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吳子鵬 趙啟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體育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55)
網球、羽毛球、乒乓球合稱為“三小球”,在我國是具有較好群眾基礎的運動項目。此類項目的關注度問題歷來是項目本身的熱點研究,而隨著全民健身的發展、相應賽事的大力推廣,相關健身、競賽設施的發展也備受重視。公共體育設施是我國群眾健康生活的基石,我國網羽乒運動項目的場館場地數量龐多,為群眾提供高質量的場館場地服務就顯得尤為重要。標準化作為提升質量的重要手段,網羽乒標準對于小球場館場地的規劃設計、施工建設、運營管理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基于此,對我國當前網羽乒小球場館場地標準的發布現狀進行整理,分析標準的發布特征及趨勢,對于標準現存問題提出對策建議,通過高質量標準促成小球場館場地的高質量建設。因此,對于網羽乒小球場館場地標準發布現狀與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以網羽乒小球場館場地現行標準作為研究對象,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及團體標準四種類別。
綜合運用文獻資料法、線上調研法、實地訪談法對我國網羽乒小球場地以及標準現狀進行總結和數據收集,運用數理統計法對其進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議。
發布數量:截至2019年12月31日,我國現行網羽乒小球場館標準共計77項,其中國家標準28項,行業標準16項,地方標準27項,團體標準6項。其中國家標準與地方標準共占比70%,行業標準占比21%,團體標準占比僅為8%。
圖1 網羽乒小球場館標準整體發布數量現狀圖
發布年限:網羽乒小球場館標準最早的一項發布于1992年,最近的一項發布于2019年,年限跨度為28年,其中2017年為標準發布數量最多的年份,當年發布11項標準,這與新《標準化法》的頒布,我國標準化事業的蓬勃發展是緊密結合的。
圖2 網羽乒小球場館標準發布時間分布圖
體育標準體系框架分類:體育標準體系框架是由體育標準體系結構向下映射而成,是形成體育標準體系的基本組成單元。通過要素進行分類可知:已頒布的網羽乒小球場館標準,所占比例最大的三類為設施設備類、器材裝備類及體育服務類,體育管理類與基礎類標準約各占10%的比例,而運動方法類標準確并未頒布。
圖3 依據體育標準體系框架分類圖
發布年限:網羽乒小球場館國家標準最早發布于2005年,最晚為2019年發布,受體育政策及運動項目發展規劃影響,其中2007-2008年、2010-2011年、2015-2017年標準發布數量較多。
圖4 網羽乒小球場館國家標準發布時間統計圖
歸口單位:現行網羽乒小球場館國家標準歸口單位共有10家,分為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其他標準化機構兩大機構類別。其中發布小球場館標準最多的為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全國體育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及全國體育用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三家單位共發布標準19項,占已發布國家標準總數的67.9%。由于不同的歸口單位有各自負責的專業范疇,因此不同歸口單位發布的標準內容會產生較大差異。
表1 網羽乒小球場館國家標準歸口單位統計表
要素層分類:要素層反映了體育的基本構成單元,是體育標準體系的核心和服務對象。體育要素主要包括:人、組織、設施設備、器材裝備和場所等五個部分。通過對于小球場館國家標準進行分類可知:標準主要側重于器材裝備與設施設備方面,針對于人、組織、場所方面的標準制定較少。
圖5 網羽乒小球場館國家標準要素層分類統計圖
發布年限:小球場館行業標準中最早發布于1992年,是輕工業部批準發布的《網球》QB1510-1992,該標準為現行狀態,標齡長達29年,最近一項發布標準為2016年,由此可見近幾年小球場館行業標準更新不夠及時,相較于快速發展的其他類型的標準,行業標準受到較為明顯的影響。
圖6 網羽乒小球場館行業標準發布時間統計圖
歸口單位:網羽乒小球場館行業標準發布的歸口單位共有8家,其中全國文體用品標準化中心是發布行業標準最多的單位,發布的6項標準均為網羽乒運動項目器材設備類標準,其次是全國橡膠與橡膠制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針對乒乓球、羽毛球及網球鞋出臺相應標準,通過標準對于運動鞋的質量提升提出嚴格要求。
表2 網羽乒小球場館行業標準歸口單位統計表
要素層分類:根據不同標準要素,對現行小球場館行業標準進行歸類,器材裝備類標準共有12項,占據63%的比例,現行設施設備類標準3項,場所類標準1項,可見行業標準對于人、組織、其他要素的標準并未涉及。
圖7 網羽乒小球場館行業標準要素層分類統計圖
根據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可知,全國范圍內的網羽乒球館總量為56910個,乒乓羽網球場總量為200834個,如此龐大的網羽乒運動項目場館場地卻只有77個現行的標準進行規范,標準的發展相較于運動項目場館場地的實際建設情況來說,處于滯后的狀態。
網羽乒小球場館標準最早發布于1992年,從2002年開始呈現逐漸遞增的趨勢,2005-2009年發布的標準主要針對于器材設備類標準,以乒乓球、羽毛球、網球運動項目的系列器材標準作為標準主要的制定對象,2015-2017年發布的標準主要針對場館的建設規范、建筑物合理用能、服務管理的質量、檢驗檢測標準,標準制定的著眼點從先前的器材裝備轉移到設施設備及管理服務,從硬件設備到運動環境的改善及運動感受的提升。
《體育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18-2020年)》中提出的體育標準體系框架,對于現有的77項標準進行分類中絕大部分比例的標準集中于設施設備與器材裝備類,體育標準服務要素框架,對于不同類型的小球場館標準分別進行劃分,可知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中,器材裝備類標準占據主要比重,地方標準與團體標準中,設施設備類標準占據主要比重。
通過對現行標準根據要素層分類可以發現,設施設備與器材裝備類標準占據絕大部分比例,涉及“人”、“組織”、“場地”的標準數量少之又少,隨著智慧場館、人工智能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網羽乒場館智能化的標準制定發布的數量依然較少。依據不同類型標準的自身優勢進行分析: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起步較早,所以以器材裝備類作為標準制定的側重點,標準最初就是為了提升器材裝備質量而制定,服務領域較為單一,地方標準與團體標準起步較晚,靈活性較大,根據不同地域的各自特色及市場經濟的發展態勢而制定,更多著眼于場地設施設備等方面,不僅著眼于提升硬件質量,更加注重提升人在參與體育活動時的運動環境質量,提供管理與服務的質量要求,也開始注重小球場館的社會性和生態性要求。
(1)增加標準供給。當前我國網羽乒小球場館場地的標準數量仍然稀少,相比于國內龐大的三小球運動項目場地數量,對應標準發展現狀顯得捉襟見肘,應當對小球場館的規劃設計、施工建設、運營管理不同階段進行更加精細化的區分,增加相應標準供給,不斷建立健全小球場館標準體系,形成全面系統的場館標準網絡;
(2)加強標準宣貫。提高對于標準促進質量提升的重要認識,大力培養標準化人才隊伍,定期開展體育標準化宣貫工作;
(3)實時更新標準。與時俱進,智能化推動場館建設與運營服務管理標準的升級換代,智慧體育場館的興起,新基建、區塊鏈、5G、數字經濟、智能化等對于智慧體育場館建設的影響;
(4)重視競賽規則。不僅需緊盯標準,還應關注運動項目的競賽規則要求,競賽規則發生變化也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對于場館建設同樣起到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