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
《〈論語〉選讀》是語文出版社“文化論著研讀”系列選修課之一。“文化論著研讀”的選修,依據《課程標準》的有關表述,旨在借助注釋、工具書、參考資料進行自主學習,正確理解和把握論著內容與觀點,探究論著中的疑點和難點,拓寬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提高文化修養。
一、《〈論語〉選讀》“學的活動”設計與實施的運行模式
1.分解任務,形成任務鏈條
在“目標—活動—評價”中,要將“目標”分解為“任務”,這是活動設計的關鍵。操作時要注意:根據“學生學的思路”確定目標達成的諸任務;任務的多寡,一般一節課以2~3個為宜;明確任務間的關系,以形成并列關系、遞進關系及其他關系,進而組成任務鏈條。
2.由任務驅動“學的活動”
完成一個任務的活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為一個教學環節。一課時完成2~3 個任務,就意味著2~3 個環節,外加導入、總結,一般不超過5個,否則會使學習活動零亂。“學的活動”的展開,就是任務1→任務2→任務3的階段性推進。
3.每個任務是一個自主的“學的活動”
“情境創設→任務明確→學生活動→活動展示→成果評價”,就是這樣一個自主的“學的活動”。“情境創設”是為了激發學生的需要、動機,或為了設置具有表現性的任務,或展示預期學習結果可能的形態,可在“任務1”前(相當于“導入”)使用,而任務之間可用其他方式過渡。
二、案例分析——《高山仰止》
【活動背景】
1.《論語》的讀法。朱熹《四書集注》中之《讀論語孟子法》引用了程顥、程頤之說:“凡看文字,須先曉其文義,然后可以求其意;凡看孔孟,且須熟讀玩味,須將圣人言語切己,不可只作一場話說;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此與“文化論著研讀”課程標準提法相近。由此,我們不妨歸納《論語》閱讀的三個層次:落實文字,讀懂章節;領悟思想,取其精髓;聯系自己,聯系生活。
2.《〈論語〉選讀》的注譯。編者有意淡化“釋義”的要求,選文所有的譯文及關鍵字的注釋都呈現在教材里。這樣的編排固然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引導我們從文言的字字落實中突圍出來,但也導致有的學生走向另一個極端,根本不把字詞放在眼里,在個別知識點可能還不夠理解的情況下囫圇吞棗式解讀內涵,從而產生膚淺的甚至是片面的解讀。
3.《高山仰止》的特點。《〈論語〉選讀》共15課,第12課是《高山仰止》,文本圍繞“感人的師生關系”展開,由13個章節組成。按其章節內容,可將《高山仰止》分為兩個層次去解讀,一是孔子對學生的教育體現出深沉的愛,一是學生對孔子的評價體現出由衷的敬意。
孔子,歷史上既有歷代尊孔者對其的神化、圣化,也有批孔者對其的異化和丑化。現實中每個人又都有自己眼中的“孔子”:梁漱溟眼中的孔子是一位“至好至美”的孔子;于丹眼中的孔子是一位“鏈接多彩世界的灰色”的孔子;李零眼中的孔子卻是一只“喪家狗”。通過《選讀》前11課的學習,學生漸漸有了自己心目中的“孔子”。基于此,可聚焦孔子進行評價思辨,呈現一個有血有肉完整真實的孔子,思索其跌宕人生。
4.學情特點。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但質疑能力比較差,這勢必會影響探究任務。因此設計“學的活動”時,要準備一定的問題情境、必要的背景知識等,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預估學生提出問題的質量,對學生探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出充分的預設并制定相應的預案。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討論得出結論,那必定會有效促成學生知、情、意、行的統一與發展。
【活動設計】
一、基于以上思考,本課的學習目標設計為:
1.理解并積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詞語及成語,或朗讀或表演,感受語言口語化特點及強烈的抒情效果。
2.通過文本研讀,構建“我眼中的孔子”,并通過“小型學術報告會”與他人討論分享。
3.結合孔子師生間感人的師生關系,就“我心目中理想的師生關系” 或“我心目中理想的老師”采用學生貼吧論壇的方式展開討論。
二、要達成三個目標,可安排不同的學習活動:
目標一,細讀原典,一字一句一章一節,踏踏實實地讀。標劃重要的注釋、譯文,標注尚存的字詞疑問,隨時記錄在閱讀過程中對作品的理解、感受。學生閱讀后,安排時間組織交流,教師可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進行誘導、點撥、歸納。
為防止學生閱讀的膚淺,對重點章節教師可組織誦讀或表演,讀出字里行間的深層含義和韻味,揣摩人物的情感態度,讀出句里句外的真切敏銳的體驗和感受。如面對弟子顏淵的死,“噫”字,聲音似乎從牙縫中擠壓而出,悲慟之極,反復說“天喪予”,突出其指斥天道不公、惋惜痛悼愛徒的神情。透過只言片語,我們似乎看到了一位歷經磨難的老人發自肺腑的慟哭與哀傷,源于骨髓的愛惜與賞識。
后三章,閱讀難度稍大,可引入評點批注。如對19章23章,學生曾做如下評點批注:
室家、宗廟(百官)都喻指學問修養。“室家之好”,在墻外能見,說明學問修養尚淺;“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墻高而不得見,說明學問修養的精深。“不亦宜乎?”看起來是肯定,實則否定,巧妙批評叔孫武孫的淺薄和妄言。
好佩服子貢,這個比方打得恰到好處。叔孫武孫能夠了解子貢,而不能看透孔子,是因為他還在孔子學問的“門外”。子貢通過一種極妙的方式維護了孔子的尊嚴。
目標二,完成下面的表現性任務:將13個章節做整體閱讀,用一句話語錄的方式概括“我眼中的孔子”;至少引用3~5則內容進行入情入理分析(可結合前面所學章節);舉辦“小型學術報告會”分享。
參考樣例如下:
林語堂曰:“夫孔子一多情人也。有笑,有怒,有喜,有憎,好樂,好歌,甚至好哭,皆是一位活靈活現之人的表記。”
其好樂至三月不知肉味且不說,聽人家唱得好,必要“再來一次”Once more,然后同他一齊唱(“使人歌,善則使復之,然后和之”),此非一活靈活現近情之人而何?且吾嘗謂孔子好哭頗似盧梭,慟哭顏回且不說,《檀弓》曰:“孔子之衛,過舊館人之喪,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貢脫驂而賻之曰:‘予鄉者入而哭之,遇于一哀而出涕,予惡夫涕之無從也。”孔子入吊,本不想哭,及遇一哀,竟爾出涕,至自愧出涕之無端,嗚呼!非至情者能如此乎?及其憎也,亦不客氣。孺悲欲見孔子,既托病不見,復不待人走遠,稍留情面,竟爾取瑟而歌,使之聞之,令人難堪,其意若曰:“我非真病,我不高興見你罷了。”故孔子者,能喜能怒能哀能樂之大丈夫。
目標三,組織課內或課外“貼吧論壇”討論活動,話題或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師生關系”,或是“我心目中理想的老師”。
【活動實施】
針對目標一的活動,教師根據學情引導處理,此不多述。針對目標二的活動,重在情境的創設和基于教材的“孔子”形象的建構。目標三的達成相對比較開放,學生在貼吧上圍繞主題聯系現實暢所欲言展開探討。
一、創設情境,聚焦孔子
孔子,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滄桑,依然矗立在我們面前。現實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眼中的“孔子”,歷史上也對其評價不一。
1.《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昔仲尼大圣之才,懷帝王之器,……可謂命世之大圣,億載之師表者也。”清康熙皇帝親自寫了匾額“萬世師表”下詔掛在孔廟大成殿梁上,從此,人們便稱頌孔子是“萬世師表”。
2.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3.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這說明適周問禮的孔子(約34歲)身上有兩大不足:趾高氣揚的神態,過多的欲望與理想。
4.《莊子·德充符》有一個名叫“叔山無趾”的人,向孔子求教并進而論道。仲尼曰:“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矣,雖今來,何及矣?”無趾曰:“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務全之也。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孔子甘拜下風,自慚形穢。
孔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讓我們走進文本,感悟《高山仰止》,從孔子與學生的朝夕相處中感受孔子的真性情。
二、“我眼中的孔子”“小型學術報告會”成果摘引
1.吾曰:“夫孔子至賢至圣,如高不可攀的日月,是完美無缺的偶像。”
顏淵異常尊重老師,“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老師之學高深;“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老師之教高明;“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老師之道高深莫測,難以追隨。孔子就像那本“沙之書”,讓人有無限探求的欲望,但又懼怕,自己領略的僅僅是九牛一毛。子貢對老師也相當尊敬,不能容忍別人對老師的詆毀,他把老師的學問比作“數仞之墻”,若不得其門而入,就見不了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同時又把孔子比作“日月”,“無得而逾”。能得學生如此熱愛崇拜,可見孔子由內而外散發的人格魅力。
2.吾曰:“夫孔子自然親切,嬉笑怒罵,悉形于色,可謂至情至性。唯其至情至性,才讓弟子覺得可親可近可敬可愛,尊其師而信其道。”
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一位真性情的普通人,他碰上悲傷的事會痛哭流涕,碰上開心的事會得意洋洋地講起俏皮話,得意時會忘形犯點小錯誤,被弟子捉住蹩腳會心存畏懼賭咒發誓以示自己的清白。孔子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真實的人,絲毫不掩飾內心的情感。
3.吾曰:“夫孔子關愛學生,滿懷溫度。樂是愛,憂亦是愛;器重是愛,批評亦是愛。”
子路是個直率魯莽的弟子,在子路爭強好勝、洋洋得意時,孔子及時潑冷水讓其清醒:“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粗一看孔子似乎并不喜歡子路,不喜歡的原因其實是孔子對子路“勇武”的否定。在一個秩序解體的時代,孔子更多的是對“勇而無禮”造成的社會混亂的擔憂。孔子對子路尚勇有擔憂,他說的“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便是明證,他擔心子路不能盡享天年而死。果不出孔子所料,性格決定命運,子路正死于他的好勇。《論語》中孔子對子路的批評和警告恰恰是孔子對大弟子的滿腔愛意。
三、學生“貼吧論壇”成果摘引
論壇(1):我心目中理想的師生關系
亦師亦友。老師能在學生成績不如意時進行鼓勵,并及時點撥。而學生在聽老師話的同時應該勇于提出看法和建議,能主動和老師分享快樂與憂愁。課堂上老師是老師,私底下師生是伙伴關系。——沈佳斌
課下,老師能真正和學生打成一片,學生可以毫無顧忌地跟老師開玩笑;課上,能秩序井然,相互尊重,并保持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徐凌燕
論壇
(2):我心目中理想的老師
我理想中的老師是溫和中不乏一絲嚴厲的。如果這一個老師過于溫柔,她將難以鎮住學生,這無法維持一個班級的良好氛圍。我理想中的老師是嚴肅中不乏一絲幽默的,這樣上起課來才能津津有味。——裘凱麗
上課時像個老師,有豐富的閱歷、廣博的學識,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博我以文。課后像個朋友,不論是在探討抑或平時的言談中,學生能像仲由一樣無所顧忌地將想法表達出來,而老師或贊同或否定或表揚或批評。——魯穎超
【經驗與反思】
《〈論語〉選讀》的教學,浙江省《語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提出六種教學課型:教師串講型、主題講座型、讀書報告型、評點交流型、課題報告型、作業練習型。
就一篇課文來說,最傳統的莫過于教師串講型、評點交流型和作業練習型,但其“學的活動”設計將陷于瑣碎,或拘泥于詞句探討,未能形成較為完整的內容和思想認知。而用其他三種課型,則又耗時耗力,非學生所常為,極少用于一篇課文的學習。偶有教師,將后三種課型,用于設計學生整體閱讀全書的設計。因此,目前的《論語》教學,就活動形式來說是比較單一的,而其課程目標的達成,也是要打折扣的。
為此,本案例力求實踐程頤之《論語》讀法,從閱讀的三個層次設計“學的活動”:“落實文字,讀懂章節;領悟思想,取其精髓;聯系自己,聯系生活”開始實施。三個目標和相應的活動,就是據此設計和實施的。其中第一個目標的設計,教師多有體會,而第三個目標的設計,教科書“課文解讀”即有。
關鍵是第二個目標的設計,要切中文本特點,基于學情,確立適當的話題,或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或激起學生思考、探究、質疑的活力,以幫助學生運用對話建構意義。好的話題能帶動全文的學習,如“我眼中的孔子”,實現“讀者—作品—作品中人物(孔子)”的勾連,且貫通了《高山仰止》“孔子對學生”“學生對孔子”兩部分內容。此外,如《沂水春風》可以設置這樣的話題:“在這樣的年代,在這樣的年齡,孔子為什么還依舊執著于這樣的理想,如果是你,你會如此執著于自己的人生理想嗎?”《周而不比》可以設置這樣的話題:“你可以成為孔子的朋友嗎?孔老師的交友方法,你最認可哪一句?”課堂是學生言語交際活動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開展“學的活動”應具有相當水平的言語實踐性。如何設計和實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活動,這需要研究教材、文本和學情,本案例就是一種探索。
努力引導學生解讀《〈論語〉選讀》,真正做到讓學生讀后掩卷深思,并有所得,汲取圣哲的智慧,我想關鍵在于建立以“學的活動”為基點的教學。明確了學習目標(學什么)后,就當思考學習任務(怎么學),將目標分解、轉換,具體化為學習任務。活動圍繞學習任務逐一進行,所有學習任務的完成最終達成學習目標。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第五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