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明珺
直腸癌的位置較低,可深入到盆腔內,解剖關系較為復雜,而且中下段直腸癌鄰近肛管括約肌,采取手術治療時保留肛門與功能具有一定難度[1]。早期往往采用括約肌間切除術對低位直腸癌進行治療,但會影響患者肛腸動力,使得術后排便出現一定障礙。近些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不斷發展,腹腔鏡低位直腸癌根治術也趨于成熟,得到了廣泛應用,使得低位直腸癌患者在治療后可有效保留肛門功能[2]。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時,手術視野較為清晰,而且觀察視角獨特,手術可于較窄小的空間內完成操作,使得手術解剖結構更為清晰,且創傷較小,出血量少,對于盆腔自主神經叢具有更好的保護作用,可預防其受損,患者能夠快速康復[3]。本文選取60例低位直腸癌患者,探討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該疾病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低位直腸癌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49~63 歲,平 均年 齡(58.16±2.25) 歲;腫 瘤 直 徑1.5~5.2 cm,平均腫瘤直徑(3.06±0.95)cm;直腸癌下緣距肛緣5~ 9 cm,平均(5.41±1.55)cm。觀察組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49~63 歲,平均年齡(58.12±3.23)歲;腫瘤直徑1.5~5.2 cm,平均腫瘤直徑(3.05±0.93)cm;直腸癌下緣距肛緣5~9 cm,平均(5.40±1.42)cm。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均經結腸鏡確診為直腸單發腫瘤,經活檢病理學確診為直腸癌;經直腸指檢、盆腔磁共振成像(MRI)確診腫瘤下緣與齒線間相距<5 cm;全腹增強CT、盆腔MRI 確定腫瘤未侵犯到直腸壁全層。排除標準:不可切除遠處轉移灶;嚴重心、肺、肝、腎等功能障礙;既往下腹部大手術史;嚴重腸粘連。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采用開腹手術治療,選取下腹正中作縱向切口,對直腸、系膜進行有效游離,至尾骨尖下方處,選取腫瘤上緣至少10 cm 處切斷乙狀結腸,在癌灶下緣2~3 cm 位置離斷直腸,然后對直腸、結腸實施對端吻合,置入肛管、吻合口旁引流管。若腫瘤下緣與肛提肌間隔<2 cm,可通過Miles 術進行治療。
1.2.2 觀察組 患者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患者保持頭低足高截石位,采用常規五孔法,將氣腹壓力調整到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采取腹腔鏡進行探查,明確腹內臟器情況,按照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ME)原則進行手術操作。將后腹膜切開,對腸系膜下動靜脈實施高位斷扎,有效清除淋巴結,確保直腸系膜、骶前筋膜的完整性。選取腫瘤下緣≥2 cm 位置合理切斷直腸,選取左下腹位置作一3~5 cm 的輔助手術切口,選取腫瘤上緣≥10 cm 位置將乙狀結腸合理切斷,在近端結腸置一29 號胃腸道管型吻合器釘砧頭,將其放回腹腔內,重建氣腹,實施直腸低位吻合,并實施引流減壓,于骶前吻合口旁置入引流管。若腫瘤下緣與肛提肌間隔<2 cm,可通過Miles 術進行治療,在腔鏡下將腫瘤近端結腸合理切斷,由會陰切口將肛管直腸予以分離,標本由會陰切口取出,選取左下腹對近端結腸 造瘺。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包括手術時間、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開始進食時間、術中出血量。②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胃腸動力指標,包括GAS、MOT,采集空腹靜脈血3 ml,通過酶聯免疫法進行檢測。③觀察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腸梗阻、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吻合口漏、尿潴留。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開始進食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胃腸動力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GAS、MOT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GAS、MOT 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GAS、MOT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胃腸動力指標比較(,pg/ml)

表2 兩組胃腸動力指標比較(,pg/ml)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生腸梗阻1例(3.33%)、切口感染1例(3.33%)、肺部感染1例(3.33%)、吻合口漏1例(3.33%)、尿潴留1例(3.33%);對照組發生腸梗阻3例(10.00%)、切口感染2例(6.67%)、肺部感染3例(10.00%)、吻合口漏2例(6.67%)、尿潴留6例(20.00%);觀察組腸梗阻、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吻合口漏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尿潴留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低位直腸癌通常采用手術方法治療,實施開腹手術治療時由于創傷大、出血多,導致患者耐受性明顯降低。而且開腹手術容易導致患者出現胃腸道功能障礙,對其生活質量產生不良影響。近些年來,腹腔鏡手術治療低位直腸癌在臨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較為顯著的臨床優勢[4]。對比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切口較小,而且創傷小,不會導致盆腹腔組織受到嚴重干擾,患者耐受性更高,而且通過腹腔鏡實施手術操作還可預防手術操作造成誤傷,預防神經、血管組織受到影響,減少術中出血量[5]。
經本次研究可知,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開始進食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觀察組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可明顯減少出血量,促進患者康復,保持胃腸動力,實施效果安全可靠。腹腔鏡手術可觀察到更為清晰的手術視野,可于較小的空間內完成手術治療,而且整個解剖過程較為清晰,可預防大出血,使得手術創傷明顯減小。尤其是在對男性患者治療時,盆腔窄小空間內實施手術操作具有較強的優勢,而且極易分離到盆底肌平面,可明顯降低風險與難度,使得手術操作更加容易,利于保肛率的提升。而且腹腔鏡手術導致的疼痛通常較輕,微小切口也不會導致患者受到較多限制,其活動能力更強,由此可有效預防術后肺部感染、腸梗阻等并發癥的發生。
在對低位直腸癌患者實施腹腔鏡、開腹手術治療時,是否對患者胃腸動力造成影響,是臨床中具有較大爭議的一個問題。相關研究認為,腹腔鏡手術在直腸癌治療中不會對胃腸功能產生嚴重影響,對術后肛門功能恢復具有明顯促進作用。但也有研究認為,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均有可能對直腸癌手術后的肛門功能產生嚴重影響[6]。胃腸激素主要分布在胃腸道管壁,對消化道器官功能具有明顯調節作用,GAS 對于胃酸分泌具有一定地刺激作用,MOT 對于小腸、胃運動具有顯著促進作用[7]。開腹手術在操作時可使機體受到一定刺激,可提高兒茶酚胺的釋放量,對于GAS、MOT分泌產生一定抑制作用,從而使得患者胃腸功能受到一定影響。術后患者也可能會出現交感神經興奮,使得胃腸道神經叢興奮神經元受到一定抑制,導致胃排空受到影響,使得胃肌電活動出現異常[8]。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后,患者受到的影響小,因此可更為良好的恢復胃腸功能。
總之,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低位直腸癌均具有一定效果,但腹腔鏡手術可減少術中出血量,且并發癥少,可明顯縮短術后康復時間,臨床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