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侯莉 張格
(湖北省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醫院,湖北 恩施 445000)
隨著人口老齡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冠心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已成為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2]。不穩定型心絞痛(UA)是冠心病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常表現為心前區疼痛、臨床癥狀進行性加重,具有病情進展快、不穩定的發病特點,若不及時診治,容易進展為急性心肌梗死,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現代醫學多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硝酸酯類、鈣拮抗劑等藥物進行治療,雖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長期使用西醫存在一定的副作用[4-5]。近年來有研究發現[6],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夠顯著提高UA療效,因此本研究主要觀察自擬活血通脈湯輔助治療對UA的療效及對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1)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符合2007年《不穩定型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診斷與試驗指南》相關診斷標準[7];心絞痛分級標準參照加拿大心血管學會(CSS)制定的分級標準[8];中醫辨證標準參照《中醫內科學》中心血瘀阻證的辨證標準[9]。2)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年齡35~80歲者;病情穩定,依從性良好;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3)排除標準:嚴重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臟瓣膜病、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者;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穩定型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者;嚴重感染者;合并免疫系統、血液系統嚴重疾病者;對所用中藥成分過敏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筆者所在醫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冠心病UA患者64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2例。觀察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齡41~79歲,平均(59.21±8.33)歲;心絞痛分級Ⅰ級4例,Ⅱ級11例,Ⅲ級17例。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齡38~75歲,平均(60.08±8.21)歲;心絞痛分級Ⅰ級6例,Ⅱ級15例,Ⅲ級11例。兩組性別、年齡、分級等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入院后參照《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指南》予以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調脂、擴冠等對癥治療,包括單硝酸異山梨酯20 mg/次口服,每日2次;阿司匹林0.1 g/次口服,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20 mg/次口服,每日2次。UA發作時予以硝酸甘油0.5 mg舌下含服,合并高血壓病、糖尿病者應予以降壓、降糖處理。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口服自擬活血通脈湯:黃芪、丹參各15 g,瓜蔞皮、瓜蔞仁各12 g,黨參、郁金、麥冬、當歸各10 g,炙甘草、陳皮、川芎、赤芍各9 g(由我院藥劑科提供免煎顆粒)。分早晚2次,飯后溫服,治療1個月。
1.4 觀察指標 1)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主要癥狀進行量化評分,包括胸悶、胸痛、心悸氣短、口干癥狀,評分越高提示癥狀越嚴重。2)血液流變學指標:采集兩組治療前后外周靜脈血樣本,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全血黏度、血漿黏度、血細胞比容、紅細胞沉降率、纖維蛋白原水平。3)比較兩組硝酸甘油停減率,用量減少率=(治療前口服片數-治療后口服片數)/治療前片數×100%。停藥:完全停用。減量:用量減少≥50%。不變:用量減少<50%。加量:用量增加。總停減率=停藥率+減量率。
1.5 心絞痛療效標準 從發作次數、持續時間、疼痛程度方面進行評價。顯效: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心絞痛明顯減輕,癥狀明顯緩解。無效:癥狀與治療前基本相同。加重:心絞痛較治療前加重。

2.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1。兩組治療后1周、2周、4周的胸悶、胸痛、心悸氣短、口干癥狀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均P<0.05),且觀察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期比較,△P<0.05。下同。
組別觀察組(n=32)對照組(n=32)時間治療前治療后1周治療后2周治療后4周治療前治療后1周治療后2周治療后4周胸悶3.92±0.84 2.74±0.72*△2.03±0.54*△1.69±0.43*△3.96±0.86 3.35±0.77*3.01±0.71*2.49±0.65*胸痛3.55±0.71 2.98±0.64*△2.54±0.47*△2.02±0.32*△3.64±0.76 3.10±0.64*2.89±0.52*2.64±0.47*心悸氣短2.52±0.41 2.03±0.36*△1.59±0.34*△0.88±0.31*△2.58±0.46 2.32±0.37*1.92±0.41*1.62±0.34*口干2.02±0.46 1.51±0.36*△1.13±0.25*△0.73±0.18*△1.98±0.51 1.80±0.48*1.61±0.36*1.21±0.25*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見表2。兩組治療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較治療前均下降(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血液流變學各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組別 時間觀察組(n=32)對照組(n=32)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全血黏度(mPa·s)5.52±1.31 3.19±0.52*△5.64±1.28 4.62±1.03*血漿黏度(mPa·s)1.89±0.46 1.15±0.22*△1.94±0.37 1.49±0.28*血細胞比容(%)0.51±0.06 0.30±0.02*△0.50±0.09 0.47±0.06*紅細胞沉降率(mm/h)13.66±4.62 9.54±3.62*△13.41±4.58 11.62±3.87*纖維蛋白原(g/L)4.82±1.41 2.64±0.52*△4.76±1.32 3.39±0.74*
2.3 兩組心絞痛療效比較 見表3。觀察組心絞痛改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心絞痛療效比較(n)
2.4 兩組硝酸甘油停減率比較 見表4。觀察組硝酸甘油總停減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硝酸甘油停減率比較(n)
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10],心血管疾病是導致人類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冠心病UA具有發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點,臨床常表現為陣發性心前區疼痛、胸悶等,若病情得不到及時控制,易進展為急性心肌梗死,威脅患者生命健康。現代醫學研究發現[11-12],UA的主要病理改變在于動脈粥樣硬化,病因與高血壓、糖尿病、吸煙、肥胖、炎癥反應等有關。近年來有研究發現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夠進一步改善UA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療效[13]。
中醫學認為,根據UA的發病特點和臨床癥狀可將其歸屬于“胸痹”“心痛”等范疇,《金匱要略》中關于胸痹的病機為陽微陰弦,認為該病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為氣虛、陰傷、陽虛;標實為寒凝、血瘀、痰濁、氣滯。其病機轉化可因實致虛,亦可因虛致實。《血證論》云“氣血相互依賴……氣虛則推動無力,血行不暢”,可見心氣不足,則血脈運行無力,血脈瘀阻,則心悸不寧,出現胸痹,不通則痛,因此治療宜標本兼顧、活血化瘀、通脈止痛。本研究所用活血通脈湯中黃芪補氣升陽、生津養血,丹參活血化瘀,瓜蔞皮寬胸理氣,郁金活血行氣止痛,麥冬養陰生津,當歸補血活血,川芎活血行血止痛,赤芍散瘀止痛,炙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共奏益氣活血、化瘀止痛、標本兼治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丹參多酚酸鹽可降低冠脈粥樣硬化大鼠血液流變學指標,而丹參酮ⅡA磺酸鈉具有緩解心肌血供、增加冠脈血流量、抗心肌缺血的作用[14]。黨參具有改善微循環、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15]。黃芪皂苷具有改善氧化應激、抗炎、抗心肌缺血的作用[16]。
本研究結果示觀察組心絞痛改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1周、2周、4周的胸悶、胸痛、心悸氣短、口干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對UA患者采用自擬活血通脈湯輔助治療能夠進一步提高心絞痛療效,緩解臨床癥狀。同時,觀察組治療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硝酸甘油總停減率高于對照組,提示對UA患者采用自擬活血通脈湯輔助治療能夠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提高硝酸甘油停減率。
綜上所述,自擬活血通脈湯輔助治療冠心病UA患者能夠進一步提高心絞痛療效,緩解臨床癥狀,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提高硝酸甘油停減率。但本研究未進行長期隨訪,樣本量較小,下一步將擴大樣本量,進行多中心的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