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威
(俊發集團有限公司 運營管理中心,昆明 650000)
創新是企業獲得競爭力,把握和追隨環境動態,確保組織適應環境需求的有力武器[1]。但多數現有成果主要涉及技術創新[2],管理創新的研究較少。但研究指出,管理創新是充分利用技術領先優勢的必要條件,無數公司衰落的真正原因正是管理創新的問題[3]。它通過改變組織結構、過程和實踐從而持續保持企業獲得競爭優勢[4]。鑒于管理創新對組織的重要作用,確有必要深入探討管理創新的基本概念和內涵。本文在總結前人已有研究基礎之上,對管理創新的基本概念予以界定和闡述,提出了管理創新的四個研究視角,指出單一視角的缺陷,并對管理創新與組織績效的作用做出探究,為管理創新理論發展及其應用提供些許有價值的啟示。
Stata 最早正式提出管理創新是企業發展的瓶頸,指出管理創新是指企業對新事物的引入與改造,僅為組織變革特定形式的表現。但從更廣義上來講,管理創新則被定義為管理活動的改變,是對過往顛覆式的變革。Hamel 強調管理創新是對傳統管理原則、流程和實踐的明顯背離,或是對慣常組織形式的背離。然而,以問題為導向,可以從“管理創新的內容”“管理創新的新穎程度”以及“管理創新的目的”來進一步剖析管理創新。從內容來看,創新不應止于抽象層面的管理理念創新,也應明確管理方法、管理過程、管理技術和組織結構。從新穎程度來觀察,創新是一種相對于管理現狀的創新,可分為原始性創新和引進型創新。從創新目的來看,如果管理創新不能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降低交易費用,減少相關成本,緩解組織間摩擦,乃至進一步實現企業的組織目標,管理創新則缺乏必要的合理性。這很好地解釋了企業不惜耗時費力、甘冒風險也要進行管理創新活動的原因。綜上所述,管理創新可定義為企業以問題為先導,從破解內外部環境障礙著手,對現有管理理念或實踐、過程、技能和結構進行的漸進式背離或顛覆式超越,并適時調整以維護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達成組織的績效目標。
當前主流管理創新研究大多基于理性視角,把管理創新視為組織的理性行為。然而管理學本身尚處在藝術與科學的模糊地帶,遑論管理學的唯一屬性本身并不科學,與事實嚴重背離。因此立足于廣義概念,從制度視角、時尚視角、文化視角、理性視角來對管理創新進行研究非常有必要,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管理創新研究四視角及主要特征
在以上視角中,學者多以理性視角和制度視角對管理創新進行研究。從理性視角進行研究的學者認為企業的管理創新能夠提升組織績效,認為組織是一種不斷變革以適應外部壓力與滿足內部訴求進而提高運轉效率的動態系統,引入創新只是組織變革的手段,其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適應機制以促使組織提升績效。理性視角強調創新是基于利弊分析做出的組織決策,更偏向于在組織情景中探索思路,卻容易忽略環境的劇烈變化。制度視角是從宏觀層面研究促使管理創新發生的制度機制和社會條件,從社會環境、制度壓力、行業水平等維度提供了一種對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績效差異的有效解釋。我國正處于制度轉軌劇烈動蕩時期,產業結構優化迫在眉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不可逆轉,身處新一輪破立并舉的改革時代之中,任何企業都不可能擺脫制度變革的影響得以重組各種生產要素而實現創新。因此,在制度視角下企業管理創新對中國這種政策導向型的市場更為重要。
創新的目的在于提高組織效率和經濟效益,但實證研究指出,企業的創新策略對績效的影響非常復雜,特別就管理創新而言,創新并不是必然會提高組織績效,關鍵在于協調創新者創新可能面臨的風險(成本)、創新者自有的資源稟賦和組合方式(能力)及其創新可能帶來的效果(收益)這三者的凈值(績效)。從邏輯上推演,一般能力較強的企業在實施管理創新時可以更好地管控成本(包括機會成本),增強創新的收益,從而提高企業因創新而帶來的績效。因此,能力強的企業更傾向于原始性創新和顛覆式創新。反之,能力較弱的企業由于成本約束,收益限制,績效提高緩慢,傾向于引進型創新和漸進式創新。具體見表2。

表2 管理創新能力績效關系
以上雖僅為一個簡單的推論,但這種邏輯判斷符合經驗觀察。然而管理創新績效的測量比較復雜,雖然本文已經提出簡要的概念模型,但由于目前尚缺乏更有效的權重賦值和樣本數據,所以還不能進行有效的量化分析。實際上,管理創新不可能對績效提升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有時甚至會出現由于創新和組織的適配實驗而出現績效下滑的情況,即管理創新實施與奏效之間存在一定的遲滯。所以,前者從一個較長的時間維度來考察績效的方式被更多學者所采納。雖然也有學者試圖建立企業管理創新貢獻測量模型,但在樣本上主要集中于設備制造業這種技術資本密集型企業,其資本效應和技術效應偏重,模型的適用范圍值得商榷。
總而言之,時下管理創新的研究雖然已經取得不少成就,但仍存在問題。其一,視角單一。固化視角的方式雖然能夠從一個切入點深入地進行研究,但一旦研究進行到某種程度以后則需要多方面進行觀察。其二,績效測量困難。管理創新的績效測量不可能像技術創新那樣簡單直接,有物化的產品或成果。所以定性分析與把握就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