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館 陳 霖
目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并且在各個行業之間逐漸形成了一種數據流動,使得整個世界向著信息化和數字化的方向發展,世界已經進入到了“互聯網+”時代。對于博物館來說,在目前“互聯網+”的大環境下,應該將互聯網技術與自身的服務相結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回應參觀者群體的內心需求,積極創新管理模式,更好的實現博物館的信息化建設。本文主要圍繞“互聯網+”背景下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實踐進行研究。
綜合工作平臺包括門戶和OA辦公系統,在博物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為提升管理質量與效率,綜合工作平臺的應用十分關鍵。通過建立信息化的綜合工作平臺,將博物館的日常工作納入其中,覆蓋整個博物館的全部事務流程。綜合工作平臺主要有黨建學習、行政審批、人事管理、財務管理、科研管理、通知公告、部門協同辦公、公共服務等多個模塊組成。
為保證博物館藏品管理的安全,要對藏品動態進行實時監測,可以在綜合工作平臺的基礎上,建立藏品動態管理系統,對博物館藏品展陳或修復的出入庫以及藏品信息的發布使用進行審批和監測,在藏品動態管理系統中并入安防技防數據庫和藏品管理數據庫,讓工作人員能對博物館數據進行實時、動態掌握,全面安全監測。博物館在信息化建設支撐下,實現數字化管理;在綜合工作平臺支持下,實現日常辦公的信息化,確保管理的便捷性與可靠性。
RFID電子標簽技術、傳感器技術等是物聯網的核心關鍵技術,可以通過應用該技術,在藏品上設置二維碼,實現藏品的電子化管理。在物聯網技術中,傳感器技術能對信息源進行有效獲取,并能對其進行分析與處理。無線傳感器網絡WSN是由部署在監控區域內大量的微型傳感器節點互聯互通的通信設施,通過無線通信方式形成的一個多跳自組織網絡,在實際應用中能實現物與人的無障礙交流。無線傳感器網絡既包括遠距離無線傳輸的4G、5G等技術,也包括近距離無線傳輸的藍牙、NFC、Zigbee等技術,由大量的微型傳感器節點協作采集、處理和傳輸數據。
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步驟具體表現為:數字化資源建設(針對館藏類型與特點,實現資源的數字化)→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搭建起內部局域網與覆蓋整個博物館的無線網)→綜合信息管理平臺建設(實現博物館業務的信息化)→數字服務平臺建設(面向社會大眾)。
云計算為一個強大的“云”網絡,具有計算機、互聯網等各種技術的優勢,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對整合好的資源進行超級計算與存儲。云計算體系結構主要包括用戶界面、服務目錄、管理系統和部署工具、資源監控、服務器群。在云計算體系結構的支撐下,數字博物館可以通過移動設備端獲取云計算提供的服務。數字博物館專業云分為三層:上次的應用服務層、中層的應用臺服務層、基礎設施服務層。基于云計算的數字博物館建設,能提升數字博物館建設質量,推進博物館信息化發展。
藏品征集管理系統利用計算機與網絡信息技術,實現從線索到聯系、到專家鑒定,從館內審批、入藏到文物移交全業務流程中,人(領導、征集人員、專家、藏家)、財(資金)、物(文物、檔案)、數據的動態管理和資源聚合,提升藏品征集業務能力,豐富收藏體系。藏品征集系統的應用,可以促進形成藏品征集線索庫、真偽鑒定和價格評估專家庫、征集文物庫,擴大藏品征集來源、規范藏品鑒定和評估、充實藏品體系,并實現輔助決策。藏品征集管理系統主要包括公眾捐贈登記、工作臺、線索管理、鑒定管理、報批管理、征集單管理、檔案管理、專家庫管理、查詢統計、系統管理。
建設藏品征集管理系統,可以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對社會公眾開通藏品捐贈在線登記渠道,供有意向的社會公眾在線登記包括古代文物、近現代文物、域外文物、非正式出版物的藏品捐贈線索,同時登記人也可以查詢捐贈登記的進度情況或者審核反饋情況。根據需要征集鑒定的文物分類不同對應在古代文物、國史文物、藝術品的專家委員會庫或者專家庫中隨機抽取滿足真偽鑒定、價格評估的專家名額,專家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征集文物的真偽鑒定或價格評估,最后綜合專家意見結合部門意見進行內部行政報批。在審批通過決定收藏后,與藏品持有人簽定協議,創建征集單并進行藏品交接。藏品征集管理系統還構建了線索庫和鑒定專家庫,線索庫會保存所有的線上線下征集線索,鑒定專家庫則是根據專家研究領域和專長進行劃分,能快速有效地抽取相關專家。征集信息是藏品溯源的重要環節。
藏品管理系統建設包括基礎設施建設、藏品綜合管理數據庫建設、統一數據管理平臺建設、業務應用基礎支撐平臺建設、應用系統建設等,同時還包括管理制度及標準規范體系和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
藏品管理系統建設采取“統籌規劃、總體設計、深化應用、資源共享、遵循規范、面向服務、夯實基礎、安全可靠”的原則。以藏品本體信息為核心,以藏品業務為主線,依據元數據規范和資源分類標準來規范和整理藏品數字資源。該系統是集統一的資源目錄、用戶授權、資源采集、資源整合等為一體的綜合藏品信息處理和管理體系,實現藏品一體化管理。
藏品管理系統是以藏品為核心對象構建的,系統中的各項動能和應用都是以藏品為中心展開的。在該管理系統構建過程中,通過構建庫房RFID藏品全流程管理系統,能為藏品管理工作提供可靠支持。藏品管理系統總體架構分為數據框架層、應用支撐層、服務層、應用層和網絡支撐平臺。系統總體架構如圖1所示。

圖1 系統總體架構
根據人員權限劃分,用戶進入系統后只能看到自己有權限的功能模塊,如征集、編目、影像等。藏品管理系統是一個安全性要求極高的系統,在保障藏品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進行藏品的征集信息、出入庫、影像、賬目、庫房和方位管理。結合藏品征集數據庫、信息管理數據庫和動態信息數據庫,可以全方面多維度挖掘出藏品的內在屬性和外在屬性,通過算法分析,可以為展陳設計提供決策支持,并與圍繞藏品的的學術研究成果相關聯,構建知識圖譜,為今后的研究和應用提供參考。
這些年,隨著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博物館展覽期間開始借助各類新型技術,加強與參觀者之間的互動,升華觀賞者的體驗。博物館信息化建設中,對外展覽是十分重要的環節,為增強與參觀者之間的互動,需利用好下面兩項技術:(1)虛擬現實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具有浸沒感、交互性與多感知性的特點,通過虛擬空間與物體的創造,能拉近與觀賞者之間的距離,讓觀賞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2)增強現實技術。通過虛擬的聲音、影像等信息,對現實中的物體進行增強,這樣能為觀賞者創設良好的體驗氛圍。增強現實技術具有虛實結合、實時交互的特征。增強現實技術的實現需要做好下面幾項工作:第一、基于移動設備來實現。利用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將一些內容融入到真實場景,在獲取真實世界場景時,可以通過移動設備的攝像頭來完成,然后對圖像進行處理。第二、基于計算機來實現。三維世界的信息是通過計算機獲得的,對獲取的信息通過存儲與分析處理,以便更好的認識三維世界。現實世界的影像也是通過攝像頭獲取的,影像中的圖像目標的識別是依靠圖形識別技術獲取的,這樣可以在數據庫中得到與識別目標相匹配的信息,融合影像與識別到的信息。
結束語:在“互聯網+”時代,博物館應該與時俱進,利用自身信息資源優勢,積極探索“互聯網+”與博物館的融合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夠為參觀者提供更高質量的觀展服務。博物館不僅要積極應用新技術,更要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網絡技術等,提升博物館服務質量,保障博物館的數字化、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