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艷
腸套疊是指一段腸管將相連腸管套入的情況,以嬰幼兒為高發群體,極易引起腸內容物通過障礙,進而誘發腸梗阻止、腸穿孔、腸壞死等,對患兒的生命產生威脅。早期診斷小兒腸套疊者可及時控制病情發展,確保患兒的生命安全。小兒腸套疊患兒伴隨面色蒼白、腹部包塊、果醬樣血便、嘔吐等癥狀,不具有特異性,增加診斷難度,需配合實施輔助診斷方式[1,2]。當前,超聲技術廣泛應用于臨床,在急腹癥的診斷中使用增多,具有無創特點,適用于小兒患兒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小兒腸套疊患兒的超聲診斷方式較多,如淺表超聲診斷、腹部超聲診斷[3,4]。大量臨床實踐表明,小兒腸套疊患兒使用淺表腹部超聲診斷,可有效檢出疾病,促進患兒的治療。當前,臨床小兒腸套疊的淺表、腹部超聲診斷有關研究較少,基于此,本文將以近年來(2017年1月~2020年10月)98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探究淺表、腹部超聲對小兒腸套疊的診斷價值,為臨床實踐提供理論依據,詳細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月~2020年10月 收治的小兒腸套疊患兒98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9例,女39例;年齡最小4個月,最大5 歲,平均年齡(2.39±1.23)歲;發病時間3~68 h,平均發病時間(13.85±18.05)h;體征:78例腹瀉,69例嘔吐,92例哭鬧不止,20例腹部包塊,21例果醬樣血便。納入標準:均經術后病理診斷、灌腸檢查等確診疾病;患兒家屬均熟知本次研究,并表示自愿參加。排除標準:其他腸道疾病;其他急腹癥;器官實質性病變;精神障礙;其他因素引起嘔吐、腹痛等癥狀;不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所有患兒均實施淺表超聲診斷和腹部超聲診斷,設備為美國GE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GEvividE9),淺表診斷時探頭頻率設定7.5 Hz,腹部超聲診斷探頭頻率設定3.5 Hz。指導患兒保持仰臥位體位,使用腹部超聲探頭掃查患兒的腹部,了解腸管情況,對腸管邊界、走向、大小、形態、部位等情況進行確定,一旦發現異常情況,需掃查明確。淺表超聲診斷:多切面掃查異常部位,確定病灶的內部血流,了解腹部腫塊、臨近腸管擴張、積液狀況等情況。在檢查時,若患兒腹腔氣體較多,對圖像質量產生影響,需加壓診斷,在必要時調整體位,對包塊的變化情況詳細了解。
1.3 觀察指標 以病理診斷結果為金標準,比較淺表超聲診斷和聯合診斷(淺表超聲聯合腹部超聲診斷)的診斷符合率,并分析超聲診斷影像學特點。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診斷方法的診斷符合率比較 98例患兒發病部位的病理診斷結果顯示,小腸8例,回結腸21例,回盲腸62例,結腸7例。聯合診斷的診斷符合率97.96%(96/98)明顯高于淺表超聲診斷的90.82%(89/9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診斷方法的診斷符合率比較(n,%,n=98)
2.2 超聲診斷影像學特點分析 所有患兒中96例有腹部包塊,其中8例為左側,79例為右側,9例為臍上部;腹腔包塊多伴隨不均勻低回聲,其外形規則為主,包塊的邊界較為清晰,超聲橫切面掃描查可見“同心圓征”、“靶環征”,縱切面掃描查可見平行排列腸管,回聲可見上下對對稱、高低相間,呈“套筒征”。95例患兒可見包塊血流信號呈棒狀或者點狀,1例無血流信號,腸壁可見水腫現象,為腸壞死。
小兒腸套疊為常見兒科疾病,屬于急腹癥,分為繼發性、原發性兩種,以原發性腸套疊較為常見[5]。研究指出,小兒腸套疊與病毒感染造成腸系膜淋巴結反應性增生、飲食狀況、回腸解剖、遺傳因素、自主神經失調、腸痙攣等因素存在相關性[6]。小兒腸套疊傳統診斷方式為X 線診斷結合臨床體征診斷,然而,由于該疾病的臨床體征類似于其他急腹癥,且患兒的年齡很小,無法清楚的描述疾病,醫護人員在了解其癥狀時存在一定難度。除此之外,使用X 線診斷小兒腸套疊時,極易受到腸氣、呼吸偽影等因素影響,造成漏診、誤診現象,不利于早期治療,進而造成病情延 誤[7]。超聲診斷操作簡單,具有無創性特點,可重復性高,且診斷過程具有較高安全性,適用于小兒腸套疊的診斷[8]。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小兒腸套疊時,使用常規二維超聲對腸管的結構情況進行確定,明確病灶大小、形態、部位、周邊病變等,可輔助疾病的診斷,另外,多普勒血流顯像儀可將病灶周邊的血流情況反映出來,有助于輔助診斷[9,10]。大量臨床實踐表明,小兒腸套疊使用超聲診斷,可有效檢出疾病。本次研究結果可見,98例患兒發病部位的病理診斷結果顯示,小腸8例,回結腸21例,回盲腸62例,結腸7例。聯合診斷的診斷符合率97.96%(96/98)明顯高于淺表超聲診斷的90.82%(89/9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兒中96例有腹部包塊,其中8例為左側,79例為右側,9例為臍上部;腹腔包塊多伴隨不均勻低回聲,其外形規則為主,包塊的邊界較為清晰,超聲橫切面掃描查可見“同心圓征”、“靶環征”,縱切面掃描查可見平行排列腸管,回聲可見上下對對稱、高低相間,呈“套筒征”。95例患兒可見包塊血流信號呈棒狀或者點狀,1例無血流信號,腸壁可見水腫現象,為腸壞死。單獨使用腹部超聲診斷時,探頭的頻率低,圖像質量受到腹壁、腸氣等因素影響,進而對顯像效果產生影響,極易出現顯像不佳現象,發生漏診、誤診[11,12]。
綜上所述,小兒腸套疊患兒可使用淺表超聲聯合腹部超聲診斷,有效檢出疾病,診斷符合率較高,有助于疾病的治療,可廣泛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