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姿涵,甄敏,周媛,王玲,肖銀芬,章曉云
近年來,新發烈性傳染病如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H7N9)、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熱以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等,對人類健康造成極大危害[1-2]。醫護人員在接觸這類患者時,面臨極大的感染風險,必須采取嚴格的防護措施。其中正確穿脫個人防護用品(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是保障醫護人員安全診療的關鍵措施[3]。而PPE的穿脫步驟繁多,特別是在脫卸過程中,極易造成醫護人員的二、三次污染[4]。熒光標記是將熒光試劑視為“病毒微粒”,監測穿脫防護用品技能操作的效果。此方法利用標記物的熒光特性,來提供被監測對象的信號。視頻錄制反饋教學依靠錄像設備進行視頻記錄,通過學生不斷回顧分析、糾錯和評估,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行為語言等方面的能力。本研究于2020年3~4月,將熒光標記聯合視頻錄制反饋應用于穿脫防護用品的培訓中,取得較好效果,報告如下。
1.1對象 我院是一所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感染科在職護理人員共120人,均為女性,年齡23~49歲,學歷:本科116人,碩士4人。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護理人員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人員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1.2.1培訓方法
1.2.1.1成立專家組與培訓督導組 ①專家組共5人,其中副教授1人,總護士長1人,病區護士長3人;負責統一制訂兩組操作培訓計劃,對培訓過程進行指導、監督、評價。②培訓督導組3人,其中主管護師2人,護師1人,從事臨床護理工作均為8年以上,已參加醫院關于恢復正常醫療工作期間院感防控重點要求相關技能知識培訓,考核合格,有豐富的從事臨床護理操作培訓與考核工作經驗;負責實施培訓計劃,制定技能培訓方案,對護士培訓結果及時給予反饋。
1.2.1.2培訓步驟 兩組均進行二級防護用品穿脫培訓,包括醫用防護服、醫用防護口罩、防護眼罩、醫用乳膠手套、一次性防護鞋套、一次性圓帽[5]。在1個月內完成1次教學演示和4次集中培訓。對照組采用傳統臨床技能培訓方法,應用標準的二級防護用品,由督導老師按照操作流程及評分標準進行演示;護士分組進行反復操作練習,在練習過程中,督導老師進行指導、指正。觀察組在培訓過程中利用熒光標記聯合視頻錄制反饋的方法。①準備檢測工具。環境清潔消毒監測包(LINKWELL牌),內置熒光筆、紫外線手電筒;另備黃色熒光粉、噴壺。熒光粉與純凈水以1∶5的比例混合均勻,制成熒光染劑。黃色熒光染劑在紫外線手電筒照射下呈熒光黃色,熒光染劑安全性好[6],可用清水清洗干凈。②護士練習時,在PPE穿戴完整后,脫卸前在手套、面罩、口罩、防護服、鞋套外層等部位噴灑熒光染劑,模擬從污染區進入緩沖區時,被“病原微粒”污染的防護服的狀況。噴灑時,噴壺距離學員體表保持在10~15 cm,噴壺與體表夾角不小于45°。③護士按標準流程脫去防護用品,全程用手機錄制視頻。④在無光源房間,督導老師用紫外線手電筒檢查護士內層工作服及全身體表熒光染劑污染情況,記錄拍照。⑤將拍攝的照片和操作視頻反饋給護士,由本人自我評價,找出不足,然后督導老師給予相應的指導,根據污染部位尋查污染原因和操作缺陷,進一步針對性訓練。
1.2.2評價方法 ①于培訓前后進行穿脫防護用品考核,兩組考核方法和評價指標相同。3位督導老師同時監考1位護士,3位督導老師分別站在護士12:00、4:00和8:00位置,全方位觀察。培訓前采用觀察法評價;培訓后,將熒光標記法應用于脫卸防護服的考核中,觀察兩組內層工作服及全身體表熒光染劑污染情況。兩組均采用統一的護理考核評估表記錄操作中的問題并計分。總分100分。②效果評價。于考核結束后,對兩組采用自制培訓滿意度評價表進行調查,調查表共設置6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幾乎無幫助(1分),一般(2分),有幫助(3分),非常有幫助(4分)。共回收問卷12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行秩和檢驗和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培訓前后兩組操作考核成績比較 見表2。

表2 培訓前后兩組操作考核成績比較 分,M(P25,P75)
2.2兩組培訓滿意度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培訓滿意度評分比較 分,M(P25,P75)
醫護人員作為傳染性疾病患者的密切接觸者,確保不受病原體侵害和阻斷病原體傳播的有力保障就是正確、有效、規范的穿脫防護用品。因此,有必要對醫護人員廣泛開展穿脫防護用品技能培訓。傳統的規范化培訓模式可以幫助大部分護士熟練掌握基礎及專科操作,但是護士往往只是機械模仿操作流程,對具體操作的意義和內涵缺乏深刻的認識[7]。而采取熒光標記聯合視頻錄制反饋培訓法,教學形式新穎、形象,護士在訓練過程中,不需老師一一觀察、指導,可通過視頻自我學習或相互學習,仔細糾正錯誤,節省人力、時間,教學工具容易獲取,且操作方便。
3.1熒光標記聯合視頻錄制反饋應用于穿脫防護用品中有助于提高操作技能水平 研究顯示,通過不同方式培訓后,兩組操作技能考核成績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成績顯著優于對照組。本次培訓中發現,觀察組被熒光沾染的部位主要包括手、褲腿、前臂、胸前工作服、工作服領口、后側頸部、腹部等,其中“手”被熒光標記的發生率最高。有關調查證實,醫護人員感染的主要環節集中于脫卸隔離裝備過程,最易污染的部位包括雙手[8],與本研究調查結果一致。手的污染可以發生在整個操作過程中的多個環節。通過視頻反饋可以追溯污染發生的環節,如“脫口罩時,手觸碰口罩污染面”“接觸污染部位后未進行手衛生”“脫防護服,雙手觸碰防護服污染面”“脫防護服,一只手觸碰另一只手套外層”等。本研究考核過程中,雙手被防護服污染發生率最高的是“脫防護服時,邊脫邊卷”這一環節。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中,這些環節容易造成醫護人員的二次暴露。這與操作過程中的失誤往往無法通過肉眼觀察,不能引起操作者重視有關。觀察組將熒光試劑作為“病原體”的替代品,在安全的情況下,可以模擬“病毒環境”。護士在練習時的失誤,可以被準確顯示出來,便于督導老師和護士反復揣摩、分析、整理,進而糾錯。視頻反饋教學可以增加護士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發主動學習、自我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本研究將兩種方法相結合,使護士操作技能得到強化,細節問題得到重視,操作流程得以規范。
3.2熒光標記聯合視頻反饋模式應用于穿脫防護用品中有助于提高培訓效率 表3結果顯示,觀察組認為該教學方法可以激發操作興趣等項目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1)。穿脫防護用品在臨床操作中使用較少,過程復雜,細節繁多,護士往往在培訓中會失去興趣、耐心。傳統的技能教學方法的單向灌輸不利于護士充分發揮學習積極性[9-10]。熒光標記聯合視頻錄制反饋培訓方法能夠寓教于樂,對護士進行多感官的聯合刺激,如視覺、觸覺、聽覺等,可加強對知識技能的理解[11]。視頻反饋教學通過自身操作視頻回放與討論,可使護士看到操作中存在的問題[12],通過視頻自我評價,也可以指出他人錯誤環節,能夠起到相互促進、學習的作用,思維得到啟發,加深了記憶[13]。同時護士可以不受時間、地理位置的影響,根據自己的進度,隨時查看復習,并且可以針對自身薄弱環節加強視覺沖擊,避免了傳統教學受到的時間、地點、環境束縛。視頻反饋教學法使護士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習效率均有提高。
本研究通過改變傳統的操作培訓模式,激發了護士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增強了技能操作水平。同時將訓練與實際相結合,遇到突發問題可以學習模擬情境下的臨場應對,具有實用性,并且加深記憶引起重視。醫護人員普遍認識到個人防護的意義及重要性,掌握了穿脫個人防護用品的標準操作規范。技能操作是醫護人員勝任臨床工作的必備要素,為了熟練掌握各項操作,將熒光標記聯合視頻反饋的方法運用于無菌技術、穿脫隔離衣等技能培訓中可以進行嘗試。但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人工噴灑熒光染劑無統一標準,每位學員噴灑的效果不盡相同,污染標記結果存在差異;熒光染劑與真實“病原體”之間性質存在差異等。針對以上不足,后續可進行以下改進:對于人工噴灑的不確定性,可以通過特定儀器將染劑以噴霧形式呈現,同時爭取尋找更適宜的染色材料,與“病原體”的特性更加貼合,這些改進措施尚需實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