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義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回望過往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共中央關于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通知》文件精神,在全省范圍內營造黨史學習教育的氛圍,進一步推動全省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理論研究,本刊從2021年第5期起特開設《黨史學研》欄目,展示全省高校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進行黨史研究等方面的高水平理論文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我們黨歷來重視黨史學習教育,注重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確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品格。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的要求,堅持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立德樹人大課堂,推進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網絡新課堂結合起來,用社會實踐的大平臺為思政課持續注入活力,用網絡空間的新陣地為思政課持續拓展空間,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的時代新人。
一、學好黨史理論,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
思政課教學內容以理論知識為載體,而理論知識的充實程度決定了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豐富度和深度。一部黨史就是一本本鮮活的思政課教科書,就是一堂堂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課。思政課內容取自這一本本教科書,也在這一堂堂大思政課中不斷創新發展。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組織廣大思政課教師圍繞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開展個人自學、集體研學、支部評學、實踐檢學,堅持用學術講政治、用黨史增信念。
提升思政課的政治高度。廣大思政課教師通過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重溫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感悟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進模范的奮斗精神,并結合教學實際,召開黨史學術研討會,開展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研究闡釋,從歷史和現實相貫通的維度,用立黨興黨強黨歷程中蘊含的寶貴精神價值為思政課教學提供豐厚的文化滋養,做到把政治追求講鮮明。
增強思政課的理論深度。廣大思政課教師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征的認識,依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四門課程,把具體的黨史事件、生動的黨史人物和深邃的革命理論融入教學內容,進行中外縱橫對比分析,做到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講透徹。
開拓思政課的視野寬度。廣大思政課教師牢牢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和主流本質,從歷史長河中審視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偉大貢獻,系統梳理了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偉大貢獻、對中國人民的偉大貢獻、對中華民族的偉大貢獻、對世界的偉大貢獻,把中國共產黨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百年、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百年、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百年融入思政課教學,做到把制度自信講明白。
二、用好紅色資源,創新思政課實踐教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河南省是紅色沃土,鄂豫皖蘇區經歷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各個時期的革命斗爭活動,“28年紅旗不倒”。大別山區有近百萬優秀兒女為中國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涌現出燃起河南紅色火種的游天洋、“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的吉鴻昌等一大批優秀共產黨人。這些紅色資源為我們挖掘黨史學習實踐元素,創新思政課實踐教學提供了載體。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堅持把河南省豐富的紅色資源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推進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讓學生在體驗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修養、升華思想境界。
做深校外實踐教學。依托河南省紅色資源,學校在焦裕祿干部學院、紅旗渠干部學院、大別山干部學院、何家沖干部學院、黃柏山林場等地建立了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組織選派學生走出教室,走進這些紅色土地上的黨史紀念館、博物館和歷史事件的發生地等,并根據不同基地內容專題設計實地教學課程大綱,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身臨其境感受黨的歷史,體驗人民群眾為什么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實踐教學中統一學生思想、凝聚思政課實踐教學共識、升華實踐教學主題。
做活校內實踐教學。學校用好豐富的黨史素材和以焦裕祿、楊貴、史來賀等為代表的踐行黨的宗旨的河南楷模,結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注重應用性和實踐性、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以歷史的深度和厚重見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的基礎性和學理性強、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實踐特色與時代特色鮮明的這些特點,組織開展了“尚德杯”主題演講賽、“鑒史杯”歷史情景劇表演、“明理杯”辯論賽、“筑夢杯”微視頻制作大賽。廣大思政課教師對活動主題和形式精心設計,讓學生大膽講、努力演、機智辯、用心拍,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使廣大青年學生在親身參與中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更加心向黨、熱愛黨。
做實互動實踐教學。學校注重挖掘黨史親歷者、黨史研究者、道德模范、紅色后代等人物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價值。邀請8名抗戰老兵現場講述黨的光榮歷史,黨史學習教育中央宣講團成員、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全國道德模范吳新芬和焦裕祿女兒焦守云等人走進華水,與學生充分互動交流,以典型的事例、真實的故事詮釋黨的初心和使命,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認識到黨的領導路線方針政策是正確的,使廣大青年學生更加堅定擁護黨的領導,服從服務于黨和國家發展大局,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三、傳承紅色基因,引領好校園文化活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注重發揮共青團、學校社團、學生自治組織的作用,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既注重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又加強對其情感培育,依托學生社團和自治組織,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黨史學習,提升學習效果,使廣大青年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把紅色基因沁入心扉。
把黨史學習與打造紅色社團結合起來。依托大學生MMDX學習研究會、國旗護衛隊、華水新鐵軍等學生社團,開展“習風微語”線上黨史學習推送、“華智杯”黨史知識競賽、“國旗下的演講”主題團日、“每日拉練”素質晨訓等社團活動,使廣大青年學生從理論到實踐、從線上到線下,感悟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魅力、科學威力,確保學有所依、思有所源、用有所據、行有所循,傳承好紅色基因,打造一批引領學生思想的紅色社團。
把黨史學習與唱響紅色經典結合起來。學校堅持把傳唱經典紅歌作為黨史學習教育和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作為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的有效手段。以建黨100周年為契機,學校組織開展了“紅色華水——聲臨其境”配音大賽、“我為我黨唱支歌”網絡拉歌等活動,在耳熟能詳、感人肺腑、昂揚向上的經典紅色歌曲傳唱中,使學生接受黨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精神教育,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把黨史學習與引領紅色夢想結合起來。立足黨史學習教育的契機,學校組織開展了“百年黨史青年說”講黨史大賽、“學黨史 悟思想”讀書分享會等系列活動,并通過挖掘校友中的時代楷模、校史中的奮斗故事等形式,開展了“華水紅色人物故事我來講”活動。其中,學校首任校長張子林的故事被新華網《黨史故事百校講述》欄目報道,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在黨史學習的同時重溫校史,進一步發揚光榮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牢筑紅色夢想。
四、建強網絡平臺,拓展思政課教學形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這也為廣大思政課教師用好網絡平臺、拓展思政課教學形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創新形式、豐富載體,構建適應大學生代際特點的網絡思政空間,推進思政小課堂同網絡新課堂的有機結合,讓思政教育在時間上無時不有、空間上無處不在。
堅持價值引領。依托教育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學校搭建了“今豫良言”媒體矩陣,開設了學習專欄、名師優課、豫人精神等主題欄目,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別山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搬到網上,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網絡空間講清楚“中國人民為什么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為什么會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網絡成為價值引領的高地,把牢網絡空間正確的政治方向,確保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注重內容供給。學校搭建集校報(電子校報)、新聞網、微博、微信、QQ空間、B站、抖音、快手、微視、視頻號、今日頭條、知乎、指點天下為一體的校園全媒體傳播矩陣,開發全省高校首個融媒體工作系統,探索融媒體產品科學分發機制和媒體傳播規律,形成“統一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發布、科學評價”的一體化線上生產流程,建設融媒體“中央廚房”。學校積極推進網絡思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媒體推送內容“不穿靴戴帽”,黨史學習內容采用青年師生易于接受的表情包、音視頻元素,主動融入青年學生話語體系,嘗試從學生感興趣的角度開展網絡思政工作,以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增強青年學生的認同感,站穩網絡空間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課堂。
強化輿論引導。學校用技術手段建設全天候輿情監測系統,實時發現、預警負面言論,掌握師生的思想動態和關切、疑惑,及時精準開展相關工作;組建以全國高校網絡教育名師為核心的輿情觀察團隊,加強日常網絡輿情分析研判,做好高校、教育領域典型事件分析研判,為學校工作提供了可靠的著力點;開發網評員管理系統,組建核心網評員隊伍,不斷提升網上斗爭能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流音量,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黨史觀,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筑牢意識形態陣地,確保校園網絡育人空間風清氣正。
責編: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