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玉鑫,曾俊風
(南陽市中心醫院,河南 南陽 473000)
新型冠狀病毒與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病毒和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MERS)類似,具有人傳人特征,且傳播力更強[1]。國家已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納入乙類法定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對確診和疑似患者實施嚴格隔離治療。由于患者對COVID-19了解較少,加之病情的危險性、陌生的隔離環境、與家屬的分離等,會使其產生嚴重的焦慮、抑郁等心理危機,影響治療及護理工作的開展,不利于疫情控制。Neuman理論是一種通過自身防御體系,維持人體生理到心理整體系統平衡和完整的個體協調平衡系統[2]。為改善COVID-19患者負性情緒,本院以Neuman理論為指導,對COVID-19患者的壓力源進行評估,制定并實施系統的心理危機干預措施,收到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10日至2月26日本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107例,采用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對患者進行精神狀態評估,以量表總得分大于8分為納入標準,共納入65例存在抑郁狀態的COVID-19患者。其中,確診患者34例,疑似患者31例;男39例,女26例;年齡21~77歲,平均(54.6±8.2)歲;農村患者33例,城鎮患者32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0例,初中19例,高中20例,專科及以上16例。
1.2方法
1.2.1壓力源分析 Neuman理論認為,應激源是導致機體系統穩定性改變的主要影響因素,機體主要通過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發展方向和精神方面5個變量的相關作用來維持機體系統平衡。運用Neuman理論對COVID-19患者心理進行評估分析,確定影響COVID-19患者心身健康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以下5個方面:(1)生理方面。表現為發熱、乏力、咳嗽、呼吸急促、胸悶等臨床表現。(2)心理方面。表現為焦慮、抑郁、易怒、情緒低落、意志脆弱、自控能力差甚至輕生念頭。(3)社會文化方面。COVID-19患者擔心周圍的人歧視自己,缺乏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等。(4)發展方面。由于COVID-19病情進展快,目前尚無特效藥物,病死率較高,使患者對治療沒有信心。(5)精神方面?;颊咝愿駜认?、孤僻、不善于交流,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
1.2.2心理危機干預措施
1.2.2.1構建心理危機干預通道 由于COVID-19患者對該病了解較少,發病后在醫院接受隔離治療時,會讓患者產生緊張、痛苦而又自閉的心理狀態,甚至個別患者存在易怒、敵對等不良情緒,來自外界的心理疏導措施不能有效作用于患者,影響心理干預效果。此時,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的溝通,鼓勵其說出內心的想法,收集影響患者心理的相關因素,通過綜合分析和評估,篩選主要影響因素,指導和制訂心理危機干預計劃。在與患者的溝通中,增進與患者的關系,及時幫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礙,盡可能地將不良情緒所產生的壓力源降至最小,與患者之間建立通暢的心理危機干預通道,從而保證各項心理危機干預措施的有效實施。
1.2.2.2加強COVID-19認知干預 加強COVID-19相關知識健康宣教,包括目前已知的新型冠狀病毒的種屬、傳播特點、傳播途徑、治療方法及治療效果等。明確告訴患者COVID-19并不是不治之癥,其臨床病死率并不高,通過通俗易懂的舉例(如病死率只比普通流行性感冒稍高一點)來向患者解答其擔心的問題,以消除心理應激源。同時,通過病室內電視等設備向患者普及COVID-19的基本防控知識,向患者開展系統的COVID-19認知干預,提升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進而消除因認知不足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源,幫助患者恢復心理平衡狀態[3]。
1.2.2.3建立家庭與社會支持系統 在Neuman理論體系中,家庭與社會支持是構建個體心理防御機制不可或缺的環節,特別是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對緩解患者心理負擔具有重要作用。此時,護理人員應多給予患者鼓勵和安慰,通過QQ、微信等社交軟件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協調患者與家屬的網絡溝通,指導家屬給予患者精神支持的方法與技巧,用家庭親情來化解患者內心的壓力。同時,護理人員多向患者傳遞社會對COVID-19患者支持的正能量信息,使患者消除病恥感和社會歧視的誤解,積極接受各項治療和護理工作,促進康復。
1.2.2.4營造良好治療環境 COVID-19患者在隔離病區接受治療,醫護人員均穿著防護服開展醫療活動,無形中給患者帶來緊張、恐懼心理[4]。此時,護理人員應加強隔離病室內物品表面、地面、空氣消毒,每天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病室內空氣清新。每天做好晨間護理和晚間護理,保持被褥干燥、干凈、柔軟、整潔,提高患者舒適度。保持病室安靜,各項操作及交流均應控制好音量,盡量減少噪聲和惡性刺激。對于有條件的病房可為患者配備電視,可為患者播放喜劇、小品、音樂等積極樂觀的節目,以幫助患者擺脫心理困擾,建立開朗、自信心理。
1.2.2.5幫助患者正確面對壓力源 積極樂觀的心態是促進治療效果的重要內因,COVID-19患者發病后多表現出無助、憂慮心理,不敢直面面對現實,自身應對能力低下。護理人員應引導患者多進行有氧鍛煉,輕癥患者可在病室內打太極拳、練瑜伽、跳舞、聽音樂等,需臥床患者可引導其進行正念冥想、床上肢體運動等。運用聽書軟件每天播放悅耳音樂或正念訓練獨白,引導患者思緒隨獨白自由發散。每天引導2次,每次20 min,以調節患者緊張情緒,培養積極信念,幫助患者正確面對壓力源,提升自身應對能力。
1.2.3評價指標 采用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及癥狀自評量表(SCL-90)分別于干預前和干預后對患者心理社會適應能力進行評估。本研究采用24項HAMD版本,是目前臨床評定抑郁等心理問題應用最為廣泛的量表,由焦慮/軀體化、體重變化、認知障礙、日夜變化、遲滯、睡眠障礙、絕望感7個維度20個條目組成,總分78分,總分小于8分為正常, 8~20分表示可能存在輕度抑郁,>20~35分表示肯定有抑郁,>35分表示存在嚴重抑郁。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7。SCL-90是當前使用最為廣泛的精神障礙和心理疾病門診檢查量表,該量表包括抑郁、焦慮、軀體化、強迫癥狀、恐怖、人際關系敏感、敵對、精神病性及偏執9個維度,使用5級計分法,從“有”到“沒有”,嚴重程度分別賦予1~5分,得分越低,表示患者心理社會適應性更差,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91。

2.1干預前后患者HAMD因子分析比較 所有患者接受上述三級預防心理危機干預7~25 d(平均15 d)后,HAMD因子分析顯示,干預后患者HAMD焦慮/軀體化、遲滯、睡眠障礙和絕望感4類因子分明顯較干預前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患者HAMD因子分析得分比較分)
2.2干預前后患者SCL-90因子分析比較 所有患者接受心理危機干預7~25 d(平均15 d)后,SCL-90因子分析顯示,干預后患者SCL-90中的焦慮、抑郁、軀體化、偏執4類因子分明顯較干預前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患者SCL-90因子分析比較分)
COVID-19暴發突然,傳播速度極快,波及范圍廣,會給患者心理產生較強的刺激。張鳳等[5]研究顯示,COVID-19患者普遍存在焦慮、抑郁心理,會出現某些過激言行,不利于康復,提示對該類患者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十分必要。針對本次疫情中的感染患者,作者根據Neuman理論總結了引發COVID-19患者心理危機的應激源,主要包括感染后機體產生不適臨床癥狀而引發的恐懼、焦慮情緒;對疾病相關知識認知有限,擔心病情進展;擔心傳染家人,受社會歧視而產生的病恥感;隔離期間信心封閉,缺乏家庭和社會支持等。對此,在總結患者主要壓力源影響因素的基礎上,需給予針對性的心理危機干預措施。嚴格按照COVID-19診療指南要求,開展各項診療及護理措施,同時做好患者基礎護理,減輕患者不適臨床癥狀,提高患者舒適度,做好病室空氣及物表消毒,增加患者安全感,控制病區噪聲,為患者提供溫馨治療環境,有利于穩定患者情緒,使其安心接受隔離治療。有研究發現[6],約70%的抑郁癥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而睡眠障礙可加重患者抑郁情緒,使機體出現反應遲滯等表現。本研究通過建立家庭與社會支持系統,有利于家庭及社會正能量鼓勵患者戰勝疾病,充分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通過傾聽、溝通、鼓勵等護理溝通技巧構建護士與患者間的心理危機干預通道,消除患者敵對情緒。HAMD及SCL-90因子分析顯示,患者焦慮/軀體化、抑郁、遲滯、睡眠障礙、軀體化、偏執等方面得分均得到明顯改善,這與張曉華[7]研究結論一致。楊俊等[8]曾運用Neuman理論對非小細胞型肺癌患者進行心理危機干預,患者焦慮、抑郁等不適情緒明顯改善,但睡眠障礙因子并無明顯改善,這與本研究不同。分析原因可見,本研究心理危機干預措施與其有所差異,更側重于患者的情緒穩定和平衡心態的培養,增加了正念訓練干預、音樂療法等,均對患者睡眠障礙具有良好效果,與徐世才等[9]研究結論一致。
此外,本研究還發現,COVID-19患者不敢面對被感染的現實,自身應對能力較差,失去面對現實和未來的勇氣,這也是引發患者心理危機的主要因素。這類患者大多性格內向、孤僻、不善于交流和表達,提示護理人員應重視與患者的溝通,與其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為干預措施的實施提供保障。趙娟等[10]根據患者不同性格和表達能力,開展了不同的護理干預方案以改善其家庭應對能力。吳萼等[11]指出,心理通道的建立是開展心理情緒管理與引導的基礎。本研究以建立護患心理危機干預通道為基礎,利用基礎護理和對癥護理緩解患者機體不適;加強患者COVID-19相關知識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疾病認知能力,有利于其正確面對自身疾病;建立家庭與社會支持體系,充分借力家庭親情和社會正能量,幫助患者樹立信心,盡快回歸家庭和社會;為患者營造良好治療環境,通過有氧運動、音樂療法、正念干預等心理危機干預技巧,幫助患者緩解心理壓力,正視疾病,采用合適機體防御體系作用壓力源,提升患者應對能力。這與陳健行等[12]研究結論一致。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Neuman理論的基礎上,根據COVID-19患者壓力源特征及影響因素,制定并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危機干預,可有效緩解COVID-19患者不良情緒,改善其睡眠質量、軀體化、偏執、遲滯等癥狀,使患者重拾治療信心,積極配合隔離及相關治療和護理。利用Neuman理論指導的心理危機干預方法,在COVID-19患者心理干預中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對改善疫情期間患者心理情緒,加強疫情防控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借鑒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