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嬌 岳文華 李 雪 楊 靜 王 凌
(1.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46;2.陜西省中醫醫院,陜西 西安 710000)
偏頭痛是以單側或雙側中、重度搏動性頭痛為特點的神經血管性疾病,伴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呼吸、心率增快,疲乏無力等癥狀,有一定的家族史,且極易反復[1]。根據2017年神經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人群中偏頭痛的總患病率為11.6%,其中亞洲的患病率為10.1%[2]。WHO也指出,偏頭痛是影響生活質量的四大慢性功能障礙性疾病之一[1]。偏頭痛作為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明顯增高出血性卒中的發病風險[3-4]。目前西醫治療偏頭痛主要通過口服藥物,其中最常見用藥包括非甾體抗炎藥、鈣離子通道阻滯劑、抗癲癇藥、受體抗結劑等[5]。大量臨床實踐表明上述藥物雖能暫時改善癥狀,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
偏頭痛屬于中醫學“頭風”病范疇,其與肝的關系最為密切。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肝陽偏亢,陰不制陽,肝陽生發太過,從而引起疼痛[6]。因此在臨床中,中醫常以平肝法治療偏頭痛,其臨床療效顯著,且不良反應相對較小。近年來,平肝法治療偏頭痛的臨床試驗不斷增加,但缺乏循證醫學評價。本研究旨在系統評價平肝法治療偏頭痛的有效性與安全性,以期為臨床用藥及開展更高級別的臨床研究提供循證醫學證據。
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CNKI)、維普網(VIP)、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CBM)、Cochrane圖書館、EMBASE、PUBMED等中英文數據庫,檢索時間為建庫至2020年10月,檢索詞包括“偏頭痛 ”“ 頭 風 ”“ 平 肝 ”“ 抑 肝 ”“ 中 醫 ”“ 中 醫 藥 ”“migraine”“migraine disorder”“Pingga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ese herbal”。檢索出相關文獻后進行篩選。
1.2.1 文獻納入標準 1)研究類型:隨機對照試驗(RCT)。2)研究對象:偏頭痛患者,其西醫診斷依據《國際頭痛疾患》[7-8](ICHD-Ⅰ/Ⅱ),中醫診斷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9]及《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0]。3)干預措施:試驗組患者采用平肝方或平肝方聯合西藥治療,其中試驗組患者所用平肝方治法中明確寫明有“平肝”,不限納入文獻所用的中醫方劑劑型;對照組采用西藥治療。4)結局指標:以臨床有效率作為主要結局指標,次要結局指標為頭痛強度、頭痛持續時間、頭痛次數、顱內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大腦中動脈、大腦前動脈、大腦后動脈、椎動脈、基底動脈)、血液流變學指標(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血細胞比容、纖維蛋白原)、中醫證候療效、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
1.2.2 文獻排除標準 1)重復發表的研究;2)經驗總結、動物實驗、個案報道、綜述等其他類型文獻;3)數據無法提取、不完整或有嚴重錯誤的研究。
由2位研究員獨立完成資料提取,并對納入結果交叉核對,如遇分歧,則通過協商或請課題專家組復核并協助裁定。文獻提取內容為第一作者、發表年份、療程、樣本量、治則、干預措施、方劑組成及結局指標等。
按照Cochrane手冊5.1.0中偏倚風險評估工具條目要求,完成納入研究的質量評價。具體包括:是否隨機分配、是否分配隱藏、是否對研究者和受試者實施盲法、是否對結局評估者實施盲法、是否有完整結果數據、是否選擇性報告、是否有其他偏倚。最終需要對文獻做出“high risk”“unclear risk”“low risk”的判斷,若有不確定信息則請課題專家組協助權衡。
根據提取的文獻資料,總結納入研究的特征,采用Cochrane協作網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4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可信區間采用95%CI,其中計數資料以RR表示,計量資料以MD表示。合并研究數據間無異質性(P>0.1,I2≤5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合并研究數據間有較高異質性(P<0.1,50%
根據制定的檢索策略,初步檢索出文獻516篇,經篩選后,最終納入22篇文獻,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圖1。

圖1 篩選流程圖
納入的22篇[11-32]文獻總共包括1 970例患者,其中試驗組患者共999例,對照組患者共971例,納入文獻總特征表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特征表
納入的22項[11-32]研究中,有6項[13,17,24-25,28-29]提及隨機數字表分組,1項[31]提及隨機計算機分組,1項[30]提及拋硬幣隨機分組,評價為“low risk”,余14項[11-12,14-16,18-23,26-27,32]僅提及隨機未明確具體方法,評價為“unclear risk”。22項[11-32]研究都未提及隨機分配方案隱藏、盲法、其他偏倚來源,均評價為“unclear risk”。22項[11-32]研究結果數據完整且未選擇性報告,均評價為“low risk”。偏倚風險圖見圖2。

圖2 偏倚風險圖
2.4.1 臨床有效率 納入的22篇[11-32]研究報道了臨床有效率,對相關數據合并統計無異質性(P=0.44,I2=1%),分析時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表明試驗組臨床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R=1.21,95%CI(1.16,1.25),P<0.00001]。結果見圖3。

圖3 有效率森林圖
2.4.2 頭痛程度 8 篇[14-15,17,19-20,24,29,31]文獻報道了頭痛程度,對相關數據合并統計有較高異質性(P=0.05,I2=51%),分析時采用隨機效應模型,結果表明試驗組頭痛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1.16,95%CI(-1.42,-0.90),P<0.00001]。結果見圖4。

圖4 頭痛程度森林圖
2.4.3 頭痛持續時間 3篇[13,19,22]文獻報道了頭痛持續時間,對相關數據合并統計無異質性(P=0.76,I2=0%),分析時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表明試驗組頭痛持續時間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1.30,95%CI(-2.13,-0.47),P<0.002]。結果見圖5。

圖5 頭痛持續時間森林圖
2.4.4 中醫證候療效 3篇[17,22-23]文獻報道了中醫證候療效,對相關數據合并統計無異質性(P=0.49,I2=0%),分析時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表明試驗組中醫證候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R=1.22,95%CI(1.09,1.35),P<0.0003]。結果見圖6。

圖6 中醫證候療效森林圖
2.4.5 血液流變學指標 3篇[11,15,26]文獻報道了全血低切黏度,對相關數據合并統計無異質性(P=0.53,I2=0%),分析時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表明試驗組全血低切黏度指標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2.47,95%CI(-2.83,-2.10),P<0.00001]。2篇[11,15]文獻報道了纖維蛋白原,對相關數據合并統計無異質性(P=0.63,I2=0%),分析時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表明試驗組纖維蛋白原指標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1.88,95%CI(-1.98,-1.78),P<0.00001]。2篇[11,15]文獻報道了血細胞比容,對相關數據合并統計無異質性(P=0.72,I2=0%),分析時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表明試驗組血細胞比容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8.37,95%CI(-9.15,-7.59),P<0.00001]。結果見圖7。

圖7 血液流變學指標森林圖
2.4.6 顱內動脈平均血流速度 3篇[11,15,17]文獻報道了大腦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對相關數據合并統計無異質性(P=0.19,I2=40%),分析時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表明試驗組大腦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14.6,95%CI(-16.48,-12.71),P<0.00001]。結果見圖 8。3 篇[11,15,17]文獻報道了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對相關數據合并統計有較高異質性(P=0.12,I2=53%),分析時采用隨機效應模型,結果表明試驗組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3.29,95%CI(-5.33,-1.25),P=0.002]。結果見圖9。

圖8 大腦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森林圖

圖9 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森林圖
報道頭痛次數、顱內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大腦中動脈、大腦前動脈、基底動脈)、血液流變學指標(全血高切黏度、血漿黏度)的文獻,對研究間進行合并統計,異質性過大(P<0.1,I2>75%),放棄Meta分析,僅描述性分析,結果表明試驗組治療后,以上各結局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
5 篇[12,14-15,21,23]文獻報道了不良反應 ,其中 2篇[12,21]未出現不良反應,2篇[14-15]報道了不良反應,治療組3例,對照組2例;1篇[23]文獻報道了治療組1例頭暈、1例嗜睡;均未影響臨床治療方案的實施。
本次納入研究的22項[11-32]文獻報道了臨床有效率,對臨床有效率是否有發表偏倚進行分析,結果見漏斗圖不完全對稱,各研究對應散點分布,表明其存在發表偏倚的可能。結果見圖10。

圖10 有效率漏斗圖
偏頭痛是神經血管性疾病,以單側或雙側搏動性頭痛為特點,極易反復[1]。偏頭痛作為遺傳和環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復雜的神經系統疾病,其發病機制復雜,目前CSD學說、三叉神經血管學說占主導地位[33-34]。中醫學對偏頭痛多從肝論治,《醫學心悟》曾曰“偏頭痛,其痛暴發,痛勢甚劇,多系肝經風火上擾所致”,認為偏頭痛與肝風密切相關,《臨證指南醫案》謂“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失滋榮。故肝陽偏亢,內風時起”。認識到肝為風木之臟,肝用失常,則內風易起,上犯清竅,發為偏頭痛;《類證治裁·頭痛》有“肝陽上冒,震動髓海”的說法,提示肝陽上亢可致偏頭痛[34]。風陽亢逆上擾,與肝木關系甚密,故盡管偏頭痛的病機還可涉及氣郁、痰濁、瘀血等,但肝風內動,風陽上擾為其核心病機[35]。因此,歷代醫家大都從肝辨析治療偏頭痛。相關研究也表明肝陽上亢、肝風挾瘀是偏頭痛最主要的證型[36]。故平肝法在臨床治療偏頭痛中尤為重要。
本次系統評價結果顯示試驗組在臨床有效率、頭痛強度、頭痛持續時間、頭痛次數、顱內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大腦中動脈、大腦前動脈、大腦后動脈、椎動脈、基底動脈)血液流變學指標(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血細胞比容、纖維蛋白原)、中醫證候療效均優于對照組,且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表明平肝法治療偏頭痛,其療效顯著,且不良反應相對較小。
現有文獻證據表明,平肝法治療偏頭痛療效顯著,且不良反應相對較小。但本次系統評價仍存在不足:本研究的盲法和分配隱藏情況大多不詳,方法學質量偏低;偏頭痛呈慢性化病程,本研究患者多缺乏長期隨訪,其長期療效及復發率未知;本研究部分指標異質性較大,異質性來源無法確定。因此,平肝法治療偏頭痛的有效性與安全性,需要更多高質量、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試驗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