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宇澄 寇夢佳 沈垚村 王志斌
1.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北京 100078;2.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脾胃肝膽科,北京 100078
潰瘍性結腸炎(UC)是病變主要累及腸道黏膜及黏膜下層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疾病。目前UC 的發病機制不明確[1],西醫治療主要運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抗生素、氨基水楊酸類藥、生物制劑以及微生態制劑等藥物[2]。中醫中藥治療UC 主要從降低毒副作用[3]、縮短急性發作期、維持緩解狀態等方面發揮作用[4-5]。中藥灌腸治療可將藥物保留在腸道內,以達到清潔腸道、稀釋毒素、減輕炎癥反應等作用[6]。該療法具有見效快、安全性高等特點,適合臨床推廣[7],值得深入挖掘。本研究借助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對文獻報道的臨床治療UC 的中藥灌腸處方進行統計分析。
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及萬方數據庫關于中藥灌腸治療UC 的臨床研究文獻。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20 年10 月,以“潰瘍性結腸炎”為主要檢索詞與“灌腸治療”相配進行全文檢索。
為保證納入處方的療效,對試驗類型、有效率及人數進行限制。隨機對照試驗類文獻:①中藥灌腸或與西藥聯用治療UC 的隨機對照試驗,試驗組與對照組在干預措施上唯一不同的是有無中藥灌腸;②試驗組有效率較對照組提高至少10%;③每組人數≥30 名。療效觀察類文獻:①僅用中藥灌腸治療UC 的臨床效果觀察試驗;②有效率≥85%;③人數≥40 名。
①同一研究相關的多篇臨床文獻僅納入1 篇;②中藥數據不完整或指代不清。
將數據錄入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中藥名稱參照《中藥學》[8]進行規范化處理。所有數據錄入完成后,由2 名研究員進行數據校對,以保證數據準確性。
采用“統計報表”模塊對錄入處方藥物的特性進行分類統計;使用“數據分析”模塊統計用藥頻次,并進行用藥關聯規則及新方分析的數據挖掘。
本研究共納入322 首處方,170 味藥物,總用藥頻次2681 味次。
對出現中藥進行分析發現,使用頻次排在前3 位的依次為黃連、白及、黃柏,出現頻次在30 次以上的有23 味藥物。見表1。
表1 使用頻次≥30 次的中藥頻次統計
對藥物的特性進行統計。四氣中寒、溫性藥物應用所占比例大,熱性藥最少,見表2。五味中苦、甘味應用最多,咸味最少,見表3。歸經多歸于肝、胃、大腸、脾經,見表4。
表2 中藥四氣統計
表3 中藥五味統計
表4 中藥歸經統計
對納入處方涉及的中藥進行關聯規則分析,確定支持度為30,置信度為0.8;獲得常用藥對及藥物組合共79 條,涉及19 味中藥,其中出現頻次≥50 的藥對及藥物組合共24 條,見表5。以網絡圖展示常用藥物組合,見圖1。獲得關聯規則10 條,見表6。
表5 頻次≥50 的藥對及藥物組合
表6 中藥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常用藥物關聯規則
圖1 常用藥物組合網絡圖
根據研究的處方數量,結合不同參數提取數據的預讀,將相關度參數設置為8,懲罰度參數設置為2,進行熵聚類,獲得7 個新處方。見表7。
表7 新方組合
UC 根據病變范圍可分成直腸型、左半結腸型、廣泛結腸型[9],各型臨床表現存在差異[10]。目前認為中藥灌腸治療直腸型及左半結腸型UC 具有明顯優勢[11-12]。據統計,這兩種類型在UC 患者中占比達70%~75%[13]。隨著現代醫學對中藥灌腸內在機制的深入研究,其理論依據被逐步探索。目前認為,灌腸藥物可經直腸中靜脈及淋巴系統進入循環[14],避免了口服藥物肝臟首過效應及胃腸道消化液對有效物質的分解、破壞,提高藥物有效濃度[15];其次,中藥灌腸直接作用于病損部位,可促進腸道炎癥物質吸收、潰瘍愈合。
中醫認為,UC 屬于“久痢”“腸癖”“滯下”等范疇。其在活動期以實證為主,病機為濕熱蘊結腸道,氣血不調。故以清熱燥濕、調氣和血為活動期主要治則。根據本研究得到的數據結果可知,四氣、五味的使用頻次中,寒性、苦味最多。“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苦寒藥物的運用體現了清熱燥濕的治則。五味頻次中咸酸較少,咸酸斂陰滋膩,無益于氣血的調和,治療時應少用咸酸之品。
《證治要訣·痢》載“治法當以順氣為先,須當開胃”以及《壽世保元》提出的“痢稍久者,不可下,胃氣敗也”,均提示在治療UC 全程中,始終顧護胃氣的必要性。根據本研究結果可知,溫性、甘味藥物使用頻次僅次于寒性、苦味。甘溫能和、能緩,可以避免苦寒太過,損傷胃氣。
UC 病位在大腸,與脾胃相關,用藥歸經以大腸經、脾經、胃經較多。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結果顯示歸肝經的藥物最多,可見從肝論治也是治療UC 的重要思想。現有研究證明,UC 的發病與精神心理狀態密切相關,焦慮、抑郁等情志異常可誘發或加劇UC[16]。中醫認為肝喜條達,惡抑郁,有調節情志的作用。可通過調肝,改善患者情志異常,達到改善UC 患者腸道敏感性、緩解胃腸道癥狀的目的;其次,從肝與大腸關系的角度來看,《醫學入門》載“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經為主”,提示肝與大腸功能相互影響,故可從肝論治UC。
根據用藥頻次分布可知,“黃連、白及、黃柏”藥物在處方中應用最多。《神農本草經》載黃連主治“腸癖,腹痛,下利”,與UC 主要消化系統癥狀相合,是治療UC 的要藥。現代研究認為,黃連所含物質具有廣譜抗菌[17]及減輕黏膜炎癥作用[18-19]。《藥性歌括四百味》認為白及“功專收斂,腫毒瘡瘍”。正如《醫略十三篇》所云:“治痢之法,當參入治癰之義。”可見白及可通過收斂消癰的特性治療UC。現代研究表明,白及具有抗菌、抗炎、修復黏膜及止血作用[20]。《神農本草經讀》載黃柏“止瀉利者,濕熱泄痢,惟苦寒能除之,而且能堅之也”,明確提出黃柏是治療濕熱痢疾的良藥。現代研究表明,黃柏所含物質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既往中藥認識和現代藥理研究均表明,“黃連、白及、黃柏”可改善腹痛、膿血便等癥狀,并具有抗菌、抗炎等治療UC 的共性[21]。
從藥物、藥對及組合中可以看出,白頭翁湯的使用較多,該方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止痢的功用。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白頭翁湯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可通過抗內毒素、抑制炎癥因子分泌等機制發揮抗炎作用[22-23],并通過調控白介素-6、基質金屬蛋白酶3、mRNA 的表達來抑制炎癥損傷[24-25]。此外,韓捷[26]的研究表明,白頭翁湯還有促進黏膜組織修復的功用,對UC 潰瘍面的愈合有一定作用。
通過聚類分析得到7 個新處方,其中處方1 以清熱化濕止瀉為主,處方2、5 以活血止痛止瀉為主,處方3 以收斂止瀉為主,處方4、7 以健脾行氣止瀉為主,處方6 以溫陽行氣止瀉為主。體現了UC 病情復雜,不同時期止瀉法形式多樣。但新方真正的臨床價值仍需進一步試驗驗證。
綜上,本研究對中藥灌腸治療UC 的臨床研究處方進行深入的數據挖掘,探討了UC 中醫灌腸治療的治則,發現潛在的遣方用藥規律,并提煉出新方,對臨床治療UC 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亦期望為現代臨床研究提供更多數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