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沙
“鐵疙瘩”是大家對航空炸彈的戲稱。航空炸彈簡稱航彈,是各國空軍必備的武器之一。正因為有了它,轟炸機、攻擊機等才能對地面的軍事目標進行打擊,從而實現對陸作戰。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鐵疙瘩到底是何方神圣。
出場很驚艷
航空炸彈的起源,目前還無法考證出具體時間。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它一定是隨著作戰飛機的面世而誕生的。
根據現有記載,類似航彈攻擊方式的戰爭出現在1848年。當時,威尼斯與奧地利為了各自的利益,爆發了十分激烈的戰爭。雙方為了搶占有利地形,對城市最高點發起了攻擊,威尼斯人取得了先機。為了扭轉戰局,奧地利人便用熱氣球攜帶炸藥飄到城市上空,將城市最高點炸平,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雖然熱氣球可以帶炸彈上天,但這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航彈。真正的航彈,其最早記錄出現在1911年11月1日。這一天,意大利人把60枚手榴彈改裝在一起,形成集束彈,掛在戰斗機上,轟炸了土耳其的軍隊。這些改裝炸彈傾瀉而下,土耳其陣地瞬間變成一片火海,航彈初次登臺便制造了轟動。
其實我很簡單
航彈一出場就取得了_如此驚人的戰績,但它本 身卻很“普通”。其實,航彈就是炸彈,只不過要依托航空飛行器作戰。這就對它的重量有嚴格要求。根據重量,航彈可以分為小、中、大型:50千克以下為小型彈,100~500千克為中型彈,500千克以上為大型彈。
我們再看航彈的結構。從外部看,航彈一般包括彈體、彈翼,頭部為尖銳的流線型圓柱體,尾部一般有各式各樣的尾翼控制飛行姿態。內部構造上,彈體里有引信、火藥等,當然,為了實現一些特定功能,內部還可以配置制導裝置、減速裝置等。航彈的原理也很簡單:作戰的時候,航空裝置將航彈投向地面后,航彈爆炸,以沖擊波、破片、火焰等方式實現對目標的毀傷。從作戰形式上來說,航彈不僅可以用于常規作戰,也可以用核材料填充內部,達到核爆炸的效果。所以,航彈既可用于常規戰術打擊,也可以用于核打擊這樣的戰略任務。
名字真“奇葩”
航彈一出現,就引起了各國的關注。現在,各種類型的航彈相繼問世,它們的名字十分有趣。
1940年4月,英國研制出了“高腳杯”炸彈,它因為外形很像高腳杯而得名。這款炸彈裝藥后,整體重量可達3624千克。爆炸時,會產生像龍卷風一樣的沖擊波和三級地震波一般的振蕩。不久后,英國又研制出了“大水桶”炸彈,整個炸彈重10噸。因為彈體容積大,它從高空投下后,可以在水中跳躍漂浮。在魯爾戰役中,英國為了延緩德國工業區的武器制造進程,向魯爾水庫大壩投下了5枚“大水桶”。結果,大壩被炸毀,4億噸洪水涌入魯爾工業區,摧毀了所有設備,給當地的工業造成了重大打擊。
美國在越南戰爭時,研制出了“滾球”炸彈。這款炸彈重6.8噸,被譽為超級炸彈。只要它爆炸,方圓500米內的一切都能化為灰燼。如此驚人的威力,讓“滾球”炸彈成為越戰中最恐怖的炸彈之一。另外,美國于1968年列裝了“寶石路”炸彈。這款炸彈屬于激光制導,精準度非常高,可以在有限的防空區外,準確地攻擊地面和水面目標。海灣戰爭期間,美國就是靠著這款炸彈,炸掉了伊拉克數十個地下指揮所。
實際上,我國現役航彈也是很“牛”的。如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500千克激光制導炸彈,它不僅具備穿透20多米地層、3米多鋼筋混凝土層的能力,而且其精準度在5米以內。還有3000千克航空爆破炸彈,毀傷效應更是驚人——一旦命中目標,數百米內的所有生物都將瞬間消失!我們喜歡給自家的裝備取一些可愛的小名,比如“長征五號”就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胖五”。憑借大家的想象力,相信這些航彈也會有自己的“奇葩”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