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亞萍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紫砂藝術的發展盡管只有短短幾百年的歷史,但是充滿了歷史感和傳奇性。從紫砂的泥料發源傳說之中,就有著“始陶異僧”的故事流傳下來,直到今天在黃龍山大水潭遺址,還有他的雕塑屹立,受到了來自全國各地游客的膜拜。而最具有傳奇性的紫砂制作,則是在明代,仕人吳頤山在還沒有做官時,力求一份寧靜,在宜興金沙寺讀書學習,他的小書童龔春閑來無事,于是就在寺廟里面僧人的指導之下,根據寺廟里面千年銀杏樹的樹癭形態捏塑而成一把紫砂壺,被后人記錄在書籍,成為了“紫砂鼻祖”。其實從其中我們可以看出,早在龔春之前,就有僧人制作紫砂壺,只是沒有記錄下來,也沒有找到更早的實物。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紫砂的發源應該要早于明代,或許從“徐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的宋代就開始了。在世世代代的傳承之中,宜興的紫砂藝人把紫砂演繹成為了今天最受歡迎的茶具,受到了人們的廣泛好評,成為茶座之上最為靚麗的一道風景。
圖1“致和壺”是一把富于創新的紫砂方器,在傳統經典器型的基礎之上,集合了幾種元素的優勢,呈現出一種大氣磅礴的莊嚴之美,同時又流露出濃濃的吉祥祝福。此壺壺身四方鑲接,轉接之處圓潤絲滑,彰顯出作者高超的技藝水準。壺底玉璧形態收攏,置足設計,細節滿滿,層次感十足。壺嘴和壺把的設計從紫砂大師顧景舟的漢云壺中汲取了大量的靈感,壺嘴如同一只飛鳥抽象而來,婉約向上,昂揚飽滿,出水非常的爽利。與之遙相呼應的壺把則是上部平直,收攏成為刀型,端握非常舒適。壺肩部的線條貫穿于流把,起承轉合之間,把顧老的氣韻很好的傳承下來。壺蓋壓合壺口,嚴絲合縫,氣密性良好,上面點綴的橋型壺鈕則是突顯出江南水鄉的靈動,同時也為橫平豎直的方器增加了些許的婉約和從容。作者在設計和制作此壺的時候,希望把中國傳統器型通過自己的傳承和創新,賦予新的藝術設計和情感審美,“致和壺”從壺身的方器造型結合其他形式的組合,呈現出紫砂藝術的變化無窮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人們在使用此壺的過程之中,可以感受到其中流露出來的濃濃祝福之情。
圖1 致和壺
唐代嚴維在《奉和皇甫大夫祈雨應時雨》中有“致和知必感,歲旱未書災”的記載,謂人事極其和順。和順致祥,是人們非常向往的一種生活和工作狀態。和,這一個看起來簡單的字眼,卻容納了中華幾千年的歷史,代表了國人的做事方式和思想內涵,是一個很重要的哲學思想,在經過許多文人雅士的闡釋和實踐之后,在今天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義。“和諧”在我們的生活中被廣泛提及,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之中,以和為貴、和氣生財、和而不同等詞匯屢見不鮮,也讓我們時刻感受到傳統文化對于人們方方面面的關照,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紫砂藝術之中,“和”也可以作為一個抽象的標準來要求。紫砂的器型各個元素搭配是否和諧,整體的氣韻是否和諧,沒有突兀之感等等,才能展示出一個紫砂藝人對于藝術審美和文化內涵的匠心獨運。“致和壺”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古老底蘊通過方圓融合的形式展示出來,力求傳遞出宜興紫砂匠人對于汲古創新、繼往開來的一些新的想法和理念,希望把這種致和的美好祝福傳遞給我們每一位壺友,一起欣賞紫砂藝術的迷人魅力。
綜上所述,在紫砂藝術的發展歷程之中,人們對于器型的欣賞從最開始的光素器到方器,再到花器的演繹,或者融合器,都呈現出紫砂良好的可塑性,滿足了廣大壺友對于沖泡茶葉的需求,同時還能夠引起內心深處的共鳴。茶座之上一把好的紫砂壺,經過長時間的把玩之后,可以成為陪伴一生的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