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陳 炎 陳紅梅
1.安徽省亳州市中醫(yī)院婦產科,安徽亳州 236800;2.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婦產科,安徽合肥 230031
宮頸癌是女性生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位居女性惡性腫瘤的第二位,據統計,全球每年有46.5 萬宮頸癌新發(fā)病例,而在我國每年宮頸癌新發(fā)病例已經超過13 萬,其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嚴重威脅女性的生命健康[1]。目前治療宮頸癌的主要方法是手術切除及放化療,早期主要采用子宮廣泛性切除術聯合盆腔淋巴結切除[2-3]。然而開腹手術創(chuàng)傷大,易造成術后盆底肌功能障礙,如性功能障礙、卵巢功能衰退等,使患者生活質量受到了嚴重影響[4-5]。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成熟,腹腔鏡廣泛性子宮切除術越來越受到廣大醫(yī)護人員的青睞,逐漸成為治療早期宮頸癌的標準術式[6]。本研究通過80 例早期宮頸癌患者的治療來探討腹腔鏡下廣泛全子宮切除術聯合盆腔淋巴結切除治療早期宮頸癌的預后效果及對盆底肌功能的影響。
回顧性分析2016 年12 月—2019 年12 月安徽省亳州市中醫(yī)院婦產科行手術治療的80 例早期宮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患者臨床資料完整,且病理學診斷為早期宮頸癌;②盆腔淋巴結轉移;③宮頸癌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分期[7]為Ⅰ~Ⅱ期,患者接受手術切除范圍相近;④能配合完成問卷調查;⑤術前盆底肌功能正常,有規(guī)律性生活且性功能正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腎功能不全等慢性基礎性疾病無法耐受手術治療;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③伴有嚴重盆腔炎癥;④患有精神疾病或行為障礙。根據手術方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 例。觀察組年齡30~62 歲,平均(41.32±5.21)歲;ⅠA 期9 例,ⅠB 期25 例,ⅡA 期6 例。對照組年齡32~63 歲,平均(42.45±6.08)歲;ⅠA 期10 例,ⅠB 期24 例,ⅡA 期6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簽署相關協議。
1.2.1 手術方法 觀察組給予腹腔鏡下廣泛子宮切除聯合盆腔淋巴結切除治療,患者取頭低足高截石位,剝離并打開腹膜,用超聲刀于外側約1/3 處離斷圓韌帶,分離闊韌帶后葉,封閉血管,離斷卵巢動靜脈,分離下推膀胱至宮頸口處,切斷卵巢固有韌帶,分離腰大肌脂肪結締組織;對髂內外動脈、髂總動脈及周圍淋巴脂肪組織進行自上而下清掃;分離閉孔窩淋巴脂肪組織,切除淋巴結,完成盆腔淋巴結切除;在患者陰道黏膜注入配比腎上腺素的氯化鈉注射液,由盆腔進入,剝離闊韌帶前葉與膀胱腹膜反折,下推膀胱,離斷膀胱宮頸韌帶;分離輸尿管,剖開子宮直腸間隙,下推直腸,離斷兩側宮骶韌帶,然后離斷子宮主韌帶和宮旁組織,剖離前后穹隆并切除子宮,最后用可吸收線對腹膜、陰道黏膜及陰道斷端進行縫合處理,經腹腔鏡檢查確認后,對腹腔、盆腔進行清洗,常規(guī)放置引流管,關閉腹腔。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開腹廣泛子宮切除術聯合盆腔淋巴結切除治療。于左下腹正中繞臍偏左上4 cm 自恥骨聯合上3 cm 至臍上處取一切口長15~20 cm,廣泛子宮切除術、盆腔淋巴結切除方法同觀察組,然后進行沖洗腹腔,徹底止血,依次關腹。
1.2.2 凱格爾(Kegel)盆底肌訓練 所有患者術前3 d,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完成Kegel 盆底肌訓練項目,術后第4 天起,由護士督促指導患者進行盆底肌訓練,具體方法:處平臥位,雙腿屈曲并稍分開,在吸氣時,用力收縮會陰及肛門括約肌持續(xù)10 s,在呼氣時,處放松狀態(tài)10 s,間隔8 s 后重復上述動作,連續(xù)動作持續(xù)15 min 記1 次,每日早中晚各1 次[8]。
①治療前及術后1 年使用癌癥治療功能總體評價量表(FACT-G)[9]進行評估,分值0~100 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功能越強,治療效果越好。②記錄并收集兩組患者術后半年、1 年的生存率和術后1 年內復發(fā)率。③采用Oxford 評分法[10]對患者的盆底肌功能進行綜合評價,將盆底肌肌力由弱至強分為6 個等級。醫(yī)生手測患者無肌力,未感覺到肌肉收縮記為0 級;患者肌肉輕微收縮但不能持續(xù)記為Ⅰ級;手指觸測能感受肌肉收縮強烈同時可以完成2 次動作,收縮時長持續(xù)2 s 記為Ⅱ級;在肌力驅使下完成向前、向上運動且完成3 次動作,收縮時長持續(xù)3 s 記為Ⅲ級;手觸施壓力肌力產生抵抗且完成4 次動作,收縮時長持續(xù)4 s記為Ⅳ級;肌力收縮力較強,能夠抵抗手觸施加壓力且完成5 次動作,收縮時長持續(xù)5 s 記為Ⅴ級。盆底肌肌力測定正常率=(Ⅲ級+Ⅳ級+Ⅴ級)例數/總例數×100%。④術后性功能比較:通過女性性功能量表(FSFI)[11]評價患者術后性功能障礙發(fā)生情況,總分2~36 分;得分≤26.55 分表示存在性功能障礙。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FACT-G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術后1 年,觀察組患者FACT-G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FACT-G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FACT-G 評分比較(分,)
注:FACT-G:癌癥治療功能總體評價量表
兩組患者術后半年、1 年生存率及術后1 年內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半年、1 年生存率及術后1 年內復發(fā)率比較[例(%)]
觀察組患者盆底肌肌力測定正常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盆底肌肌力測定正常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FSFI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術后性功能障礙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FSFI 評分及性功能障礙發(fā)生率比較
宮頸癌是婦科高發(fā)性惡性腫瘤,多發(fā)于30~65 歲,該病主要通過直接蔓延或淋巴結轉移進行擴散,若發(fā)生淋巴結轉移,其5 年生存率將下降至30%~60%[12-13],廣泛子宮切除術聯合盆腔淋巴結切除能夠有效預防癌細胞經淋巴結轉移,是治療早期宮頸癌的常用術式[14-15]。但子宮切除手術對機體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會對患者盆底肌肉及神經組織造成損傷,改變結締組織及韌帶等結構,減弱盆底支持功能[16-17]。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 年,觀察組FACT-G 評分高于對照組(P <0.01),即觀察組術式能夠更好地治療早期宮頸癌患者,患者生活功能恢復較好,患者生命質量得到提高。兩組患者術后半年、1 年生存率及術后1 年內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提示腹腔鏡手術對早期宮頸癌的根治程度及近期生存質量能達到與開腹手術相同的治療效果,與國內相關研究結果一致[18]。研究顯示[19-21],接受宮頸癌手術的患者術后因切除子宮動脈、主韌帶、圓韌帶及相關血管等使盆底器官上部失去牽拉力進而改變盆底肌肉、結締組織及韌帶等生物學結構,使術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fā)病率增加。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盆底肌正常率高于對照組(P <0.05),即腹腔鏡下治療早期宮頸癌能夠較好地恢復患者盆底肌的正常功能,與向楠等[22]研究結果一致。宮頸癌術后盆底肌功能受損通常會引起的患者性功能障礙,嚴重降低了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其總發(fā)生率為16%~57%,被列為盆底肌功能障礙性疾病的一種[23-2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FSFI評分高于對照組;術后性功能障礙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 <0.01)。提示腹腔鏡手術治療早期宮頸癌對患者盆底肌及腹腔內臟器干擾較小,術后腸道及盆底肌功能恢復更快,這可能是因為腹腔鏡手術視野清晰,并且能夠對細微結構進行放大,能夠更清晰了解盆底深部組織結構,從而減少手術過程中對盆底肌的損傷[25-28]。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廣泛子宮切除術聯合盆腔淋巴結切除治療早期宮頸癌臨床效果較好,且盆底肌功能術后恢復快,患者生命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