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華,申鐵軍
(1.山西路橋集團晉南項目管理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在普通瀝青瑪蹄脂SMA 瀝青混合料(摻普通木質纖維素)的基礎上,由于山西重載煤碳運輸的特殊性,山西蟒河至陽城高速公路路面設計右幅(山西至外省方向)為特重交通,具體為4 cmHFM-13超重載瀝青混合料上面層+6 cmAC-20 改性瀝青混凝土(摻抗車轍劑)中面層+10 cmATB-25 瀝青碎石下面層,各控制參數主要依據《山西蟒河至陽城高速公路瀝青路面施工圖設計》進行。
上面層HFM-13 瀝青混合料粗集料使用 5~10 mm 和10~15 mm 兩種規格的白云巖碎石和3~5 mm 自產碎石,細集料為0~3 mm 石灰巖機制砂,礦粉為自產石灰巖加工。生產配合比集料經瀝青拌和與按目標配合比上料、烘干和振動篩分后分成0~3 mm,3~6 mm,6~11 mm 和11~18 mm 四檔熱料。纖維穩定劑為新型木質素纖維,纖維用量按礦料總量的0.4%添加。瀝青采用SBS 改性瀝青,各類原材料試驗結果見表1~表5。

表1 改性瀝青技術性能檢測結果

表2 超重載交通瀝青面層用粗集料檢測結果(冷料)

表3 超重載交通瀝青面層用粗集料檢測結果(熱料)

表4 超重載交通瀝青面層用細集料檢測結果

表5 超重載交通瀝青面層礦粉檢測結果
HFM新型木質纖維素pH值為中性,比表面積大、比重小、不溶于水及弱酸、堿性液;具有良好的隔熱、保溫、絕緣、隔聲、透氣性能,熱膨脹均勻,不開裂不起殼;能提高抗腐蝕性;具有更好的覆蓋效果[1],見表6。

表6 纖維性能技術要求
HFM 新型木質纖維素具有優良的分散性和柔韌性,可增強系統的耐久力與支撐力,提高系統的密實度、強度、穩定性、均勻度[2]。
2.2.1 加筋作用
HFM 型木質素纖維在瀝青混合料中可形成三維網筋,在冬季低溫時,有抗開裂作用。
2.2.2 增稠作用
HFM 型木質素在混合料中通過纖維對瀝青的吸附作用,吸收了更多的瀝青,使集料表面形成更厚的瀝青結構膜,使得混合料的耐久性更好[3]。
2.2.3 分散作用
HFM 型木質素纖維有優良的分散性,可使礦粉與瀝青等組份在混合料中均勻分散,從而防止形成膠團狀物質的路面油斑。
2.2.4 穩定作用
HFM 型木質纖維素可穩定瀝青膜,高溫時,纖維內部空間吸收部分受熱膨脹的瀝青,不致其成為自由瀝青,從而防止泛油,形成更多結構瀝青提高其高溫穩定性。
2.2.5 吸附作用
混合后可形成網狀三維結構,纖維能提高瀝青與礦粉的黏附性,增加瀝青瑪蹄脂的黏度,一定程度上加強集料的黏結能力,起到增強瀝青混合料的作用。
生產配合設計以目標配合比合成級配作為參考,其中以4.75 mm 通過率控制在29%附近作為粗集料用量控制點,0.075 mm 通過率控制在10%作為填料用量控制點。熱料倉比例為4#倉∶3#倉∶2#倉∶1#倉:礦粉=40 ∶30 ∶7 ∶14 ∶9,合成級配見表7。

表7 超重載交通瀝青面層生產配合比合成級配
瀝青混合料在現場取樣,攤鋪后未碾壓前,在路寬1/2~1/3 位置處取樣進行瀝青混合料性能試驗檢測,試驗結果見表8。在油石比為6.0%情況下平行試驗兩次,各項性能符合規范和設計要求。

表8 HFM-13 瀝青混合料馬歇爾試驗結果
現場取樣的瀝青混合料制成車轍試件進行60 ℃車轍動穩定度試驗,以檢驗設計HFM-13 瀝青混合料的高溫穩定性能,見表9。

表9 HFM-13 瀝青混合料車轍動穩定度試驗結果
可以看出,HFM-13 瀝青混合料的60 ℃高溫車轍性能滿足動穩定度大于4 000 次/mm 的設計要求。
第二天對鋪筑的上面層進行壓實度、滲水、平整度檢測,檢測結果均滿足要求,見表10。

表10 超重載交通瀝青面層現場實測項目
碾壓時,雙鋼輪第一遍振動碾壓后緊跟膠輪碾壓,可以及時封閉混合料表面,壓路機灑水和自然風不易浸入,瀝青混合料在組合第二遍碾壓和第三遍碾壓過程中溫度損失較小,保證瀝青混合料在高溫下碾壓。雙鋼輪連續兩個斷面和第三個斷面碾壓,且斷面長度小于25 m,避免單斷面碾壓方式、碾壓時間較長,造成攤鋪好的斷面不能及時碾壓而溫度損失,出現兩個斷面間溫差而產生碾壓效果差異,進而出現平整度較差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