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艷
寫作是體現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學生普遍反映最難掌握的學習內容。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筆者以單元寫作訓練為突破口,對讀寫結合教學進行了深入研究。下文以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寫作為例,就如何勾連閱讀與寫作,如何引領學生把握寫作要旨展開闡述。
“學習描寫景物”是該單元寫作主題,該單元選文多以借景抒情古文、詩歌為主。景物描寫是烘托文本情感氛圍、為文章增色的重要手法。描寫景物應該抓住哪些關鍵點,簡而言之,就是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別。
一、梳理單元寫作目標,提煉景物描寫要點
對本單元寫作主題“學習描寫景物”的關注,要聯系具體目標。第一,觀察景物,抓住主要特征;第二,運用多種手法,引入多種感官,多角度刻畫景物特征;第三,賞析寫景文本,培養觀察力。從教材編寫特點來看,針對寫作主題與寫作教學,新教材更加強調教法的指導。教師要善于圍繞本單元文本,提煉寫作要點,讓學生從讀到寫,激活寫作興趣。寫作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習作訓練,以單元為目標,力求讀寫結合,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寫作要旨。該單元所涉及的文本及詩文,其寫作要旨有哪些。簡述如下:《三峽》一文以記敘的手法,對三峽奇險雄偉、壯麗的景色進行了生動描寫,善用修辭,句式整齊,音韻優美。在《答謝中書書》中,陶弘景在景物描寫上更加強調意境美,特別是對秀美山川的描繪,筆調清新、雋永?!队洺刑焖乱褂巍芬晃闹?,蘇軾善用比喻,特別是圍繞承天寺的月下風光,用筆傳神,描繪綺麗。在《與朱元思書》中,吳均對溪流的描寫,從不同視角,運用多種手法,將富陽至桐廬一帶的景色進行生動描繪。結合單元唐詩的學習,《野望》在景物描寫上體現動靜結合,抒發詩人內心的惆悵與避世情懷。在《黃鶴樓》中,崔顥多用修辭來刻畫黃鶴樓的美,抒發其對家鄉的思念。在《使至塞上》中,王維即景設喻,表達孤寂、悲壯的情感。在《渡荊門送別》中,詩句構思精巧,抒寫對家鄉的深切思念之情。在《錢塘湖春行》中,白居易精準用詞,對西湖美景的刻畫形象而生動,抒發詩人的游春之樂。
二、把握景物描寫“四要”,指導學生習得方法
1.要言之有物
描寫景物,描寫的是什么。通常,景物描寫,多對景物的特征進行描寫。如有什么形狀,有什么色彩,有哪些聲音,在景物描寫時,反映出觀察者的態度,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就要細致去觀察,確保“言之有物”。吳均在《與朱元思書》中,將“異”與“奇”作為關鍵點,用心去觀察,寫出“異水”的特征是“縹碧”,江水的顏色之所以“縹碧”,可見其清澈見底,然后用“千丈見底”,來描寫江水之清。對于江水之凈,用“游魚細石”來描繪。接著,“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用比喻、夸張的手法來刻畫江水之急。如此精妙的描寫,使水色之“靜”與猛浪之“動”形成對照,更加彰顯江水之秀美、“異趣”。隨后是對“奇山”的描寫,以“負勢競上”來刻畫山勢之陡,以“爭高直指”來凸顯山勢之奇。然后,從“泉水激石”中,讓山間的“萬籟之寂”更加空靈引人。鳥鳴之聲、猿叫之聲,“橫柯上蔽”描寫山林之密,山之形、聲、色的銜接更緊扣一個“奇”字展開,表現作者之匠心,妙筆之生花。再來看《三峽》一文,全篇百字,卻將三峽的瑰麗景象描寫得一覽無余?!白苑峭の缫狗?,不見曦月”,該句將三峽之陡刻畫得無比靈動;“夏水襄陵,沿溯阻絕”,重在寫三峽之水勢浩大;“朝發白帝,暮到江陵”,一日之間,從白帝到江陵,形容水流之快,言簡而意賅;“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側重于對三峽之清澈的江水進行描寫,“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描寫出三峽秋日凄冷的景致??梢姡瑢拔锏拿鑼?,不多字,不少字,有聲有色,形神兼備。
2.要言之有序
怎樣讓景物描寫更加生動、更加豐滿,描寫景物時,不同方位所看到的景致也不相同?!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在觀察景物時,近看、遠觀、仰視、俯瞰,所選視角不同,所呈現的景物神態也各有千秋。在《答謝中書書》中,“高峰入云”,顯然,所站立之地為下,采用的是仰視寫法。“清流見底”,顯然,所站立之地居上,采用俯瞰寫法?!皟砂妒凇薄扒嗔执渲瘛?,顯然,所站之地為平視寫法。最后一“曉”一“夕”,一句一景,讓整篇文本一氣呵成,井然有序。同樣,我們在讀《三峽》時,也發現作者描寫三峽的壯麗風光手法上也是構思縝密。開篇從山勢寫起,寫出山很高,嶺很長;再寫水勢,由高山轉承到江水;再從水勢漲落,延伸至三峽四季變換;夏天的江水暴漲;春天的江水綠碧,秋天的江水枯落,冬天的江水素湍。從《三峽》全篇短短百余字為我們呈現了秀麗的壯美景象。正是對描寫對象結構的有序化組織,讓景物描寫更奇絕。
3.要言之有情
對景物的描寫,不是寬泛地刻畫,而是要寓情于景,在描寫景物中展現作者真摯的情感。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教師在指導學生描寫景物時,要讓學生思考如何把握微妙的情感變化,讓景物描寫更有情意。在《記承天寺夜游》中,對于“月色入戶”,作者寫道“欣然起行”。同樣,在文中,“念無與為樂者”“遂”“尋”的運用,更是表達出作者的情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作者的反問更是讓整篇文本集聚情感,展露作者的灑脫心境。在讀《使至塞上》時,“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蓬草、孤雁,詩人比作自己,借景抒發自我的孤寂之情?!按竽聼熤保L河落日圓”,從漫漫大漠看直直孤煙,落日下的長河邊,孤寂惆悵的情緒伴著剛強堅毅的內心,由景來烘托情境。整個畫面雄奇瑰麗,氣勢宏闊。同時,詩文對仗工整,畫面感、意境感強烈,成為詩文情感的升騰之筆。
4.要言之有別
茅盾認為:“作品中的景物描寫,不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品,而是與人物的思想活動密切相關的。” 在“學習描寫景物”這一單元中,教師指導學生把握描寫的要點,突出景物的特征,選擇不同的視角,融入情感,可以讓景物描寫更生動。開展仿寫訓練,讓學生自己選擇描寫對象,寫出鮮明的特色。如春天的花、夏天的雨、秋天的楓葉、冬日的雪景。唯有抓住獨特的景致,才能讓描寫“入木三分”。舉例來講,對“露珠在葉片上”,進行描寫,如何使之更為生動?有學生寫道:晶瑩的露珠,掛在綠得發亮的葉子上,閃耀著璀璨的光芒。顯然,從露珠的觀察入手,通過修飾露珠,再對葉子進行描寫,最后寫出生動的句子。在作文中,景物可以分為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兩種。無論是何種景物,在描寫時都要抓住其特點,將景物描寫與人的思想、活動結合起來。
總之,描寫景物,不單單是寫景,更在于即景抒情,寓情于景。在“學習描寫景物”單元寫作訓練中,教師要把握“四要”,啟發學生認真、仔細觀察景物,在刻畫景物時,打開想象的翅膀,融入深度思考,運用寫景手法,拓展景物描寫的視野。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能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