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經超
慢性鼻竇炎與鼻息肉均為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常見病,慢性鼻竇炎為鼻竇的慢性化膿性炎癥,多發于低齡及年老體弱者,常常使多個鼻竇同時受累,其發生多與急性鼻竇炎治療不徹底或者治療不當有關,患者主要表現為慢性咽炎、鼻涕增多、膿涕、嗅覺障礙、前額疼痛及鼻塞等癥狀,病情嚴重者甚至會出現顱眼肺并發癥,導致患者視力改變,對其正常工作與學習有嚴重影響,甚至會加重感染導致死亡[1]。鼻息肉是贅生于鼻腔或鼻竇黏膜上突出于鼻腔黏膜表面的增生組織團,患者主要表現為鼻分泌物增多及鼻阻塞,同時伴有面部腫脹感及疼痛感,部分患者還會出現持續性鼻塞、睡眠打鼾、嗅覺減退及閉塞性鼻音等癥狀[2]。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病情較為嚴重,對其日常生活與工作影響較大,治療周期較長且復發率較高,病情嚴重者甚至會誘發急性鼻炎與上呼吸道感染,不但會對患者機體造成不同程度損傷,還會增加治療難度,對患者生命質量造成影響[3]。鼻內鏡術是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有效方式,術后及時給予鼻噴激素治療可降低復發率,加快康復速度[4]。本次研究對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行鼻內鏡術患者實施鼻噴激素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90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最小21 歲,最大62 歲,平均年齡(41.52±7.53)歲;病程范圍0.4~11.5年,平均病程(5.95±1.85)年。對照組患者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63歲,平均年齡(42.55±6.54)歲;病程范圍0.5~11.6年,平均病程(6.05±1.95)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經鼻竇檢查、鼻內鏡檢查等確診為慢性鼻竇炎鼻息肉;②均具有較高的依從性;③均存在手術指征;④均無藥物過敏現象。排除標準:①變應性鼻炎者;②真菌性鼻竇炎者;③鼻竇腫瘤并發鼻竇炎者;④存在激素禁忌者;⑤處于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在鼻內鏡術治療基礎上給予麻黃素滴鼻液治療。術前做好用藥指導與常規準備,協助患者完成常規檢查,保證機體水電解質平衡,之后實施鼻內鏡手術,所用的手術方式為Messerklinger 術。首先采用鼻部動力系統與鼻息肉鉗將鉤突與鼻息肉切除,開放上頜竇口并將其擴大;之后使用咬鉗開放額隱窩,將篩泡切除后開放前組與后組篩竇與蝶竇前壁,將前篩竇切除。手術后使用可吸收膨脹海綿對鼻腔進行填充,48 h 后將海綿取出。之后采用麻黃素滴鼻液(天津金虹勝利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12020851),2 滴/次,3 次/d,連續滴鼻3個月[5]。
1.2.2 觀察組 患者在鼻內鏡術治療基礎上給予鼻噴激素治療?;颊呓邮鼙莾如R術治療后給予鼻噴激素治療。布地奈德鼻噴霧劑(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90079,規格:64 μg×120 噴),128 μg/次,2 次/d,連續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及復發率。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竇口開放正常,鼻竇腔黏膜上皮化且無膿性物質分泌;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明顯好轉,竇口開放較好,鼻腔明顯水腫且存在少量膿性分泌物,部分竇腔黏膜水腫且存在肉芽組織;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無好轉甚至加重,竇口未開放,術腔出現粘連并且再次長出息肉,竇腔存在不同程度的閉鎖、狹窄及粘連現象。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56%,高于對照組的82.2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復發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復發3例,復發率為6.67%;對照組患者復發10例,復發率為22.22%。觀察組患者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406,P=0.036<0.05)。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及環境污染因素的加重,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發病率較高且逐年上升,患者鼻腔內的息肉堵塞鼻竇開口導致鼻腔內的分泌物不能正常排出,進而導致出現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對患者的呼吸功能有嚴重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其正常的生活、學習與工作,需要及時給予合理有效的治療來改善患者預后,提高生活質量[6]。在醫療技術不斷發展的情況下,鼻內鏡手術在臨床得以廣泛應用,采用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不但可改善患者鼻腔鼻竇的引流功能與通氣功能,還可減小對其鼻腔內部結構的損傷,進而不斷提高患者的通氣功能,但鼻內鏡手術治療不能徹底去除病根,術后復發率較高,對患者術后的恢復有嚴重影響,而在實施鼻內鏡手術治療后給予患者鼻噴激素治療不但可緩解其鼻黏膜癥狀,還可降低復發率,改善患者預后[7]。
鼻內鏡術是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有效方式,通過鼻內鏡技術可在直視狀態下觀察患者病灶的具體情況,進而對息肉進行快速有效的切除,對鼻腔的內部結構有較好的保護作用,可保證患者鼻腔外部形態的完整,不會破壞面部容貌。但鼻內鏡技術也存在一定不足,患者接受治療后極易出現鼻腔黏膜粘連現象,進而增加疾病的復發率。有研究表明[8],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屬于慢性自體支持的嗜酸性粒細胞炎癥,對患者實施治療應該以抑制炎性因子為主,在改善病情的同時可提高治療效果,降低疾病復發率。研究中所使用的鼻噴激素布地奈德噴鼻劑屬于糖皮質激素,可直接作用于患者鼻腔內的病變部位,有助于緩解流鼻涕及鼻癢等癥狀,使得血管通透性得以增加,鼻黏膜炎癥反應不斷減輕。另外,布地奈德噴鼻劑可使得患者鼻息肉組織中活化嗜酸性粒細胞的比例不斷降低,進而有效減輕嗜酸性粒細胞的浸入程度,同時該藥還可對花生四烯的代謝及各種炎性因子的生成與釋放進行抑制,具有較好的收縮血管及抗炎作用,進而有效緩解其鼻黏膜炎癥。
綜上所述,對接受鼻內鏡術治療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采用鼻噴激素治療效果較好,能夠縮短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減少出血量,降低復發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