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有榮
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工作,而人是有思想和感情的,為此,教育的質(zhì)態(tài)應(yīng)該是有溫度的。如何辦有溫度的教育?必須“做”起來。
首先,在“做”中生成教育的溫度。前不久,江蘇省南通市提出了“有練必躬”的教學主張,即發(fā)給學生做的作業(yè)教師要先做一遍,其目的就在于讓教師體驗作業(yè)量的大小、題目設(shè)計的深淺、完成時間的多少等,強調(diào)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設(shè)身處地去體驗。教師是讀過大學來教中小學,而學生是從低年級升到高年級來學習;教師對一個知識點已經(jīng)講了N年N遍,而學生是第一次學習;教師只做一門學科的作業(yè),而學生門門學科的作業(yè)都要做……教師如果想到這些問題,就會自覺地把作業(yè)量減下來,把題目的難度降下來,這也是“師生同考”等舉措的真正目的。
其次,在“做”中蘊含教育的溫度。曾在清華大學教形式邏輯的金岳霖教授在一場由學生組織的“優(yōu)秀教授”評選中名列第一。眾所周知,形式邏輯是一門枯燥乏味的學科,而金岳霖教授又為人刻板,不茍言笑。他何以贏得學生如此愛戴?因為他心中始終裝著學生。他上課時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我說清楚了沒有”,而不是“你們聽明白了沒有”。二者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意味著學生沒有聽明白是教師的責任,這是教師對自己的高要求;而后者意味著沒有聽明白是學生自己的責任,這是教師對自己責任的逃避,對學生能力的質(zhì)疑和否定;前者讓學生感受到平等和尊重,后者使學生感到逼迫和壓力。從根本上來說,教師只有做到了一切從學生出發(fā),教育才能時時、處處都蘊含溫度,啟智潤心。
最后,在“做”中傳遞教育的溫度。前段時間,以色列一個小學生不幸患上了新冠肺炎,治愈出院后被隔離在家。學期結(jié)束了,班級要集體合影。老師帶領(lǐng)全班同學做好防護,來到他家門外,他坐在家里的窗臺上——這樣就有了一個人都不少的班級合影。這位老師之所以能拍出這樣一張有溫度的集體照,是因為他心中有學生,考慮每一個學生的感受。許多學校的墻上都寫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很暖心,也很感人。然而,要讓教育有溫度,首先要搞清“為了誰”的問題。只有一切為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著想,才能辦有溫度的教育。
教育的溫度是由內(nèi)而外的,這個“內(nèi)”就是仁愛之心,“外”就是實際行動。只要教育者時時懷有仁愛之心,就一定能春風化雨,濕潤每一個學生。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