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麗

近年來,在星巴克、肯德基、喜茶等品牌的菜單上,多出了“植物肉”相關的新興品類。投資市場上,也不斷傳出資本入局“植物肉”賽道的新聞。據《2021中國植物肉行業洞察白皮書》,截止到2020年12月,共195起新消費類別的投融資里,46.15%與食品相關聯,而植物肉這一新賽道,極為突出。
有研究機構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植物基人造肉市場規模約139億美元,預計以每年約15%的復合增長率增長,到2025年或將達到279億美元。甚至比爾·蓋茨、李嘉誠等投資大鱷,也紛紛入局了人造肉市場。
到底是“植物”,還是“肉”?為何它能吸引資本眼球?它與我們的生活又有什么實質關聯?
首先,植物肉不完全等同于“人造肉”,它只是“人造肉”的一種。
人造肉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利用大豆蛋白制成的大豆蛋白肉。這類人造肉其實是植物蛋白素肉,主要是以豆粉、豆粕、大豆蛋白、小麥蛋白等作為原料,通過擠壓膨化的方法制取的傳統植物蛋白素肉。
另外一種,則是利用動物的干細胞制作出的人造肉,它被稱為細胞培植肉。具體做法是:從動物身上抽取干細胞,用糖、氨基酸、油脂、礦物質和多種營養物質“喂養”干細胞,讓它不斷“長大”,把它擴增培養成肌肉細胞,最終分化肌肉纖維而成肉。
目前,植物基人造肉已能實現大規模、商業化生產。而細胞基人造肉還處于實驗室研究階段,開發成本相對更高。
人造肉最早起源于美國。20世紀30年代后期,美國化學家波耶在研究汽車坐墊套皮革的代用品過程中發現,榨油和制造人造黃油后的大豆殘渣中,蛋白質含量豐富,并可纏繞成股。他從中受到啟發,想用這類物質制造清淡而又易消化的“肉類”。1953年,他取得了“人造肉”的發明專利。
20世紀60年代,人造肉開始在美國市場上銷售,但發展并不算快。隨著技術不斷精進、人們需求的提升與商業化進程加快,人造肉概念才再次崛起。2019年,人造肉技術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為全世界十大突破性的科技創新之一。
同年5月,BeyondMeat掛牌上市,7月底股價便上漲了三倍,達到每股234美元的最高水平。其作為“人造肉第一股”,漲幅一度超過800%。這才點燃了近來火熱的植物肉市場。
明明有真肉,為什么要發明“植物肉”?“植物肉”對資本與大眾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其“環保”與“健康”的功能。
相比于傳統畜牧業,植物肉生產有利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節約生產用水,并減少土地浪費與破壞。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一項研究,與畜牧業供應鏈相關的溫室氣體年排放量,總計7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或占人類造成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4.5%,比交通工具氣體排放的總和還要多。
根據BeyondMeat的數據,每生產1公斤植物肉,就為環境節省了90%的溫室氣體排放、93%的土地浪費與破壞,以及99%的生產用水。
例如,牛肉的生產,需要比蔬菜與谷物多出8倍的水資源與160多倍的土地資源。我們平時食用的牛肉漢堡,一個漢堡的形成大約需要2500升水,這種獲取蛋白質的方式占用了26%的土地面積用于放牧,還有33%的農田用于制作飼料。相比之下,植物肉更具環保屬性,有利于地球生態可持續發展。

牛肉的生產,需要比蔬菜與谷物多出8倍的水資源與160多倍的土地資源
我們平時食用的牛肉漢堡,一個漢堡的形成大約需要2500升水。
健康是人們追捧植物肉的另一大原因。
如今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人們越來越重視食物品質問題。
傳統肉類畜牧養殖過程中,牲畜是否被污染、農藥是否濫用而污染飼料、抗生素是否有濫用等問題,都牽扯著人們對肉類品質的擔心。
研究表明,過量食用傳統肉類,正在給當代社會人帶來越來越多的“富貴病”,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牲畜帶給人們蛋白質的同時,也可能帶來高膽固醇、高脂肪,從而影響人體健康。
從營養學的角度,植物肉相較于傳統肉類,膽固醇、激素、反式脂肪酸、抗生素等更低甚至為零,同時含有氨基酸、膳食纖維等人體所需元素,更符合健康需求。
此外,關于植物肉的討論還有部分人道主義訴求。我們傳統獲取蛋白質的方式,有相當一部分是從肉類獲取,因此出現了大型現代化的屠宰養殖工廠。大量的動物被人類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處理掉。
它們的生活空間狹小,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人類提供蛋白質。據統計,每年人類需要屠宰600億-700億頭牲畜來為自己提供蛋白質。在不少人看來,這是殘忍的。
從市場行情來看,植物肉的產品價格并不比真肉便宜,甚至還要更貴。很多人不免質疑:“既然是大豆蛋白制成,為什么不直接買便宜的豆制品?”“消費植物肉,是否被收智商稅?”
食品行業專家阮光鋒曾公開表示,植物肉談不上是“智商稅”,因為植物肉是否健康,并不是一個孤立的話題—植物肉由不同的營養組成,最終產品形式也不同,判斷是否健康,要看跟誰比,以及怎么吃。“以大豆蛋白做的植物肉產品來說,其中的植物蛋白質量不會太差,熱量相對低一些,也有一定的膳食纖維,而且確實不含膽固醇。對于經常大魚大肉的人們來說,植物蛋白素肉或人造植物肉,對健康還是有一定好處的。”

2019年11月9日,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展出的“植物肉”漢堡
相比單純的豆制品來說,植物肉的特色在于復制了更多真肉的營養成分。比如,植物肉可以在卡路里含量、蛋白質、脂肪含量方面,都達到和真牛肉一樣的程度,這是普通豆制品無法擁有的。同時,植物肉的飽和脂肪酸又會比真正牛肉減少近50%,而且不含膽固醇,所以相對更健康。
雖然談不上智商稅,植物肉目前的發展狀況,也遠遠沒有達到可以完美替代真肉的程度。畢竟,植物肉的制造工藝還處在初期階段。為了達到和真肉相似的口感風味,許多植物肉產品在制作過程中加入了色素、香精和過量的調味劑、鹽等,可能導致其鈉含量過高,同樣不利于人體健康。
此外,在鐵和維生素B12等微量元素方面,植物肉產品要么幾乎沒有,要么人體吸收率很低,相對于動物肉產品有天然劣勢。這也是一些長期純素食主義者出現貧血的緣故。而風口之上的過度營銷,也會導致植物肉產品的價格與實際質量可能并不匹配。
綜合以上幾個角度,植物肉的出現及流行,是順應社會需求而發生的。在理想狀態下,植物肉也有望于未來成為人們獲取蛋白質的主要方式。但植物肉,或者人造肉,能否替代真肉,還有待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