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永寧
(中國鐵建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855)
建筑垃圾是各類建筑物、構筑物等在建設施工、拆遷、修繕及居民裝飾房屋過程產生的渣土、廢砂漿、廢磚瓦、廢混凝土等固體廢棄物。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工程建設和拆遷改造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城市建筑垃圾。據統計,我國每年建筑垃圾的產生量已超過20 億噸,占城市垃圾總量的1/3 以上,并呈現逐年增長趨勢。未經處理的建筑垃圾占用大量土地,還會對周圍水體、土壤和大氣帶來環境污染,嚴重影響和制約城市的可持續性健康發展。
建筑垃圾中廢棄磚瓦、混凝土塊、渣土等占比很高,經過除雜、回收、分選等工藝后可以進行再次利用,具有可再生資源化屬性。目前,世界各國對建筑垃圾綜合處理與利用方面進行了廣泛研究,日本、德國、韓國、法國等國家已形成較為成熟的資源化利用體系,對建筑垃圾的綜合利用率可達到90%以上。同樣,我國對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也開展了大量的試驗研究和實踐工作,主要利用方向有生產民用建筑材料[1-2]、制備再生骨料[3-4]、道路路基路面工程材料等[5-7]。
建筑垃圾中的廢棄混凝土塊、磚塊等具有一定的強度和穩定性,可以作為道路工程資源化利用材料。
目前,世界上尚未對建筑垃圾的理解、定義和標準形成統一。我國于2005 年頒布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中,將建筑垃圾定義為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新建、改建、擴建和拆除各類建筑物、構筑物、管網等以及居民裝飾裝修房屋過程中所產生的棄土、棄料及其它廢棄物。建筑垃圾一般可按來源、組成成分、資源化屬性、性質等進行分類,但由于其組成成分較為復雜,具有較大的變異性,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分類方法。
城市建筑垃圾主要由拆除工程所產生的混凝土塊、磚瓦塊、砂漿、木材、鋼筋、玻璃等為主,這些廢棄材料雖然沒有活性,但是其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比較穩定;同時具有一定強度和水穩定性,具有資源化利用屬性。直接產生的城市建筑垃圾原材料通常具有較大的尺寸,無法直接進行再生利用。將城市建筑垃圾中的金屬、塑料、木頭、玻璃、布片、泡沫等雜物去除后,剩余的磚、石、砂漿和混凝土等物質再經過加工可以形成再生材料。建筑垃圾粒料的加工過程主要利用破碎、磁選、風選、篩分、分離、抑塵等不同功能設備,最終形成滿足要求的再生粒料。本試驗采用可移動式現場加工裝備,通過沖擊破碎將建筑垃圾加工成最大粒徑為50 mm 的粗粒式建筑垃圾粒料,供試驗使用。
選擇三個不同拆除工程的建筑垃圾進行加工,共制備三個粗粒式建筑垃圾粒料樣品,分別編號為sample1、sample2、sample3。按照《公路土工試驗規程》(JTG 3430—2020)的試驗方法,對粗粒式建筑垃圾粒料進行組成與顆粒分析、擊實試驗、加州承載比(CBR)等測試,對其基本物理、力學性質以及路用特性進行試驗研究。
對三個樣品進行分選,粒徑5 mm 以下顆粒的作為細粒組分。粒徑5 mm 以上顆粒主要為混凝土粒料或磚塊粒料,對其進行分離、歸類,可以得到三個樣品的不同成分的組成,見圖1。

圖1 建筑垃圾粒料組成分析
通過對樣品細粒、磚塊、混凝土組分的分選,三個樣品小于5 mm 以下的細粒組分為42%,37%,49%,大于5 mm 粗粒含量均占總質量的50%以上。
按照《公路土工試驗規程》(JTG 3430—2020)中顆粒分析試驗方法,采用篩分法對建筑垃圾粒料進行粒組含量和級配組成的試驗分析,分析篩最小孔徑為0.075 mm,最大孔徑為60 mm。三個樣品的篩分結果和顆粒分析曲線見圖2。

圖2 建筑垃圾粒料顆粒分析曲線
由圖2 可知,三個樣品的最大粒徑均小于 60 mm,按土的工程分類方法可以歸類為礫類土。三個樣品的不均勻系數Cu 分別為65.2,59.2,71.1,曲率系數Cc 分別為1.8,2.7,1.0,屬于級配良好的含細粒土礫。
建筑垃圾粒料的擊實試驗采用《公路土工試驗規程》(JTG 3430—2020)中的重型擊實方法,試筒內徑15.2 cm,高度17 cm,體積2 177 cm3,擊實錘質量4.5 kg,落距為45 cm。對三個粒料樣品進行五個不同含水率的擊實試驗,擊實曲線見圖3。

圖3 建筑垃圾粒料擊實試驗曲線
經過計算可知,三個粒料樣品的最大干密度結果分別為1.79 g/cm3,1.82 g/cm3,1.75 g/cm3,最佳含水率結果分別為9.3%,8.5%,11.4%。由此可見,粒料中細粒組分含量及破碎混凝土、磚塊的含量對擊實結果有明顯影響,細粒組合和破碎磚塊粒料含量越高,呈最大干密度減小、最佳含水率增高的趨勢。
室內CBR 主要通過浸水96 h 模擬路基填料在不利狀態下的強度性能。試驗按每層擊數30 次、50 次、98 次制件,然后浸水4 d 后進行貫入試驗,測定貫入桿壓入2.5 mm 時的力值,計算承載比見圖4。

圖4 建筑垃圾粒料CBR 試驗結果
在30 次、50 次、98 次擊數條件下,sample1 的CBR 值分別為55.6%、64.8%和82.4%;sample2 的CBR 值分別為74.3%、83.1%和107.6%;sample3 的CBR 值分別為44.6%、57.1%和76.5%。可以看出,隨粒料中細粒組分含量降低、混凝土粒料含量增高,其不同密度條件下的CBR 值均得到提高。sample3中破碎磚塊粒料的含量較高,混凝土粒料含量較低,但在30 次擊實條件下的CBR 值仍達到44.6%,能夠滿足現行路基設計、施工規范中路床填料CBR 值大于8%的技術要求,可以用于道路路床部位填筑。
建筑垃圾粒料作為填筑材料用于路床部位。建筑垃圾粒料填筑路床分四層壓實施工,每層厚度為20 cm,總厚度為80 cm。現場施工主要流程:施工準備→場地清理→布料→整平→碾壓→壓實檢測→下一層施工。現場施工采用粗粒式建筑垃圾粒料,顆粒級配與組成與室內試驗sample1 一致。
現場采用22 t 振動壓路機按靜壓1 遍、振壓3 遍、穩壓1 遍的工藝組合進行壓實,每層壓實后進行壓實度檢測。當80 cm 路床全部壓實完成后,分別在路床的左幅和右幅按20 m 間隔測點進行現場彎沉檢測,測試結果見圖5。

圖5 路基現場彎沉測試結果
從圖5 可以看出,路床頂面彎沉整體在100~130(0.01 mm)范圍內,其中路床左幅的彎沉最小值為93.2(0.01 mm)、最大值為130.8(0.01 mm),路床右幅的彎沉最小值為93.4(0.01 mm)、最大值為128.4(0.01 mm),彎沉代表值滿足設計規范要求,路床整體具有良好的承載能力。
(1)以廢棄混凝土塊、磚塊為主的建筑垃圾,經分選、破碎后可以制備粗粒式建筑垃圾粒料,其5 mm 以上粗粒含量可達到50%以上。(2)試驗表明,粗粒式建筑垃圾粒料的級配良好,破碎混凝土、磚塊粒料的組成比例對擊實試驗和CBR 試驗結果影響明顯,但總體水穩定性和力學性能較好,能夠滿足道路路床層位填筑材料的技術要求。(3)通過粗粒式建筑垃圾粒料填筑路床的現場彎沉測試,彎沉值在100~130(0.01 mm)之間,填筑路床具有較好的剛度和承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