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清 郭長江
摘 要:新時代的醫學生肩負著專業知識儲備和醫學人文素養養成的雙重任務。將偉大抗疫精神融入醫學生醫學人文素養培育體系,對培養新時代醫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醫學院校應對偉大抗疫精神進行深層次全面解讀,進行多途徑理論傳承,進行全方位醫學實踐,積極把這種精神融入醫學生醫學人文素養的培養中,使之轉化為醫學生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強大力量。
關鍵詞:偉大抗疫精神;醫學生;醫學人文素養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在同這場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搏斗中,中華民族鑄就了偉大抗疫精神。在這場戰“疫”中呈現的感人故事和偉大抗疫精神,對醫學生而言是一本生動的學習教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全面,患者除了希望把疾病治好,還希望能得到醫生的人文關懷。新時代的醫學生肩負著推動建設健康中國的使命,他們不僅要掌握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也要提升醫學人文素養。將偉大抗疫精神融入醫學生醫學人文素養培育體系,對培養新時代醫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偉大抗疫精神的內涵
生命至上的價值追求。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國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不遺漏、不放棄任何一個患者,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的生命安全。醫護人員對隔離人員本著隔離病毒但不隔離愛的原則,為他們送去溫暖,做到了不歧視、無偏見。這是以人為本的生動詮釋,是仁愛精神的最深表達,也是人文精神的最好印證。
舉國同心的團結偉力。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在各方的積極配合與支持下,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方艙醫院、集中隔離點等迅速建立起來。各地集中財力、物力對口支援。各個基層黨員、社區工作者、醫務人員、志愿者、科研工作者、武警官兵等各行各業人民同舟共濟、團結一心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這種守望相助的團結偉力讓人民看病有依靠,心中有底氣,生活有保障。
舍生忘死的頑強意志。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無數醫務工作者秉持著對生命的敬佑,頂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極限壓力,構筑起守護生命的鋼鐵長城。無數抗疫英雄不怕犧牲,為大家舍小家,他們的事跡無不體現著仁愛精神和博愛品質,體現著深厚的醫學人文情懷。
尊重科學的實踐品格。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國堅持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防控原則,進行分區分級防控、綠碼識別、疫苗研制等一系列科學防疫措施。整個抗疫過程體現了對科學精神的尊崇和弘揚,這種精神是人們心理上的倚仗、行動上的指南,指導著廣大人民推動滿足社會需要、保護生命安全、維護價值尊嚴的偉大人文實踐。
命運與共的道義擔當。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國第一時間對外公布診療和防控方案,在取得顯著成效的基礎上,毫無保留地向其他國家分享抗疫經驗,并通過捐資捐物、派遣專家醫療隊等方式全方位提供人道主義幫扶。這深刻體現了我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道義擔當,體現了天下一家、大愛無疆的人文情懷。
二、醫學人文素養的內涵和培育現狀
醫學人文素養的內涵。醫學人文素養主要是指在醫學這一領域中內化形成的一種具有職業特點的人文理念,并通過醫療工作表達出來,表現為對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權利和需求、人格和尊嚴關心與關注的行為習慣。醫學人文素養強調以病人為核心,關注人的價值和尊嚴,而不是單純關注“病”。醫學人文素養的培養使醫學生具備關愛人的品格,并將其逐步外化為人文精神,實現由工具性到人本性的行為轉變,在醫學實踐中養成科學和人文相統一的素養。
醫學人文素養培育的現狀。隨著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醫療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醫務工作者要兼具高超的專業診療知識和深厚的醫學人文素養。然而,我國高校醫學人文素養培育卻存在著以下問題:一是醫學人文教育理念缺失,重專業、輕人文;二是醫學人文師資力量薄弱,相關課程課時占比較低,課程建設不全面,課程內容甚至等同于思政教育;三是醫院導師缺乏對醫學人文素養的踐行,難以起到示范作用;四是過分關注經濟利益,缺少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心理疏導和情感撫慰。這些問題無一不導致我國醫學人文素養培育弱化,不利于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和健康中國目標的實現。
三、醫學人文素養培育的意義
首先,提高醫學人文素養是培養新時代醫學生的必然選擇。我國社會主義事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醫學生肩負著新時代推動建設健康中國的使命。醫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醫學專業知識,還應具備生命至上、大愛無疆的人文精神,并將這種精神外化為為醫療服務的偉大實踐。缺乏醫學人文素養的學生即使專業知識再扎實也是“醫學困難生”。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教師應努力滿足學生的低層次需求,激發學生的人文素養審美和自我實現的需求,為社會培養出具有完美品格的高層次新時代醫學人才。
其次,提高醫學人文素養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基礎性工作。醫學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人學。醫生不僅需要豐富的知識、高超的技術,更需要散發人性的光芒和對生命的敬佑。人在生病時往往比較痛苦和脆弱,醫生此時的態度對其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醫學是一種回應他人痛苦的能力。一名醫生如果時刻踐行“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的理念,那么醫患關系就能保持良好的狀態。多數醫患矛盾都是由于醫生溝通不到位、服務不周全、缺乏人文關懷等造成的。大部分醫生認為提高醫學人文素養可以有效緩解醫患關系的緊張局面。醫學生是未來醫院醫務工作的主力軍,醫學院校必須抓好醫學人文素養教育,讓學生懂得“行醫之前先學做人”的行業準則和恪守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牢固基礎。
最后,提高醫學人文素養是醫療衛生事業蓬勃發展的內在動力。醫療衛生事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醫學科技的發展創新,更離不開醫務工作者人文素養的滋潤。隨著醫療衛生知識的不斷普及,患者在就醫過程中對醫療服務提出了更高層次的需求。那些只顧“開方”、態度冷淡、缺乏耐心和同理心的醫療行為特別容易引起患者不滿,嚴重阻礙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提高醫學生的醫學人文素養可以提升醫療團隊軟實力,有助于化解醫患矛盾并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有利于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健康蓬勃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四、偉大抗疫精神融入醫學人文素養培育的策略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醫學生唯有在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才能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挺立潮頭。偉大抗疫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生動寫照,醫學院校應積極把這種精神融入醫學生醫學人文素養的培養中,使之轉化為醫學生全面推動建設健康中國的強大力量。
(一)深層次對偉大抗疫精神進行全面解讀,充分挖掘醫學人文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并把這種精神外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要弘揚偉大抗疫精神,高校應全面深刻解讀這種精神,通過會議報告、新聞報道、專題講座、個人采訪、新聞紀實、身邊榜樣等途徑了解偉大抗疫精神的豐富內涵;從醫學倫理學、心理學、語言學、美學等不同方面了解偉大抗疫精神中體現的醫學人文精神。
(二)多途徑對偉大抗疫精神進行理論傳承,內化到醫學生醫學人文素養的架構之中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無數醫務工作者挺身而出,把患者當親人,悉心呵護照料,給予其極大的人文關懷和精神支撐。中華民族在偉大抗疫斗爭實踐中形成了偉大抗疫精神。醫學院校可以將偉大抗疫精神融入特色文化活動和黨團活動、思政教育和課程思政建設中,通過線上教育和線下組織相結合的方式,借助抗疫英雄和身邊榜樣的現實行動,引導醫學生將這種精神與他們原有的觀點、信念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統一的態度體系,內化到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框架之中,加強他們對偉大抗疫精神所體現出來的人文素養的認同。
(三)全方位對偉大抗疫精神進行醫學實踐,外化為醫學生醫學人文素養的自覺行動
醫學院校要結合自身實際,堅持把偉大抗疫精神和培育醫學人文素養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使學生深刻把握偉大抗疫精神的內涵,并外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實現從領會精神到踐行精神的第二次飛躍。在醫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創新教學方法,采用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在角色互換中體會偉大抗疫精神中體現的醫學人文素養的意義;在醫學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強實驗動物倫理學教育,在不影響實驗結果的前提下,減少動物痛苦時間,踐行人道主義;在實習過程中,指導教師通過榜樣示范,讓醫學生在關注患者疾病的同時與患者充分溝通,關注患者心理。醫學院校通過強化實踐,使偉大抗疫精神逐步外化為醫學生醫學人文素養的自覺行動。
隨著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醫療服務方面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醫學生是未來醫療衛生系統的主力軍,不僅要掌握精湛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深厚的醫學人文素養。偉大抗疫精神深刻體現了醫學人文精神的內涵,將偉大抗疫精神融入醫學人文素養的培育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和時代性,能為醫學院校在提高醫學生醫學人文素養方面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09.
[2]王陽赟,史朝亮,黃立君,等.醫改背景下公立醫院青年醫務工作者人文素養培養的創新模式初探[J].中國現代醫生,2020(31).
[3]孫英梅,馬麗娟.醫學科學的人文價值[J].現代醫院管理,2005(2).
[4]鄭海濤.新時代醫學生人文精神培育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7).
[5]陳竺.人文精神的內涵[J].中國醫院院長,2010(1).
[6]楊錦霞,張海英,馮樂軒,等.醫學生醫學人文教育現況調查與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20(21).
[7]王秋靜,紀影實,陳霞.白求恩精神融入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培養模式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0(31).
[8]于雙陽,徐廣浩,崔瑞蘭.對醫學人文精神弱化原因與培育路徑的思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0(8).
[9]胡珉琦.增強醫學人文素養戰勝“醫學現代性困境”[J].中國醫學人文,2020(10).
[10]杜曉平,毛宗福.基于醫學人文素養提升醫患溝通滿意度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20(4).
[11]劉暢.新醫改背景下公立醫院醫務管理人員人文素養培養的思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8(10).
[12]戴淑芳,孫藝平,劉克敏,等.醫學人文教育與實驗教學相結合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科學,2018(2).
[13]卜茹雯,吳佳瑩.人文因素在醫學教育中的影響[J].教育教學論壇,2020(40).
責 編: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