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任遠

2021年5月16日,以色列“鐵穹”防御系統攔截來自加沙地帶的火箭彈
以色列國防軍使用“鐵穹”導彈,攔截哈馬斯從加沙地帶發射的火箭彈,那些在空中炸開花的新聞畫面,已為世人熟悉。其實,除了“鐵穹”和“箭”之外,以色列國防軍的防空系統還包括一款名為“大衛彈弓”的戰略反導武器,其攔截彈射程在40~300公里范圍,具備攔截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能力。
“箭”“大衛彈弓”“鐵穹”一起,構成以色列遠中近三層防御攔截網。為何具有戰略性的防御武器要以大衛來命名?大衛又是誰?
以色列國防系統的概念,不乏希伯來歷史特色。在建國者們的歷史視野中,不少國防概念可以取材自兩千年前的希伯來故事。而了解這些希伯來概念,有助于理解以色列國防決策者們的心態。
“大衛彈弓”這名字,取自猶太民族歷史上最有名的一個章節:根據希伯來《圣經》,來自海洋的飛力士部落派出了身材巨大的歌利亞征服猶太部落,而當時還只是一個青年的大衛,拿著彈弓把石頭投向歌利亞的頭顱,殺死了讓人膽寒的巨人。這個青年大衛,只是個出身卑微的牧童,日后成為了古以色列的王。
在西方文化語境中,“大衛戰勝歌利亞”有“以弱勝強”的意味。用“大衛彈弓”來命名三層防御攔截網中用來攔截中程導彈的反導系統,也透出以色列國防系統決策者“以弱制強”的心態。

戰略反導武器“大衛彈弓”
在顛沛流離兩千年后,猶太人始終有一種對周邊地帶的不安全感。以色列建國者在原先的英屬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新的猶太人國度,除了大海之外,國界線被阿拉伯敵國包圍。建國者們認為,必須保持一支強勁的國防力量,才能保證以色列國的生存。
根據以色列法律,無論男女,幾乎所有以色列公民都必須服兵役。以色列的軍隊文化以扁平組織著稱,上下級之間的關系并不壁壘分明,士兵和軍官發生爭辯,下級不盲從權威,甚至公然質疑上級的決策。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所有以色列士兵一律平等。多數公民進入以色列軍隊服役18個月后,就可以退役重新進入社會。那些希望繼續留在軍隊的年輕人,歷經篩選,最終可以加入最精銳的“塔尖”部隊。希伯來語“塔尖”(Talpiot)選自《圣經》“雅歌篇”,指的是城堡或者防御工事里最高處的瞭望塔,后被用作比喻“頂尖”和“最聰慧”。要進入以色列的“塔尖”部隊,就必須先服夠41個月的兵役;一旦被接收,就要簽訂為期6年的合同,因此加起來“塔尖”部隊成員在以色列國防軍呆的日子是足足9年。
“塔尖”部隊成員與一般以色列國防軍士兵有什么不同?除了士兵該有的體能素質之外,部隊成員是否擁有理工科大腦非常重要?!八狻背蓡T除了要接受士兵該接受的訓練之外,還要接受多個大學專業疊加在一起的培訓?!八狻庇柧殸I開展理工科培訓,讓成員們接受物理、化學、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交叉培訓。高強度的學科訓練,在于打通科學與軍事目的之間的關系。
如果說一般大學生要在三四年內充分掌握一門學科,已經面臨很大的壓力,那么“塔尖”部隊成員則要在更短的時間內掌握不止一門專業學科。因此,“塔尖”部隊的淘汰率非常高,能夠留下來的,都可以說是以色列軍事界的人中之龍。

批準Talpiot計劃的以色列國防軍參謀長Rafael Eitan(中)

坦克學校的Talpiot隊員
在訓練的終極階段,“塔尖”部隊的學員們并非是枯坐在象牙塔內的學者,而是帶有極強目的性的作戰精英。他們的“作業”包括如何在哈馬斯內部鎖定恐怖分子、為以色列空軍直升機設計一款防震座椅等實操性項目。
自1970年代中期以來,從“塔尖”部隊畢業的學員不超過2000個,但他們不少人成為人中之龍,是以色列初創科技圈的中堅力量。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Compugen 公司創始團隊,就是“塔尖”的畢業班學員。
懼怕以色列再次亡國的達揚,一度勸說梅厄夫人考慮用核武器轟擊埃及和敘利亞。
創立“塔尖”部隊,是以色列吃過“贖罪日戰爭”的虧后,痛定思痛的產物。在1973年,“贖罪日戰爭”爆發早期,由于有蘇聯裝備的加持,埃及和敘利亞的軍隊把以色列打個措手不及,時任總理梅厄夫人和國防部長摩舍·達揚肩負沉重的國防壓力。
特別是擔任國防部長的達揚,在戰爭最危急的時候,被記錄下喃喃自語地說“耶路撒冷要第三次被毀滅了”,言下之意就是以色列可能會因為“贖罪日戰爭”而再次覆滅。懼怕以色列再次亡國的達揚,一度勸說梅厄夫人考慮用核武器轟擊埃及和敘利亞。
達揚之所以說“第三次毀滅”,是因為在猶太歷史里,耶路撒冷的第一次覆滅是在公元前586年被巴比倫人滅亡,而第二次覆滅則是在公元70年被羅馬帝國剿滅。
達揚這位在“六日戰爭”中創下軍事奇跡的將軍,在“贖罪日戰爭”期間的驚慌失措,令人印象深刻。日后有以色列歷史學家認為,還好當時的總理不是達揚,而是更加鎮定的“老祖母”梅厄,否則“贖罪日戰爭”后果不堪設想。
要知道,猶太人在等待了近2000年后重奪耶路撒冷,不少人將戰績歸功于達揚,更把他捧為“戰神”。要是這位重奪耶路撒冷的“戰神”擔憂再次失去耶路撒冷的情緒在當時流傳到以色列民間,也許以色列舉國的軍心將會大受打擊。
直到如今,不少以色列人依然認為,“以色列人不敢相信未來,因為以色列也許沒有未來”。而這種悲觀情緒所衍生的“今朝有酒今朝醉”心態,也是他們認為“耶路撒冷第三次毀滅”或許在某一天就突然降臨所產生的。
三句話不離幾千年前的歷史,也說明以色列政客和平民為了捍衛得到腳下這片土地的正當性,得從他們被迫顛沛流離前的那段遙遠的歷史入手了。
在現代的政治制度上運作,在希伯來《圣經》中尋找立國正當性,也就是以色列立國者和國防系統決策者在想問題時的兩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