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國興
(山西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32)
G341(膠南—海晏)是《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2030 年》規劃的60 條東西橫線中第39 橫線,平順縣境內王莊至晉豫省界段是G341 的重要組成部分,起點位于平順縣青羊鎮王莊村南側,與G341長治至平順段順接,經路家口、秦家崖、南賽、石匣、向陽圪道、佛堂嶺、蒲水、黃崖、牛石窯,跨越玉峽關溝后,以隧道群穿越山體后到達項目終點杏城鎮水泉凹北側晉豫省界處,與G341 河南段相接,路線全長36.627 km。該項目終點晉豫省界段為典型的太行山斷崖式地形,地形條件特殊,公路自然展線條件困難,且控制因素多。
對該段路線方案起決定性因素的兩個風景區,平順縣境內的神龍灣和河南省林州市境內的林慮山風景區。公路的建設一方面將為兩景區提供一條黃金通道,改善交通條件;另一方面則會對景區環境造成破壞。旅游業作為當時的支柱產業,當地政府非常重視,明確公路建設不能對景區造成破壞,尤其是國家主干道。因此,公路選線針對旅游景區,應遵循“近而不進”的原則。
本段路線地處晉東南太行山區,地形陡峭,懸崖垂直落差達二三百米,自然坡為90°或者倒懸,屬于斷崖式地形,這種地形使得常規的路線展線方式不能實現。目前該段唯一一條公路是掛壁公路,在峭壁上開鑿而出的公路,為了施工方便以及運營期的采光、通風需求,掛壁公路多貼壁而鑿,相隔十余米旁開一側窗體現了該區域地形條件的困難程度。
項目連接晉豫兩省,經兩省相關部門積極協調,山西省境內控制點設計高程為1 340 m,河南省境內控制點為桃園村,且省界處接線高程為1 150 m,因此項目終點晉豫省界段路線方案必需克服190 m 的接線高差。
由于地形受限,該段路線方案橋隧比例高,工程規模相當大,因此在保證技術方案可行性的基礎上,如何降低工程規模是路線方案選取重點考慮的因素。
在路線方案研究初期,主要對北線方案D、F 進行了研究,因為該區域整體山勢北低南高,越向北晉豫省界接線高程越低,工程規模也越小,但當地政府不同意路線通過林慮山風景區,而北線方案D、F 線均穿過了林慮山風景區,故方案不可行。
針對北線方案走不通的情況,對南線方案開展研究,提出了A、C、G、M 線四個方案,見圖1。

圖1 路線方案
A 線方案完全避開了景區,為了克服高差,該方案采用了螺旋隧道方案。C 方案利用原有路古石線,穿過了神龍灣風景區核心區,省界處與A 線匯合,C 線方案部分路段可利用地形自然展線,工程規模較小,但穿過了神龍灣風景區核心區,對景區造成影響。G 線方案在石窯灘南部與C 線分離,設長 1 840 m、高3 00 m 的特大橋跨溝,之后設省界隧道,河南境內接線方案通過林慮山風景區邊緣地帶,特大橋實施難度很大,且沒有完全避開林慮山風景區。M 線是針對A 線提出的以隧道群替代螺旋隧道的一個方案,以隧道群形式通過神龍灣風景區邊緣地帶,完全避開了林慮山景區。
從景區規劃與省界接線角度分析表1、表2 可以看出,A 線方案完全避開了兩省景區,M 線方案完全避開了河南境內林慮山風景區,從神龍灣風景區東側山體以隧道群形式通過,對景區影響很小,同時兩方案離景區較近,可設支線與景區道路相接,充分體現了服務于景區而不破壞景區的的選線原則。兩方案省界接線高程均在1 150 m 以內,A、M 線方案隧道均采用雙洞方案,見圖2。

表1 各方案與規劃的景區關系

表2 各方案省界接線高程/m

圖2 A、M 線方案
通過路線方案定性分析,將A、M 線方案定為該段路線的備選方案。由于受斷崖式地形限制,兩方案均沒有采用常規的路線選線方式,A 線方案完全避讓景區,為了克服190 m 的省界接線高差,通過螺旋隧道進行展線,螺旋隧道長7 760 m,后期運營費用較高,因此提出了M 線方案,采用隧道群替代螺旋隧道,降低隧道后期運營費用。見表3、表4。

表3 A 線與M 線主要技術指標對比

表4 A 線與M 線主要工程量對比
2.2.1 A 線方案
(1)優點。路線完全避開神龍灣風景區,且設置螺旋隧道,減小對太行山環境的破壞,更好地體現了綠色公路的理念。(2)缺點。由于采用了螺旋隧道,省界隧道長度達到7 660 m,工程規模大,施工難度大,后期養護費用高。
2.2.2 M 線方案
(1)優點。①M 線方案以隧道群替代螺旋隧道,工程規模小、施工難度小、后期養護管理費用低;②隧道不需要設置輔助坑道通風;③施工便道保留,可作為逃生、救援通道。(2)缺點:①從神龍灣風景區邊緣山體以隧道群形式通過,對環境存在一定的破壞;②連續隧道洞口存在眩光效應,不利于行車安全。
A 線方案終點段采用了螺旋隧道展線,主要是受晉豫省界接線高程的限制,若接線高程過高,就會造成河南林州境內的路線落空,沒有合適的地形展線,因此,A 線方案通過設置螺旋隧道,使路線增長約4.5 km,省界接線高程由1 253 m 降至1 143 m,從而使得河南林州境內的路線方案可行。
由于采用了螺旋隧道,省界隧道長度達到 7 660 m,工程規模大,施工難度大,后期養護費用高。為此提出了M 線方案,M 線方案以隧道群替代螺旋隧道,工程規模、施工難易程度、后期養護管理費用以及行車安全性都較A 線得到改善,并且M線方案避開了河南境內林慮山風景區,從神龍灣風景區山體以隧道群形式通過,對景區影響很小,因此,該段路線方案推薦M 線方案。
太行山斷崖式地形條件下的路線選線可能受多種控制因素影響[1],如環境敏感區、省界接線、工程規模、地形條件等,但最重要的是地形條件。斷崖式地形的特點決定了路線不能通過常規方式自然展線,借鑒掛壁公路的經驗,以螺旋隧道和隧道群方式選線,無疑是兩種最可行的方法。兩種選線方式進行比選分析,各有優缺點,就G341 晉豫省界段路線方案而言,采用隧道群方案更具優勢,但不同的工程特點不同,螺旋隧道方案可能在其他項目上更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