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元昕

2021年5月19日,巴西阿納芒,洪災導致道路被淹沒,民眾劃船出行
用“屋漏偏逢連夜雨”這句話,來描述近期被洪災和疫情雙面夾擊的亞馬孫河流域多國的現狀,應該是再合適不過了。
受到連續數月暴雨的影響,亞馬孫河的主干道及眾多分支,水位超過警戒線,越過堤壩向周圍的城鎮鄉村涌來。這場洪水的突然造訪,讓巴西成為受災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亞馬孫河是世界第二長河流,雖然長度(6437公里)遜于尼羅河(6650公里),但卻是真正的“流量擔當”。它的河口流量可以達到每秒21.9萬立方米,比尼羅河、長江的流量加起來還多得多。
貫穿了巴西、玻利維亞、秘魯、厄瓜多爾、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蘇里南和圭亞那這南美八國的亞馬孫河及其支流,為這些國家貫通航運提供了便利。亞馬孫河沿岸景色宜人、物種豐富,但與此同時,這條來勢兇猛的河流也為人類帶來了諸多隱患,比如由極度干旱和季節性降雨引發的洪災。
雖然洪澇災害不是什么新鮮事,但根據對亞馬孫河100多年來河水漲勢的紀錄,近幾年極端旱澇爆發的頻率和嚴重程度,都有明顯的上升趨勢。

2021年5月16日,巴西馬瑙斯,住宅區被洪水侵襲
亞馬孫河沿線的小城居民已將出行用的摩托車,改成了獨木舟。
自20世紀初開始,亞馬孫河的河水水位每天都會被巴西的瑪瑙斯港記錄在冊。20世紀初期,水位超過29米的情況大概每20年出現一次。而今的情況是,平均每4年就會發生一次嚴重的洪澇災害,頻率是上世紀的5倍。
根據智利南方大學教授JonathanBarichivich的研究,2009—2015年亞馬孫平原區幾乎每年都有洪澇災害發生,這在以往是難以想象的。而且,連續數周的強降雨所帶來的不僅是洪水,還會帶來對飲用水的污染以及疾病的傳播,對農業和畜牧業有著致命的破壞。很多地方在救出災民時,也順道拯救流落的野生動物和家禽家畜。
由于連日不停的降水,亞馬孫河沿線的小城居民已將出行用的摩托車,改成了獨木舟。
巴西北部的小城阿納芒,擁有“亞馬孫威尼斯”的美譽,但此次洪災波及該地近35萬人的生活,是該地在本世紀遭受的最沉重打擊。同樣,地處西北部的阿克雷州,有至少13萬人的生活受到影響,受災居民被轉移到教堂、體育館、學校這樣的臨時避難所。同樣位于西北部的塔勞阿卡小村莊,那里90%的土地都被洪水吞沒,不少災民還沒轉移出來。
圣保羅這樣的國際大都市,也變成了一個“大水坑”。因城市主干道和通往其他地區的道路中斷,這座城市至少“癱瘓”了兩天,成了與世隔絕的“孤島”。很多貨車因大雨被困,成噸的貨物在雨水中丟失,損失慘重。
圣保羅的洪澇危機并非全然“天災”,而含有一定的人為因素。曾經的圣保羅市,約有300條河流和小溪,但如今它們卻被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掩蓋,消失在這個擁有1233萬人口的城市之中。過度鋪路掩蓋了穿城而過的水渠,密不透水的石板阻礙了地面吸收水分,再加上巴西部分亞馬孫原始森林遭猖獗砍伐,減弱了調節氣候的能力,而大都市產生的熱島效應又會吸引更多雨水……這樣過度建設形成的惡性循環,導致了雨水加劇,以至路面積水,引發澇災。
巴西的建筑師和城市規劃專家,早就提出了很多解決方案。比如,重新規劃城市中的某些區域,增加土壤的滲透性;或者在斜坡上修建蓄水池,這樣在雨水匯集到城市低處的洪泛區之前,就能有效將其阻擋;或者效仿美國紐約的做法,在道路兩旁建造“雨水花園”,讓水流入花園的斜坡或沿著路的邊緣流入下水道的入口,減少路面積水,甚至能在天氣炎熱時降低街道溫度,一舉多得。不過,根據圣保羅的實際狀況,這樣的“雨水花園”可能要修建10萬個,才能保證整個城市的正常運行。

2021年6月27日,巴西圣保羅,受干旱影響,巴西咖啡豆產量下降。圖為咖啡廠工人在晾曬咖啡豆
都說大災之后必有大疫,水災帶來的影響尚未結束,巴西人民還要面臨登革熱以及仍在肆虐的新冠疫情的雙重夾擊。在一些地區,醫生們坐著獨木舟和皮劃艇,挨家挨戶為受災居民打登革熱和新冠疫苗。
巴西在北部經歷暴雨的同時,東南部和中西部卻面臨著極度的干旱,其中5個州面臨著91年來雨水最稀少的處境。該國農業部甚至發布了“干旱緊急警報”,說這種極度缺水的情況可能會持續到9月……
南美洲除了巴西,受災嚴重的還有鄰國秘魯以及哥倫比亞。
2017年受到厄爾尼諾現象影響,秘魯被損毀的30多萬座房屋、400多所學校、4400公里的公路和500多架橋梁還沒能完全修復,今年的洪水又讓這個國家陷入了困境。
尤其是地處秘魯東南部的馬德雷德蒂奧斯大區,超過1.5萬名受災群眾被迫離開昔日的家園,近4萬所住房被毀,另外還有1500多個家庭,處在無水無電的環境中等待救援。除此之外,還有4000多公頃的農作物受損,其中包括香蕉、玉米、可可等作物。
亞馬孫流域的降雨異常,正是大西洋變暖和太平洋變冷所導致的。
在洪水肆虐的同時,新冠病毒也并沒有放慢腳步。秘魯人民一方面奮力抗洪,另一方面也在與新冠做頑強斗爭。該國新冠死亡人數逼近20萬,高居南美第二;一些地區氧氣罐供應不足,新冠病人的處境十分堪憂。
累計確診感染人數兩倍于秘魯的哥倫比亞,被持續三個半月的暴雨橫掃了大半個疆域。在降水初期,有專家預測這次暴雨會持續到6月中旬,不過照此情景,恐怕這樣的暴雨直到8月才會結束。其中,瓜希拉、塞薩爾、馬格達雷那等省份,損失較為嚴重。

亞馬孫河流域
根據哥倫比亞當地海洋研究所的信息,4.9%的加勒比沿海地區的農田和牧場面臨洪水威脅,44.8%的沿海道路網遭到破壞。該國度假勝地圣安德烈斯島上17%的土地被洪水淹沒,主要道路、機場和酒店等基礎設施也受到威脅。
研究顯示,亞馬孫流域頻發洪水的原因之一,是沃克環流(Walker circulation)的加強。
這種洋流是“由熱帶海洋上的溫度和壓力差異引起”的,可以影響熱帶及其他地區的天氣模式和降雨量。而亞馬孫流域的降雨異常,正是大西洋變暖和太平洋變冷所導致的。這種環流所帶來的影響,與厄爾尼諾現象是相反的。前者更多是在亞馬孫平原的北部和中部帶來降水及洪澇,后者則會造成干旱。
說到海洋溫度的變化,尤其是大西洋的變暖,就不得不提到一個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詞,那就是“全球變暖”。從冰川消融、物種滅絕、海平面上升淹沒城鎮,到如今的亞馬孫河汛期頻繁,干旱和洪水交替發生……這一系列的改變,在催著人類做點什么。
那么,我們到底能做些什么呢?
據統計,溫室氣體中有23%的氣體是由與畜牧業、林業、農業等與土地使用相關的活動產生的,這些農業活動大多是為了給我們提供充足的食物。但有時候能夠吃到嘴邊的食物并不被我們珍惜,有25% ~30%的食物會被我們浪費掉,每年食物浪費的碳足跡相當于向大氣排放33億噸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如此看來,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并且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保護環境的最小一步,就是不浪費糧食。亞馬孫流域的暴雨和洪災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低碳”和“環?!睉摬恢皇钦f說而已。
希望下個雨季能夠不再如此漫長,希望亞馬孫平原和亞馬孫河能早日回歸往日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