加快放活土地經營權,提高閑置土地利用率,優化土地資源配置,通過“農民土地農民有,農民土地農民用”的制度安排,建立土地流轉服務體系,探索承包耕地準入和監管制度,為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持續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