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雄儉 陳瑤 肖東 毛建雄
兒童腹股溝疝是兒童外科常見的疾病,主要是先天性鞘狀突閉鎖不全導致腹腔內容物突出于腹部表面所形成的可回納性包塊[1]。一旦內容物發生嵌頓,手法復位不能成功,或嵌頓時間長,臨床上需要急診手術干預,傳統的手術干預方式是腹部切開行嵌頓疝松解+疝囊高位結扎手術,但是由于需要對腹股溝進行逐層解剖,其手術創傷較大,提高了手術后感染、陰囊腫脹等并發癥發生率,易復發,增加患兒痛苦[2]。腹腔鏡手術方式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其他的外科疾病,目前臨床對腹腔鏡手術方式治療小兒嵌頓性腹股溝斜疝進行了嘗試,但是并未系統的研究其治療效果及復發情況。故本次研究鉤針法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嵌頓性腹股溝斜疝患兒的效果。研究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嵌頓性腹股溝斜疝患兒127例為研究對象,按患兒家屬意愿分為對照組(63例)和觀察組(64例)。對照組男45例,女18例;年齡2~13 歲,平均年齡(6.01±2.35)歲;右側腹股溝斜疝42例,左側腹股溝斜疝18例,對側合并腹股溝斜疝3例。觀察組男44例,女20例;年齡2~12 歲,平均年齡(6.09±1.98)歲;右側腹股溝斜疝43例,左側腹股溝斜疝17例,對側合并復股溝斜疝4例。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且患兒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均經超聲或CT 診斷為嵌頓性腹股溝斜疝;②年齡均>1 歲;③均可以行手術治療。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感染的患兒;②合并先天性疾病的患兒;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礙的患兒;④合并免疫系統疾病的患兒;⑤本次研究中脫落的患兒。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腹部切開行嵌頓疝松解+疝囊高位結扎手術。選擇吸入全身麻醉的方式,麻醉成功后,取平臥位,在內環體表投影上方下皮橫紋的位置行 2 cm 的切口,利用中彎的血管鉗將皮下組織撐開,打開腹外斜肌腱膜,找到疝囊并切開,進一步剪開腹外斜肌腱膜松解疝囊,還納疝內容物,如有疝內容物壞死則行壞死組織切除,游離疝囊提到疝環的頸部,見到腹膜外脂肪后予以高位結扎,重建腹外斜肌腱膜,檢查術區情況,無活動性出血后將切口關閉。
1.3.2 觀察組 采用嵌頓疝手法復位+鉤針法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術前排空膀胱,麻醉狀態下行嵌頓疝手法復位成功,在臍下緣放置1個5 mm 的trocar,然后將鏡頭置入進行探查,觀察雙側鞘狀突的開放情況。并且在內鏡下找到內環口的體表投影,用尖刀作一個約2 mm 的切口,將帶線的疝針(特制鉤針帶注水孔)從此切口置入,腹膜外潛行穿過內環口內半圈至精索,疝針注水使精索與腹膜分離,疝針繼續潛行繞過輸精管后穿破腹膜,松線后從原路返回至腹膜外,從另外一側繞行半圈,再次突破腹膜,疝針頭伸出抓鉤將帶線的針原路抓出,在腹膜外行外科打結將內環口結扎,應用組織膠水將皮膚穿刺點進行粘連。手術完成。腔鏡下探查如有腸壞死,則局部小切口提出腹腔吻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手術指標 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手術時間。
1.4.2 術后VAS 評分及住院時間 采用VAS 評分[3]對患兒術后8、12、24 h 的疼痛情況進行評估,1~3 分表示輕度疼痛;4~6 分表示中度疼痛;7~10 分表示重度疼痛。
1.4.3 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術后并發癥包括陰囊腫脹、腹脹、感染等。
1.4.4 術后6個月及1年的復發情況 兩組患兒均電話隨訪1年,每3個月進行1 次電話隨訪。復發判定標準[4]:術后1年內對側腹股溝及同側腹股溝再次出現腹部包塊,經B 超診斷為腹股溝疝。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切口小于對照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兒手術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兒術后VAS 評分、住院時間比較 術后12、24 h,兩組患兒的VAS 評分均低于本組術后8 h,且觀察組患兒術后8、12、24 h 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術后VAS 評分、住院時間比較()

表2 兩組患兒術后VAS 評分、住院時間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2.3 兩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4 兩組患兒術后6個月及1年的復發情況比較 觀 察組患兒術后6個月及1年的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術后6個月及1年的復發情況比較[n(%)]
小兒腹股溝由于鞘狀突等發育不全,在腹腔高壓的作用下,使腹腔內容物突出腹部表面,形成可復性、移動性好的包塊,男童多見,右側多于左側[4]。發生嵌頓可引起腸壞死,需馬上手術處理,臨床上常應用嵌頓疝松解+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但是手術切口長,會增加感染、陰囊血腫等并發癥,同時提高了復發的幾率[5]。目前隨著腹腔鏡手術在臨床上的普及,腹腔鏡治療成人嵌頓疝逐漸得到應用[6]。本次研究鉤針法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嵌頓性腹股溝斜疝的效果及對術后并發癥等的影響是否優于傳統的手術方式。
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在腹腔鏡下進行高位疝囊縫合,腹腔鏡可以擴大手術視野,直觀的看到內環口,結扎的位置更加準確,更有利于觀察嵌頓腸管情況及對側內環口是否閉合。減少對手術部位周圍結構的損傷。本研究使用鉤針法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比傳統腹腔鏡手術切口更小,更為美觀。
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手術時間均是評價手術的指標,數值越大,說明手術方式對患兒越不利。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切口小于對照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說明鉤針法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可以縮短手術時間、減小切口長度,減少術中出血量??赡茉蚴怯捎诟骨荤R疝囊高位結扎術無需逐層切腹股溝區結構,從臍周做切口進入,故縮短了切口長度。在手術操作中,傳統手術方式需要松解腹膜斜肌腱膜后進行游離,在此找到疝囊后進行手術,并需重建腹外斜肌腱膜,延長手術時間,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在腹腔鏡的指導下可以直接找到內環口,節約了手術時間。由于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切口的縮小,并且對周圍組織的結構損傷較小,減少了術中出血量。
術后疼痛及住院時間是評價手術方式對于術后影響的指標。疼痛評分越高,住院時間越長,說明其對患兒越不利,患兒恢復越差。術后12、24 h,兩組患兒的VAS 評分均低于本組術后8 h,且觀察組患兒術后8、12、24 h 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說明鉤針法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可以減輕術后疼痛,并且對患兒恢復有利??赡茉蚴?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直接經過臍周進行打孔將腹腔鏡置入,無需經過腹股溝區進行解剖結構的分離,減少了組織的損傷,故術后24 h的疼痛均低于傳統的手術方式,組織損傷的減少,切口的縮短有利于術后恢復,故縮短了住院時間。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9.38%低于對照組的26.9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患兒術后6個月及1年的復發率分別為1.56%、4.69%,低于對照組的9.52%、19.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說明鉤針法腹腔鏡疝囊手術可以減少術后并發癥及復發的幾率??赡茉蚴歉骨荤R下可以直接作用于內環口進行疝囊的結扎,操作中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少,切口小,減少感染及腹脹等并發癥的發生,并且由于無需游離精索,減少術中對陰囊的影響,故減少術后陰囊血腫的發生。手術在腹腔鏡下進行,手術操作方便,對疝囊的結扎更加牢固,故減少了復發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鉤針法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嵌頓性腹股溝斜疝患兒可以縮短切口長度及手術時間,減輕術后疼痛,減少術中出血及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減少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