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林軍
摘要:要講好思政課,現實永遠是最好的題材。眼下,抗疫就是一堂生動的“大思政課”。抗疫期間的種種,為教育者提供了不少鮮活的資源,更帶來了教育教學上的思考。“大思政課”背景下的小學生公民意識培育,將道德與法治課堂進行延伸,通過對培養內容的挖掘,匹配疫情防控中涌現的資源進行教學;整合各項實踐活動,踐行公民意識;開發“小公民”校本課程,促進兒童公民意識培育階梯式螺旋上升。
關鍵詞:疫情資源;公民意識;培育行動
2021年兩會期間,在全國政協醫藥衛生界、教育界聯組會上,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提出:“要向廣大青年學子講好抗疫這堂生動、深刻的‘大思政課”。“你的建議很好,這個‘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習近平總書記連連點頭,并說:“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的確,新冠疫情是一本活教材,可以用它上好生動的“大思政課”。
一、審視疫情:反思兒童公民意識培養的問題
災難是雙面鏡,一面照見人的敬畏、奉獻、勇敢之心,另一面照見人的恐懼、膽怯、無知之行。我們應在災難中重新審視教育,思考如何真正立德樹人,提升學生公民意識,為未來培養合格的“小公民”。
(一)珍視生命的教育不容忽視
在這場“抗疫戰”中,我們再次感受到了人類生命的脆弱,小小的病毒竟然可以使人陷入生命危機,使上億民眾陷入焦慮與恐慌。這讓我們意識到,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是渺小的,要敬畏生命,尊重生命。而另一則消息也令我們憂心,“超長版寒假”期間,一些網絡游戲用戶創歷史新高,其中大多數是青少年學生。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生命真諦,樹立健康生活、熱愛生命的價值觀已迫在眉睫。
(二)誠信守法的觀念亟待加強
疫情中,不斷跳動的數字,不斷更新的疫情實況,都在考驗著人們的理性及法治意識。有的人無知無畏,心存僥幸;有的人不加防護,隨意外出;有的人無視規則,造謠傳謠;有的人刻意欺瞞行蹤,甚至躲避檢查;有的人明知染病了還到處閑逛。凡此種種,都告訴我們培養遵守規則、擔負責任、擁有誠信的公民至關重要。學法、守法、用法,筑牢法治信仰,勢在必行。
(三)愛國主義情懷仍需厚植
這場疫情防控中,無數一線醫務人員無私奉獻、英勇奮戰,廣大人民群眾眾志成城、團結奮戰。“國家有難,黨員先上”是有著多年護理經驗的黨員黃淑娥請戰前線的唯一理由;“國家有難,我們醫護人員必須上”是一位老母親王建秀鼓勵女兒奔赴一線的堅定囑托;“國家有難,我們有力出力”是一位大年三十自駕赴武漢支援雷神山醫院建設工友的樸實話語。在無數“逆行者”的背影中,有一群群挺身而出的90后甚至00后,他們奮勇向前、拼搏奉獻,讓我們看到了充滿希望的未來。基于此,教師更應該利用豐富的“抗疫”資源,為學生植入深刻的家國情懷,注入濃厚的愛國血液。
二、聚焦行動:探索兒童公民意識培養策略
公民意識包括公民個人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體現為視自己和他人擁有自由權利,是有尊嚴、有價值的人,并勇于維護。這種意識還包含公民對于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它是權利責任意識、法治意識、科學理性精神和道德意識等多個層面的統一。
抗疫期間的種種,為教育者提供了鮮活的資源,更帶來了不少教育教學上的思考。教師要立足于疫情常態化的公民意識培養,利用豐富的“抗疫”資源,借這本“活教材”,這堂“社會大課”,拓寬實踐路徑,豐富內涵,培養兒童的權利責任意識、法治意識、科學理性精神和道德意識。
(一)立足思政課堂,筑牢公民意識培育的主陣地
小學生的公民意識培育沒有專門的教材,但在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涉及相關內容,這是小學階段的思政課。我們以思政課堂為主陣地,通過對公民意識培養內容的挖掘,匹配本次新冠疫情中的教育資源進行教學。
1.梳理教材內容,厘清培育重點
教師梳理小學思政教材《道德與法治》的內容,分析教學目標,并分年級、分主題列出公民意識培育重點,形成列表。
2.擇取“抗疫”素材,匹配培育內容
疫情留給我們許多真實、生動的素材,其中涌現的人和事,是進行公民意識教育的優質資源。將教材內容、公民意識培育點與“抗疫”素材三者有機結合,相互匹配,有利于深入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
(1)取常識之材,涵養科學精神
教師可以利用新型冠狀病毒的相關常識,播放疾控中心制作的防控系列科普視頻,如“什么是新冠病毒”“洗手‘七步法”“病毒防范歌”等,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習慣。利用延期開學,教會學生居家的自我管理,對日常作息時間做規劃,合理分配看電視、玩游戲時間。
(2)取溫情之材,增強愛國情懷
84歲仍帶隊出征的鐘南山院士,每天睡3個小時與死神賽跑的李蘭娟;警務人員堅守崗位,社區工作人員登記排查,一天6000多名醫護人員抵達武漢;10天建成火神山醫院,12天建成雷神山醫院,武漢方艙醫院一夜投入使用……教師可以將這些溫暖的人物、事件、數字制成視頻短片和圖集,運用在教學中,讓學生可感可觸。
(3)取典型之材,形成法治觀念
疫情期間,教師聚焦抗疫話題,帶領學生探討“為什么政府倡導不外出、不聚集”,知曉規則的重要性。聚焦鮮活的案例,如瞞報行蹤、違規銷售口罩、哄抬物價、制造恐慌等,在辨析中明確公民需秉持的道德底線。聚焦網絡媒體的新聞,與學生交流如何不信謠、不傳謠,辨別謠言,保持理性,培養法治觀念。
3.豐富教學形式,提升培育效果
小學生年齡小,認知水平較低,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不強,對于公民意識的培養需要教師積極引導。教師應有效組織課堂教學,讓課堂靈動起來,才能使相關知識深入人心。
低年級可以采取寓教于樂的兒歌、游戲活動,巧妙滲透健康生活的科學常識;也可以采用情境模擬的方式,重現某個場景,引導學生從中感受班級主人翁意識,這是公民意識培養的啟蒙階段。高年段的教學則可以融合核心概念的學習,可以利用爭議性問題引導其學習。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現有認知水平,選擇疫情時發生的、學生感興趣的爭議性問題作為討論主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觀點。另外,辯論賽、案例剖析等方式,也都比較適合在高年段開展。
(二)融合實踐活動,凸顯公民意識培育的跨界性
兒童公民意識的增強和能力的提升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不是單純依靠課堂知識灌輸就能實現的,而應該更多地依賴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參與中不斷強化認知、提升能力。
1.角色體驗,跨課堂內外
體驗式學習是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都可以運用的方法。教師可以圍繞某項公民意識培養內容,通過設置情境,讓學生扮演特定角色身份,履行角色所規定的義務,在身臨其境中形成對角色的認知和情感,提升公民意識。
例如,設計“卡點志愿者”“我是一名醫護人員”等角色扮演活動,教師將相對抽象的知識和規范通過具體情境呈現,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知,培養其選擇、判斷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不斷體驗的過程中逐漸強化角色認同和責任意識。
2.項目設計,跨學科之間
不僅是道德與法治課程,語數英、音體美等學科也蘊含著豐富的公民意識培養內容,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年級,分層次、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公民意識教育。
教師設計活動時,盡量考慮多學科融合的“項目化”的主題活動設計,打破學科界限。
3.參與事務,跨校內校外
教師多鼓勵學生以公民身份參與校內外各種實踐活動,將公民意識教育延伸到學校集體生活和社會公共生活中,引導學生用已有知識發現和解決問題,在實踐中切實感知并體驗公民的權利義務,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提升公民素養。
參與學校社團活動、校園民主管理等也是學校公共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活動可以促進學生在協作中結為共同體,共同商討和進行決策,為參與社會公共生活和民主生活作準備。
同時,教師可以利用社區其場地、設備設施對學生的實踐活動與節假日進行合理安排。聯系小學生實際,設置多種活動項目,如紅領巾志愿崗、為小區獻一計、少兒環保宣傳、少年模擬法庭等,為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搭設舞臺。
(三)開發拓展課程,實現公民意識培育的校本化
1.思政云課堂,弘揚正能量
疫情期間,在湖州市教育局的牽頭下,我校借助云平臺,以“致敬最美逆行者”為主題,開設了“紅船旁的思政云課堂”。采用微課、對話訪談、圖文展示、微電影等形式,弘揚抗疫正能量。學生觀看后,教師組織了在線討論活動,引導學生交流感想,促進他們用實際行動向優秀榜樣學習。
2.“小公民”課程,育合格新人
疫情這堂人生大課,有更多的生命教育、國家與公民教育、責任與擔當的教育、謠言與真相的教育。我校以此為脈絡,分低、中、高三個年級段架構校本特色課程——“小公民”,對學生進行公民意識教育,培養,遇事有責任、有擔當、有家國情懷合格的未來公民。
3.線上云教研,培優秀師資
為更好地實施課程,需要有一批優秀的師資力量。兒童公民意識的培養不是幾個學科教師的事情,而是全體教師的責任。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延期開學,線上教學、空中課堂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的教研方式也有所改變,釘釘電話會議、直播,都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教研。在疫情常態化時期,利用云教研對教師進行通識培訓,并進行課例交流,是便捷有效的方式。
參考文獻:
[1]俞正霞.“三制鼎立”,培養小學生公民意識[J].江蘇教育,2016(9).
[2]郭雯霞.道德與法治:要培養什么的人——基于教材話題的探問[J].中小學德育,2018(2).
[3]辛治洋.探尋中小學公民意識教育的新思路與新路徑[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9(12).
[4]徐向英.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小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02).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