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月婷
慢性前列腺炎是臨床泌尿外科的常見疾病,多發于成年男性,發病率和復發率都非常高,老年男性高發,50 多歲出現典型的臨床癥狀,主要的臨床癥狀為局部疼痛、排尿異常、性功能障礙以及全身癥狀如精神癥狀等,為導致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該病病因復雜并且癥狀多變,反復發作,目前診斷標準不明確,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對治療結果不滿意[1]。多數患者在疾病過程中會出現乏力、性功能障礙等,雖然不威脅患者的生命但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并且醫療費用昂貴,給公共衛生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近幾年研究發現,采取盆底肌功能訓練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性功能,并且效果比較顯著。現作者對本院收治的前列腺炎患者進行盆底肌功能訓練,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2020年6月在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就診的60例前列腺炎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年齡40~75 歲,平均年齡(60.00±6.76)歲;基礎疾病:高血壓3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4例。試驗組,年齡40~75 歲,平均年齡(61.00±7.01)歲;基礎疾病:高血壓2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經彩超以及CT 檢查顯示確診為良性前列腺炎;②具有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病的患者;③意識正常,可以配合治療;④自愿參加,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具有手術適應證的患者;②意識不正常,不能配合治療的患者;③不愿意參加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取常規康復方法,給予常規健康指導,前列腺知識宣教,指導用藥等。
1.3.2 試驗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使用盆底肌功能訓練,對患者進行尿流動力學檢查與膀胱功能評估,之后對患者進行盆底肌功能訓練。患者采取仰臥位、坐位或者站立的姿勢,指導患者放松下肢,讓腹部和臀部的肌肉徹底放松,自主的收縮恥骨、尾骨周圍的肌肉,主要為會陰及肛門括約肌,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選擇站立或者臥位,進行盆底肌收縮,保持5~10 s,之后放松10 s,完成以上動作為1 次,40 次為一組,鍛煉 3~4組/次,1 次/d,4周為1個療程。護理人員對患者是否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進行評估,患者采取臥位,在一次性手套上涂滿石蠟,插入肛門中,讓患者進行盆底肌功能訓練,如果手指有緊縮感證明訓練正常。如果是站立位可以采取大腿部夾大小15 cm×15 cm 的球形物體,提示操作正常。在盆底肌訓練的同時,與患者進行交流,認真傾聽患者的主訴,對患者進行關愛,建立良好的關系,讓患者心情舒暢,減少抑郁事件的發生。同時干預患者的認知行為,讓其正確的面對疾病,糾正不正確的疾病觀,同時進行適當的飲食指導,緩解工作壓力,保持愉悅的心情。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比較兩組患者的IPSS、BS、IIEF-5 評分 IPSS 評分包括7個項目,總分35 分,分值越高,癥狀越嚴重;BS 評分總分35 分,分值越高,泌尿癥狀困擾越嚴重;IIEF-5 評分包括5個項目,采用0~5 分6 級評分制,分值越高,勃起功能越好。
1.4.2 比較兩組患者的超聲測量指標 治療后采用腹部B 超測定,測量指標包括PV、RU、Qmax。
1.4.3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判定標準:顯效:臨床癥狀減少≥70%,IPSS 評分減少≥60%,BS評分減少≥60%,RU 減少≥60%,Qmax ≥18 ml/s;有效:臨床癥狀減少30%~69%,IPSS 評分減少30%~59%,BS 評分減少30%~59%,RU 減少30%~59%,Qmax ≥12 ml/s;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彩超指標無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4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積分 臨床癥狀包括排尿困難、夜尿次數、尿流情況,積分采取0、2、4、6 記分,積分越低,癥狀越輕。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IPSS、BS、IIEF-5 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IPSS 評分、BS 評分低于對照組,IIEF-5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IPSS、BS、IIEF-5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的IPSS、BS、IIEF-5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的超聲測量指標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PV、RU 小于對照組,Qmax 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超聲測量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的超聲測量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n(%)]
2.4 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排尿困難、夜尿次數、尿流情況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目前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生活水平提高,前列腺炎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已經成為泌尿外科的常見疾病,隨著發病時間的延長,患者排尿困難癥狀逐漸加重,是老年男性最常見的尿路梗阻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有研究顯示,>50 歲的男性中有50%以上的罹患前列腺炎,>70 歲的成年男性發病率達到75%[4]。目前對前列腺炎的發病機制研究尚不明確,主要是與自身免疫、組織病理學的改變、尿液返流學說等有關,大部分人認為與細菌感染有關,但是并不確切,大量的抗生素治療效果并不顯著,臨床醫生迫切的研究治療方法[5]。有部分患者隨著病情的加重會發生排尿困難,漏尿等情況,嚴重者發生性功能障礙而發生抑郁。該情況誘發因素比較多,在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同時也給臨床康復帶來難度[6]。
盆底肌功能訓練從疾病的根本出發,鍛煉膀胱的順應性、定性及內、外側括約肌等組織功能,控制排尿[7]。盆底肌功能訓練還可以鍛煉膀胱逼尿肌,更好的鍛煉排尿功能。長期進行盆底肌功能訓練,可以刺激盆腔周圍的血管,讓周圍組織血管擴張,加快血液的運行速度,從而改善血液循環,增加肌肉張力,加強盆底肌功能,恢復膀胱和尿道的功能,降低漏尿以及尿失禁事件的發生,同時也可以改善患者的性功能,減少勃起功能障礙的發生率[8]。并且當今醫學模式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提倡人性化,盆底肌功能訓練在滿足老年人健康需求的同時還可以在訓練過程中對患者輸入正確的健康觀念,讓其理解盆底肌功能鍛煉的正確意義,盆底肌功能鍛煉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的同時,可以改善患者的前列腺功能,減少排尿困難癥狀,并且對勃起功能有益處[9]。從本試驗可以看出,試驗組患者的IPSS 評分、BS 評分低于對照組,IIEF-5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通過鍛煉可以減少尿失禁時間,減輕患者痛苦,讓患者重新獲得對排尿的控制能力和排尿能力。同時彩超檢查發現,試驗組患者的PV、RU 小于對照組,Qmax 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可見盆底肌功能訓練可以改善排尿功能。在臨床治療效果方面,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排尿困難、夜尿次數、尿流情況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可見養成盆底肌功能訓練的良好習慣,可以讓患者逐步克服生理缺陷,調動康復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臨床有效率。
綜上所述,對前列腺炎患者采取盆底肌功能訓練,可以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性功能及生活質量,并且在長期鍛煉過程中,讓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值得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