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煜
(1. 天津市工業(yè)微生物研究所有限公司 天津 300462;2. 天津?qū)嵃l(fā)中科百奧工業(yè)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天津 300462;3. 天津市工業(yè)微生物工程技術中心 天津 300462;4. 天津市工業(yè)微生物企業(yè)重點實驗室 天津 300462;5. 天津量信檢驗認證技術有限公司 天津 300462)
在實驗室中,測定粗多糖含量采用的是NY/T 1676—2008的苯酚-硫酸法。該方法的原理:多糖在濃硫酸作用下,先水解成單糖,并迅速脫水生成糖醛(糠醛)衍生物,與苯酚反應生成橙黃色溶液,在490 nm處有特征吸收,與標準系列比較定量[1]。在實際工作中,偶爾出現(xiàn)過一些異常情況,如:同一個樣品測定的2個結(jié)果不平行,標準曲線的R2偏低等。分析了這些問題產(chǎn)生的可能原因,為了驗證這些想法是否正確,并探究這個反應的歷程,設計了一些試驗。
試驗藥品:葡萄糖(分析純),天津市江天化工技術有限公司;苯酚(分析純),東方化工廠;濃硫酸(分析純),利安隆博華(天津)醫(yī)藥化學有限公司;蒸餾水,自制。
試驗儀器:U-301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日本日立公司。
將葡萄糖用蒸餾水配制成0.1 g/L水溶液、苯酚用蒸餾水配制成5%水溶液,加入的各種物料的體積:1 mL 0.1 g/L葡萄糖水溶液,1 mL 5%苯酚水溶液,5 mL濃硫酸,比色以蒸餾水為空白。表1中試驗序號1~4均是加完前2種物質(zhì)并混勻后,放置24 h再加入第3種物質(zhì),其余試驗則是加完前兩種物質(zhì)并混勻后,立刻加入第3種物質(zhì)。所有物質(zhì)都加完后靜置10 min,使用渦旋震蕩器使反應液充分混合,然后“室溫”反應20 min,490 nm測吸光度(表1)。

表1 反應歷程探究試驗結(jié)果Tab.1 Test results of reaction process
根據(jù)試驗1~8,可以分析出該反應可能的歷程(圖1):葡萄糖在濃硫酸作用下脫水,生成5-羥甲基糠醛,該過程比較緩慢,5-羥甲基糠醛再與苯酚反應,其產(chǎn)物在490 nm處有吸收。

圖1 葡萄糖與濃硫酸、苯酚的可能反應歷程Fig.1 Possible reaction process of glucose with concentrated sulfuric acid and phenol
可能發(fā)生的副反應:苯酚與濃硫酸發(fā)生磺化反應,該反應很快。其產(chǎn)物或者是不與葡萄糖及5-羥甲基糠醛反應,或者是與葡萄糖或5-羥甲基糠醛中的1種或2種物質(zhì)有反應,但其產(chǎn)物在490 nm處吸光度較低。
根據(jù)文獻報道[2],苯酚類化合物與濃硫酸的摩爾比在1∶1.1時,苯酚類化合物在25℃即可被硫酸磺化,標準NY/T 1676—2008中,苯酚與濃硫酸的摩爾比大約是1∶173,且濃硫酸加入到苯酚水溶液的一瞬間,溫度遠高于25℃,因此苯酚水溶液與濃硫酸混合后,溶液中的苯酚會有一部分甚至全部被磺化,而且由于濃硫酸比例過高,甚至可能苯環(huán)上會有多個磺酸基(實際可能是苯環(huán)上磺酸基數(shù)量不同,取代位置不同的多種化合物的混合物)。當苯酚被磺化后,反應活性降低[3],且磺酸基越多,活性越低。因此苯酚磺酸與葡萄糖和5-羥甲基糠醛可能幾乎不發(fā)生反應。即使由于溫度較高,使苯酚磺酸與葡萄糖或5-羥甲基糠醛發(fā)生了反應,由于磺酸基團中的硫氧雙鍵(O=S=O)與苯環(huán)共軛,也會導致產(chǎn)物的最大吸收波長向長波方向移動,因而在490 nm處吸收較低或幾乎沒有吸收。
有文獻報道磺酸基是非典型生色團[4-5]。化合物中有磺酸基對最大吸收波長的影響在文獻中也有報道[6]:對苯二酚(1,4-苯二酚,CAS:123-31-9)在289 nm處有最大吸收,羥苯磺酸(2,5-二羥基苯磺酸,CAS:88-46-0)在301 nm處有最大吸收(見圖2)。

圖2 對苯二酚、羥苯磺酸的最大吸收Fig.2 Maximum absorption of hydroquinone and dobesilic acid
根據(jù)試驗10~12可以得到的結(jié)論:在檢測過程中,標準品溶液或樣品溶液、苯酚溶液、濃硫酸如有少量濺到試管壁上,對比色結(jié)果幾乎無影響。在試驗5和9~12中造成吸光度微小差別的原因,一是儀器的誤差,二是在移取濃硫酸時,由于濃硫酸密度和黏度均較大,導致加入到反應體系中的濃硫酸不是5 mL,而是略有偏差,使得反應體系的體積不完全一致,產(chǎn)物的濃度因此不完全一致。
為了模擬實驗室檢測樣品較多,苯酚、濃硫酸不能及時加入,以及不能及時比色等情況,并參考標準QB/T 5176—2017[7]、GB/T 18672—2014[8]的反應條件,設計了4個試驗,比色均以蒸餾水為空白。
①向試管中加入1 mL 0.1 g/L葡萄糖水溶液、1 mL 5%苯酚、5 mL濃硫酸,靜置10 min,使用渦旋震蕩器使反應液充分混合,然后“室溫”反應20 min,于490 nm處測吸光度=0.758。
②向試管中加入1 mL 0.1 g/L葡萄糖水溶液,1 h后加入1 mL 5%苯酚,1 h后加入5 mL濃硫酸,靜置10 min,使用渦旋震蕩器使反應液充分混合,然后“室溫”反應1 h,于490 nm處測吸光度=0.826。
③向試管中加入1 mL 0.1 g/L葡萄糖水溶液、1 mL 5%苯酚、5 mL濃硫酸,靜置5 min,沸水浴加熱15 min,冷卻至室溫,于490 nm處測吸光度=0.678。
④向試管中加入1 mL 0.1 g/L葡萄糖水溶液,1 h后加入1 mL 5%苯酚,1 h后加入5 mL濃硫酸,靜置1 h,沸水浴加熱15 min,冷卻至室溫,1 h后,于490 nm處測吸光度=0.739。
通過以上4個試驗的結(jié)果可以看出,在反應溫度相同的情況下,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吸光度在升高。在加入1 mL 0.1 g/L葡萄糖溶液、1 mL 5%苯酚溶液、5 mL濃硫酸后,迅速檢測反應體系的溫度,大約是113℃,因此沸水浴(100℃)相當于給反應體系降溫,這也就解釋了相同反應時間,“室溫”反應的吸光度大于沸水浴反應的吸光度這個現(xiàn)象。
實驗室被檢測的樣品一般是經(jīng)過復雜的生物反應得到的,其中的多糖在濃硫酸作用下水解后可能會產(chǎn)生多種戊糖或己糖,根據(jù)文獻,己糖、己糖醛酸及其衍生物和苯酚、濃硫酸反應的產(chǎn)物在490 nm有吸收,戊糖及其衍生物和苯酚、濃硫酸反應的產(chǎn)物在475 nm有吸收[9](圖3)。因?qū)嶒炇覜]有戊糖及其衍生物的標準品,就未進行相關反應及475 nm比色研究。

圖3 戊糖與濃硫酸、苯酚的反應Fig. 3 Reaction of pentose with concentrated sulfuric acid and phenol
在檢測過程中,當樣品量較多時,會出現(xiàn)苯酚、濃硫酸不能及時加入,以及不能及時比色等情況。在用少量待測液體置換比色皿中原有液體時,偶爾會有待測液體流到比色皿外壁,因其中有硫酸,將比色皿外壁徹底擦干凈也比較耗時。在這個過程中,未檢測的樣品中仍然在發(fā)生反應。另外,標準NY/T 1676—2008中多糖的提取是在沸水條件下,也有文獻說,某些糖在煮沸情況下會發(fā)生分解[10]。這些都能解釋偶爾出現(xiàn)的同一個樣品測定的2個結(jié)果不平行,標準曲線R2偏低等現(xiàn)象。
對于產(chǎn)生上述現(xiàn)象的原因,我們也進行了分析。因為該反應有3步:多糖在濃硫酸條件下水解成己糖;己糖在濃硫酸條件下脫水生成5-羥甲基糠醛;5-羥甲基糠醛在濃硫酸條件下和苯酚反應。
對于第一步反應,根據(jù)標準NY/T 1676—2008[1]、SN/T 4260—2015[11]、QB/T 5176—2017[1]、GB/T 18672—2014[8]中的描述,算出了硫酸在反應體系中的濃度為60%或70%。根據(jù)文獻的研究[12],在60%或70%的濃硫酸中,60℃反應條件下糖的收率最高,但反應體系的溫度大約為110℃,該文獻指出,在100℃時會有副反應,導致糖的收率降低。也有文獻研究指出了高溫下糖收率降低的原因[13],是小分子糖在強酸性體系中會轉(zhuǎn)化為糠醛及其他副產(chǎn)物,因糠醛是第二步產(chǎn)物,就直接查找了用多糖合成糠醛的文獻。
有文獻對用農(nóng)作物秸稈或纖維素(其中含有五碳單糖及六碳單糖縮合而成的多糖)或單糖合成糠醛、5-羥甲基糠醛(統(tǒng)稱糠醛衍生物)的反應進行了相關研究[14-22],所報道的很多反應條件都是在高溫(120℃甚至更高),或高壓,或有催化劑存在的條件下,反應若干小時,還存在著一些副反應。可見隨著反應條件的變化,糠醛衍生物的收率及糖發(fā)生副反應的比例也在變化。
對于第三步反應,考慮到在濃硫酸存在條件下,戊糖生成的糠醛和己糖生成的5-羥甲基糠醛都有醛基(—CHO),查閱了涉及苯酚和醛基反應的幾篇文獻,表明苯酚和醛在酸性條件下會形成不溶于水的聚合物[23-25],苯酚和醛在堿性條件下會形成小分子化合物[26-29],均與標準中的現(xiàn)象不一樣。而在教材和文獻中均未找到苯酚和呋喃反應的條件,于是查找了苯酚與羥甲基(—CH2OH),即醇類反應的文獻[30-32],均需要加入固體酸催化劑反應若干小時,而且有時在醇過量的情況下,也不能保證所有的苯酚都能發(fā)生反應。鑒于標準中是苯酚過量,而且沒有固體酸催化劑,根據(jù)文獻可以推測,苯酚過量的情況下,同樣不能保證所有的5-羥甲基糠醛都發(fā)生反應。
在前面提到的用苯酚-硫酸法測定多糖的標準中,反應條件是“室溫”(實際體系溫度>100℃)放置5 min或10 min,再在30℃常壓反應20 min,或在100℃常壓反應15 min。由于反應時間比文獻短,反應溫度比文獻低,而且沒有加入任何催化劑,在這種反應條件下,肯定沒有將所有的多糖都轉(zhuǎn)化為5-羥甲基糠醛,也無法確定有多少多糖發(fā)生副反應,同時無法確定與苯酚發(fā)生反應的5-羥甲基糠醛有多少。根據(jù)前文對反應歷程的研究,在苯酚、葡萄糖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濃硫酸時,很難確定被磺化的苯酚與脫水生成5-羥甲基糠醛的葡萄糖的比例。當樣品過多時,由于樣品及標準曲線在高于100℃時(即“室溫”放置)的反應時間不一樣,在保溫反應后比色時,繼續(xù)反應的時間也不一樣,在這種情況下,同一個樣品生成的糠醛有可能不平行,不同反應體系中苯酚被磺化的比例可能不一樣。這可能是導致最終產(chǎn)品的含量,即檢測結(jié)果不平行的原因之一。
此外,文獻中也提到[12],多糖在濃硫酸中水解成單糖的過程中可能會發(fā)生局部碳化。一般在有機合成中要保持良好的攪拌,而在檢測多糖的加料過程的瞬間,物料很難做到混合均勻,這就加大了局部碳化的可能性。也偶爾發(fā)現(xiàn)在加入濃硫酸的瞬間,溶液中局部顏色明顯變深的現(xiàn)象,這可能就是文獻中說的局部碳化。遇到這種情況時,會將該樣品重新取樣,加苯酚、硫酸。當同一個樣品的平行樣中只有1個發(fā)生局部碳化,或者2個局部碳化的程度不一樣,而且現(xiàn)象不是很明顯時,檢測結(jié)果不平行就屬于“正常現(xiàn)象”了。為了排除平行樣前處理操作過程、取樣不均等帶來的誤差,曾經(jīng)嘗試過將定容后的粗多糖待測液取2~3份,分別與苯酚硫酸反應,出現(xiàn)過吸光度差別較大的情況。我們認為這也可以用上述理論解釋。造成表1中試驗5和9~12中吸光度微小差別的原因,除了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操作誤差外,也可以用文獻中的理論解釋。
在繪制標準曲線時,NY/T 1676—2008、SN/T 4260—2015是將不同濃度的1 mL葡萄糖標準溶液,1 mL 5%苯酚、5 mL濃硫酸混合后比色;QB/T 5176—2017、GB/T 18672—2014則是將不同濃度的2 mL葡萄糖標準溶液,1 mL 5%苯酚、5 mL濃硫酸混合后比色。因不同濃度的葡萄糖標準溶液的密度不一樣,導致溶液之間的分子間隙、分子間作用力等不同,從而混合后體積可能會有所不同,這也可能是造成標準曲線R2偏低的原因之一。
當實驗室檢測的樣品較多時,會出現(xiàn)操作中斷的情況。為了驗證這種情況對樣品檢測結(jié)果是否有影響,并結(jié)合實驗室曾經(jīng)出現(xiàn)的操作中斷的階段,用同一個樣品做了3個試驗,按照NY/T 1676—2008測定其粗多糖含量:
①前處理當天比色,結(jié)果為6.35%;
②前處理當天過濾,第二天定容、反應、比色,結(jié)果為5.61%;③前處理第二天過濾、定容、反應、比色,結(jié)果為5.38%。
根據(jù)以上檢測結(jié)果可以看出,操作中斷會導致檢測出的粗多糖含量下降。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檢測人員應該合理安排時間,以便從樣品前處理到比色在一天內(nèi)完成,這樣才能使檢測結(jié)果更加準確。
多糖是由若干個相同或不同種類的單糖縮合而成的,在形成多糖的過程中,由于單糖的種類、個數(shù)、連接方式等的區(qū)別,導致多糖的種類多至無法計算,如采用液相法或氣相法測定粗多糖含量,需要有對應的標準品,因此不可能采用液相法或氣相法測定其含量。在介紹糖類化合物性質(zhì)的書中,既沒有找到能讓所有類型多糖在短時間內(nèi)完全水解成單糖的試劑,也沒有找到能讓所有類型的單糖在短時間內(nèi)定量轉(zhuǎn)化為某一種化合物的試劑(單糖可以與高碘酸發(fā)生定量反應生成醛及酸,但在該反應中,每摩爾單糖消耗高碘酸的摩爾數(shù),及生成醛、酸的摩爾數(shù)與單糖的碳數(shù)、結(jié)構有關[33],同樣難于通過滴定等方法確定混合單糖的量)。因此,將多糖水解、衍生后用比色法測定含量時,一旦樣品量較多,由于衍生試劑加入不及時、物料混合不均勻、比色不及時等原因,標準曲線及檢測結(jié)果就可能出現(xiàn)異常,這些原因也有可能導致檢測結(jié)果不準確。
在本文提到的4個粗多糖檢測標準中,樣品前處理方式均不相同,見表2。

表2 不同標準中的樣品前處理方式Tab.2 Sample pretreatment methods in different standards
預嘗試不同的前處理方式對于檢測結(jié)果的影響,通過本文中的試驗和查找到的文獻,發(fā)現(xiàn)其中涉及到的化學反應較復雜,且難以解決,就沒有進行相關試驗。
如何準確地測定樣品中的粗多糖含量,仍然是需要標準制定者和相關領域人員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