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秋
小學數學“三段式”教學模式分為三個階段,包括八個環節。三個階段是指:自主學習,課堂探究,評價反饋;八個環節是指:自我展示,自主探究,激趣導入,合作交流,質疑匯報,概括小結,檢測達標,激勵評價。
一、自主學習
(一)自我展示
我校的生源以農村為主,他們與外界接觸得相對較少,很多學生比較靦腆拘謹、不善言談。在課前適當給出2~3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自我展示,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對其膽量、思維、口語表達能力等,都是一種很好的鍛煉。展示內容可以是有關本節課的課外故事、學習技巧、簡便算法、學科常識等。起初,我給學生引路,親自為學生安排展示內容。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和經驗后,我就逐漸放手,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自行查閱找資料,由各小組組長負責,內容和展示方式由小組內自己討論決定,每天都要輪換一個小組。這樣,既培養了自信心,又在查閱和準備自我展示的過程中增長了見識,豐富了知識量。
(二)自主探究
教師應根據本節課所需要掌握的問題或內容,設計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從情境中了解數學信息,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并嘗試獨立解答。此環節中,教師應針對自主探究的數學問題,給予引導、啟發、點撥、鼓勵,喚起學生發自內心的強烈探究愿望,使以飽滿的熱情、最佳的學習狀態去獲取知識。
這樣,學生在探究與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對算法與算理的理解會比較深刻,會享受到成功與快樂,也會為后續第二學段的課堂探究起到關鍵作用。
二、課堂探究
(一)激趣導入
好的激趣導入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欲望,使他們對新知產生濃厚的興趣,這對于學習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為教師,應該在吃透教材、掌握重點、抓住難點的基礎上,通過精煉、生動的語言,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到新課的探究活動中。
(二)合作交流
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和課程實施建議中,合作交流已經成為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為學生搭建起小組合作學習的平臺,給他們提供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
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會產生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時,我給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把自己的學習成果和對問題的理解與小組同伴互相交流并形成小組的學習成果。我也參與其中,在各個小組之間進行巡視,針對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導,幫助他們提升小組合作的技巧。我引導各小組中的潛能生多思考、多發言,以保證其達到基本的學習要求;同時,引導小組內的學優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課堂上這一環節,我始終堅持“不走過場,不匆匆結束”的原則,保證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三)質疑匯報
形成小組學習成果后,需要組織全班學生質疑匯報。可以先請一個小組的學生起立逐題匯報,并強調其他小組認真傾聽,要求對匯報小組沒有提到的見解與方法進行補充講解。要讓學生各抒己見,充分發揮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主張,見仁見智,以集體智慧解決疑難問題。教師要在關鍵處、重點處、難點處進行點撥,引導學生突破重難點。
思想是數學的靈魂。數學學習不僅有對具體數學知識的學習,也有對數學思想方法的領悟。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質疑匯報中,學生利用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找出拼成的長方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關系,進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就成功地利用了轉化的重要數學思想,使學生真正深入透徹地理解與掌握了數學知識。
(四)概括小結
此環節旨在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概括,強調重點、揭示規律、總結方法。先由學生概括,說不出來的或不準確的,可以由教師幫助學生概括出來。
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我重點引導學生小結是怎樣探究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的。學生通過觀察、猜想、驗證,再通過第二次猜想、驗證并推理,最后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乘以高。這樣就使學生感受到了問題的探究一般要經過仔細的觀察、合理的想象、提出假設、驗證結論這一系列步驟。這是一個有序的探究問題的過程,亦是一種探究問題的方法。
三、評價反饋
(一)檢測達標
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曾說過:“一個有效的行為必須通過某種反饋過程來取得信息,從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經達到。”課堂檢測達標就是在學生學習新課后,讓他們進行目標檢測練習,以檢查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是教學效果的反饋,是了解知識掌握情況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的有效途徑,也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檢測練習是幫助和促進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挖掘創新潛能的重要手段。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要達成這一目標,檢測題的設計至關重要。檢測的內容要緊扣教材、目的明確、有針對性。檢測題的設計要題量適當;要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遞進的原則;要有層次性,能適應不同學生的需要;要設計一定的基本題,稍有變化的變式題,也要有一些綜合題和富有挑戰的開放性問題。
(二)激勵評價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課程基本理念指出:“學習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和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做好激勵評價的同時,我們還要在一節課的尾聲處積極利用激勵評價,使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自信心,增添前進的動力。
可以采用生生評價的方式。請一個小組起立,面向全班進行評價展示。可以評價自己組內組員的表現,也可以評價其他小組成員本節課的表現。評價過程中,要以贊賞、鼓勵為主,贊表現、說優點。
可以使用師生評價的方式。教師要針對本節課需要表揚的學生進行鼓勵。可以從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等方面的表現進行評價,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增強學生的自信;同時在保護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前提下,提出存在的問題,指出改進的方向。
此外,還需要進行歸納總結。請學生暢談本節課的學習收獲;教師做全課總結;或根據教材內容實際延伸課堂,使知識形成前后聯系,為下節課的新知探究做好鋪墊。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