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曦 金飛 魏靜文 王楠
直腸癌在消化道惡性腫瘤中發病率比較高,中低位直腸癌占直腸癌總數約65%~80%,手術是其治療的主要方法[1]。但由于腫瘤位于盆腔,靠近齒狀線,解剖結果復雜,因此手術治療效果差,容易復發,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近年隨著精確治療的實施,臨床手術技術的進步,吻合器械的應用及腹腔鏡等在手術中的應用,臨床已經能夠實施低位保肛直腸癌手術,能有效提高療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手術后患者的排便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2]。LARS 常出現,造成患者排便次數增多和急迫、腹瀉、大便失禁等癥狀。研究發現,對中低位直腸癌患者術后采取針對性康復訓練等手段,能改善排便功能,提高其術后生活質量,探討針對性康復訓練對術后患者進行長期康復干預的有效性已成為相關學者關注的焦點[3]。作者選取進行低位保肛直腸癌手術后的患者作為試驗對象,對患者實施不同的干預措施,觀察分析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案,全文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60例在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肛腸科進行低位保肛直腸癌手術后的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年齡41.30~71.70 歲,平均年齡(61.40±6.99)歲。試驗組年齡41.40~71.50 歲,平均年齡(62.40±7.0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術前病理診斷為Ⅰ或Ⅱ期直腸癌,患者年齡>30 歲,腫瘤遠側距肛門6~8 cm,所有患者均行保留括約肌手術,研究取得患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可隨訪。排除標準:存在認知障礙患者,患有炎癥性腸病,或腸易激綜合征等,影響排便功能的患者;服用如嗎啡等影響排便藥物的患者;有嚴重心腦血管、或者精神疾病的患者;有其他惡性腫瘤及其相關并發癥,腫瘤淋巴結轉移及手術禁忌證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康復方法干預,給予患者健康教育,注意飲食,鼓勵盡早下床。試驗組在此基礎上采取針對性康復訓練。①患者術后10 h 嚼益達無糖型口香糖,1 片/次,2~3 次/d,咀嚼10~15 min/次,至其肛門排氣,期間注意預防患者吞咽[4]。②術后24 h 進行腹式呼吸訓練,3 次/min,每2 小時進行1 次,5組/次,直至出院。方法為:患者全身放松并仰臥,手放在腹部,經鼻吸氣后口呼氣,之后緩慢循環。③術后36 h 進行腹部按摩,4 次/d,3~5 min/次,持續至出院。患者四肢并攏,仰臥,按摩時注意手術切口,并避免增加切口垂直張力。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做圓周運動按摩,半徑由小到大,力度由輕到重[5]。④術后3 d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選擇性的進行以下康復訓練:a.盆底肌收縮運動。患者取仰臥位,同時向內收縮盆底肌肉,方法是放松腹部及臀部肌肉后,刺激其尿道及肛門肌肉收縮3~5 s 后放松20 s,重復5 次,20 次/d[6];b.肛門收縮運動。指導患者進行輕度肛門收縮,每收縮10 s 后放松60 s,5 次/組,5組/d,同時將食指帶指袖,插入肛門,反復擴肛4~8 次,3~5 min/次,5組/d,至術后2個月;c.排便反射練習。訓練患者就餐后無論是否有排便意圖,2 h 排便。患者排便時身體前傾,臀部抬高。有排便意圖時收縮肛門,深呼吸控制排便,時間約為5 s。d.抬腿訓練。伸直雙腿,逐漸抬高,后逐漸變平,3~4 次/d,每次5 次左右。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排便功能、LARS 分級、并發癥發生情況、SF-36 評分。①LARS評定量表由丹麥學者于2011年制定,在了解患者腸功能對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中,對5個方面進行評價,包括排氣失禁、大便失禁、排便次數、大便急迫感以及排氣緊迫感,該量表在臨床應用中具有較好的實用性。每個項目根據5 分法給予不同的分數,總分為0~35 分。總分越高表明患者腸道癥狀越嚴重。0~10 分為患者無腸道癥狀,11~25 分為患者輕度腸道癥狀,26~35 分為患者重度腸道癥狀。②排便功能采用臨床肛腸功能評定量表,測定患者每天排便次數,確定是否有逐漸減少。測定患者每次排便時間。其中肛門控制能力、排便感覺、排便意向的每項內容按程度分為1、2、3 分。排便感覺分為區分排便和排氣能力、是否能感覺排便的全過程3 項,滿分為9 分;肛門控制能力分為是否能控制排便、控制稀便2 項,滿分為6 分;排便意向分為對刺激排便的感受、排便感是否準確2 項,滿分為6 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排便功能越好。③出院前記錄泌尿系統感染、切口感染、胃腸功能紊亂以及尿潴留等并發癥發生情況。其中尿潴留判定標準為:患者拔除導尿管排尿后測量尿量4 次,如果殘余尿量>100 ml,則記錄為尿潴留。④患者治療后生存質量評分采用SF-36 評定。量表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 兩個方面,前者包括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生理職能,后者包括精神健康以及社會功能,各項采用4 分評分法,各項滿分為80 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就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排便功能比較 試驗組排便次數少于對照組,排便時間短于對照組,排便感覺、肛門控制能力、排便意向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排便功能比較()

表1 兩組排便功能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LARS 分級比較 試驗組LARS 分級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LARS 分級比較[n(%)]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6.67%低于對照組的3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4 兩組SF-36 評分比較 試驗組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生理職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評分分別為(56.46±1.46)、(61.13±10.16)、(60.67±5.29)、(65.33± 0.16)、(61.14±1.83)分,均高于對照組的(45.06±1.49)、(52.12±10.21)、(51.11±5.23)、(43.27±0.21)、(51.59±1.9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SF-36 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SF-36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直腸癌的發病率在世界范圍內都很高,臨床實施低位保肛術可以切除腫瘤,但手術會影響其術后排便,并引起患者焦慮以及排便問題,同時患者心理壓力大還會增加其對疾病的敏感性,影響其恢復[7]。目前醫療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臨床對患者術后恢復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臨床應加強專業技能,同時保持愛心和責任心,為患者提供優質康復服務。與常規康復方法相比,針對性康復訓練是一種更為全面的康復方法。通過運動鍛煉、術后早期活動等,促進患者康復,提高其生活質量[8]。針對性康復訓練包括很多內容,其中嚼口香糖能刺激患者的消化系統,促進其消化液的分泌,從而增加胃腸蠕動,并促進腸功能恢復,同時腹式呼吸訓練能鍛煉患者的膈肌,帶動腸收縮,從而增加直腸收縮,放松盆底肌,改善排便功能。研究發現,適度運動能提高神經功能興奮性,還能引起盆底肌的收縮,刺激胃腸蠕動[9,10]。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排便次數少于對照組,排便時間短于對照組,排便感覺、肛門控制能力、排便意向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LARS 分級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6.67%低于對照組的3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后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生理職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其對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有良好效果,這與相關的研究結果一致,同時其對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也具有益處,對促進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有積極作用,從而改善機體營養,避免營養不良引起的術后并發癥。
綜上所述,針對性康復訓練對進行低位保肛直腸癌手術后的患者效果顯著,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