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華成 張澤龍
老年人的骨質相對比較脆弱,極易出現骨質疏松的情況,也就增加了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發生幾率,大多數患者都是因為跌倒或者輕微的外力所致,其中最常見的就是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骨折后大多需要手術治療來改善臨床癥狀,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1]。轉子間骨折的治療方式比較多,比如股骨近端髓內釘固定術及鋼板固定術等。術后關節的制動是導致并發癥發生的主要原因,患者經過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后可以盡早下床活動,促使關節功能盡快恢復至正常狀態,以免患者長時間臥床出現靜脈血栓等并發癥[2]。最近幾年,半髖關節置換術已經在治療老年股骨近端骨折中的得到了廣泛應用,并且臨床效果比較顯著。為了進一步研究半髖關節置換術的應用效果,本文選取了本院2018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60例老年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進行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8月~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不同手術方式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實驗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73.12± 2.52)歲;平均骨密度T 值為(-2.7±0.3)SD。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齡(73.22±2.86)歲;平均骨密度T 值為(-2.8±0.3)S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年齡>過60周歲;②應用骨密度檢測儀測量髖關節T 值≤-2.5 SD;③所有患者均為初次骨折手術;④對本次實驗簽署知情同意書;⑤本次實驗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3]。
1.2.2 排除標準 ①伴有其他部位骨折;②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③骨折>3周的患者;④下肢肌力較差或者無法正常行走的患者;⑤存在手術禁忌證患者[4]。
1.3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骨折肢體持續牽引治療,應用脫水劑等對癥治療,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患者入院后在2周內接受手術治療,術中采用的是氣管插管麻醉,術中協助患者采取仰臥位,必要時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側臥位,術中采用髖關節外側入路,將皮下組織切開后分離闊筋膜張肌以及臀中肌間隙,仔細檢查骨折的位置以及髖關節的情況,在檢查過程中注意保護好患者的軟組織。
1.3.1 對照組 采用髓內釘固定術,將骨折部位的骨折塊固定好,并在股骨粗隆頂部做一開口,開髓之后采用“T”形把手插入導針進行擴髓,根據患者髓腔內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髓內釘,加壓后將髓內釘打入髓腔內部,并將位置調整好,采用防旋螺釘以及交鎖螺釘固定好髓內釘,隨后將切口關閉,應用C 臂機X 線透視觀察骨折的復位情況,確定復位滿意、主釘位置合適后結束手術,術后48 h 內給予抗感染治療,術后給予常規抗凝治療。
1.3.2 實驗組 采用半髖關節置換術,術中剔除股骨頭,將骨折塊復位后進行擴髓,在根據髓腔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假體,安裝完畢后對半髖關節柄的前傾角進行調整,再應用骨水泥固定,用鋼絲捆扎,應用C 臂機X 線透視觀察半髖關節的情況,確定半髖關節復位滿意后結束手術,術后48 h 內給予抗感染治療,術后給予常規抗凝治療。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出血量以及下地時間,手術時間、下地時間越短,出血量越少,治療效果越好。②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肺部感染、深靜脈血栓、尿路感染、心血管疾病,發生率越低,治療效果越好。③比 較兩組術后髖關節功能,采用Harris 評分法,≥90 分 為優,80~89 分為良,70~79 分為可,<70 分為差,總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總優良率越高,治療效果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實驗組手術時間、下地時間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中發生尿路感染1例、占比3.33%(1/30),并發癥發生率為3.33%(1/30);對照組患者中發生肺部感染2例、占比6.67%(2/30),深靜脈血栓1例、占比3.33%(1/30),尿路感染3例、占比10.00%(3/30),心血管疾病2例、占比6.67%(2/30),并發癥發生率為26.67%(8/30),實驗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4052,P=0.0113<0.05)。
2.3 兩組術后髖關節功能比較 實驗組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髖關節功能比較[n(%)]
老年人是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的高發人群,主要是因為老年人大多存在骨質疏松的情況,骨質的硬度以及韌度都會明顯下降,在外力的作用下特別容易引起骨折的發生,并且骨折后骨質的愈合修復能力也會比較差,大多需要手術治療[5,6]。老年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發生大多是因為外力所致,需要手術對骨折的部位進行修復,否則骨折的部位很難自己愈合,即便愈合了以后也會導致關節畸形,影響關節功能的恢復,對日后的生活具有較大的影響。此類疾病的手術方式比較多,但是大多需要進行假體植入,比如鋼板固定、髓內釘固定等[7]。最近幾年,半髖關節置換術逐漸被應用到了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治療當中,并且治療效果也得到了醫學工作者及患者的認可。在對老年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手術治療中發現,應用半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時間短于股骨近端髓內釘固定術,術中出血量也比較少,表明半髖關節置換術在臨床中應用其安全性比較高,術中出血量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8]。患者在術后的恢復中,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沒有肺部感染、深靜脈血栓的發生,表明半髖關節置換術在圍術期也是比較安全的。老年人在臨床上屬于手術治療的高危人群,在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幾率比較高,術后患者需要長時間的臥床休息,對恢復十分不利,也增加了墜積性肺炎以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幾率,嚴重時會導致呼吸功能衰竭及心腦血管疾病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9,10]。半髖關節置換術在手術過程中預制了股骨頸與股骨干的外傾角,所以,從力學的角度來說比較穩定,股骨近端髓內釘固定術在術后骨折部位的旋轉力度比較大,極易導致髓內釘的轉位,引起術后關節畸形,對術后關節功能的恢復有很大的影響。通過本文研究顯示,實驗組手術時間、下地時間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3.33%低于對照組的2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總優良率96.67%高于對照組的7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老年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應用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效果較好,可明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幾率,更利于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