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楓華,熊貴莉
(重慶市中醫院周圍血管科,重慶 400021)
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病,全球范圍內發病率較高,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壓患者數量也在不斷增加。該病的發生和發展與患者行為方式、生活習慣密切相關。當前,高血壓患者主要通過藥物來控制血壓,患者雖然意識到行為干預的重要性,但是諸多措施尚未落實到實處[1-3]。有研究指出,根據患者不同的護理需求提供針對性的不同層次護理服務,對于改善患者血壓和有效降低危險因素有較好效果,能減少心腦血管危險事件的發生[4-5]。本研究對300例高血壓合并心腦血管危險因素患者進行了對照觀察和為期6個月的隨訪觀察,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住院的高血壓合并心腦血管危險因素患者3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50例。納入標準: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的高血壓標準;至少與吸煙、血脂異常、糖耐量受損(或空腹血糖受損)、超重或肥胖[體重指數(BMI)>24.0 kg/m2]中的1項相符;認知功能正常,能夠正常溝通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其他嚴重身體疾病和主要臟器衰竭;精神疾病;孕婦和哺乳期婦女[6-8]。
1.2方法
1.2.1對照組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該部門根據護士的各自特點及護理經驗工作分配,指導患者遵醫囑用藥治療,定時測量血壓和血糖,適當開展活動鍛煉,減少高油脂、高糖分食物的攝取,多吃高纖維、高蛋白的食物,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9-11]。
1.2.2觀察組護理方法 觀察組采用分層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分層護理管理。根據學歷、工作年限、職稱將護士分為不同層級。將患者分為:平穩層(高血壓1級或高血壓2級,無危險因素或1個危險因素,無靶器官損傷,無臨床并發癥,無糖尿病,依從性或服藥依從性好,自我管理能力好)、中危層(高血壓2級或高血壓3級,1個或2個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傷,無臨床并發癥,無糖尿病,依從性較好或物藥依從性較好,自我管理能力較好)、高危層(高血壓3級或高血壓2級,≥3個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傷,臨床并發癥或糖尿病,醫療行為不良或服藥依從性低,自我管理能力低)。根據患者病情及護理需求,針對性給予護理管理,開展基礎護理、飲食護理、心理護理、健康教育、行為干預、院外隨訪等綜合護理管理服務。定期對護理效果進行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及時修訂護理計劃,循環重復,直至達到控制目標[12-14]。
1.2.3觀察指標 患者入院時采集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吸煙史、飲酒史等),2組患者于護理前后對其臨床各項指標進行調查,具體內容如下。(1)危險因素改善情況。包括血壓達標情況[普通患者血壓低于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老年人血壓低于150/90 mm Hg,糖尿病(或腎病)患者低于130/80 mm Hg]、血脂達標情況(膽固醇低于5.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于3.1 mmol/L,三酰甘油低于1.7 mmol/L)、血糖達標情況(空腹血糖為3.9~6.1 mmol/L、餐后1 h血糖為6.7~9.4 mmol/L、餐后2 h血糖小于或等于7.8 mmol/L)[15]。(2)治療依從性:對依從狀況的各項指標進行評分,包括5項指標:醫療依從性、不良用藥、生活管理、煙酒嗜好管理、治療依從性。定量得分越高,依從性越好。(3)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量表(QOL量表),包括軀體因子、心理因子、社會因子、信仰因子4項指標,定量得分越高,依從性越好。(4)預后:出院后3、6個月對患者再次入院治療及心腦血管疾病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記錄。

2.12組患者基本情況比較 2組患者性別、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史、糖尿病史、文化程度、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基本情況比較
2.22組患者護理前后各項危險因素改善情況比較 2組患者護理前后血壓、血脂、血糖達標情況組內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患者血壓、血脂、血糖達標例數顯著多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2組患者護理前后治療依從性比較 護理前,2組患者依從性、不良藥物治療、生活管理、煙酒嗜好管理、治療依從性等方面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2組依從性、不良用藥、生活管理、煙酒嗜好管理、治療依從性等方面評分與護理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著時間遷移,遵醫囑服藥、生活管理、煙酒嗜好管理、治療依從性評分呈顯著上升趨勢,不良服藥評分呈顯著下降趨勢。觀察組遵醫囑服藥、生活管理、煙酒嗜好管理、治療依從性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不良服藥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2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前,2組軀體因子、心理因子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2組患者軀體因子、心理因子評分與護理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著時間遷移,軀體因子、心理因子評分呈顯著下降趨勢。觀察組軀體因子評分、心理因子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2組患者護理前后各項危險因素改善情況比較[n(%)]

表3 2組患者護理前后治療依從性比較分)

表4 2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2.52組患者出院后再次入院或心腦血管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出院后6個月后再次入院例數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心腦血管疾病相關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出院后再次入院或心腦血管并發癥 發生情況比較[n(%)]
高血壓往往與血脂異常、吸煙、肥胖、高血糖等危險因素有關,但對這些危險因素的控制需要長期的干預和觀察。研究表明,我國高血壓的控制效果不理想,高血壓患者接受治療的比例僅為20.9%,且僅有少數患者長期按醫囑接受治療,服藥依從性不高,這給疾病的防控帶來了諸多問題,也不利于患者的預后康復[16]。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護理前后血壓、血脂、血糖達標例數組內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2種護理方法干預高血壓患者后,患者各項異常指標均有一定的改善。同時,觀察組護理后患者血壓、血脂、血糖達標例數顯著多于對照組,說明分層護理管理的模式對于常規護理方法,更有益于患者疾病危險因素的控制[17]。分層護理依據患者疾病危險程度進行區別性護理干預,一方面有助于醫療資源的均衡分配,醫院可將主要精力用于重癥患者的疾病干預,普通患者則側重于加強疾病的健康宣教;另一方面,這種護理管理模式也更容易被不同層次的人群所接受,患者在行為習慣改善過程中獲得的益處也更為具體[18-20]。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護理后遵醫服藥、不良服藥、生活管理、煙酒嗜好管理、治療依從性、軀體因子、心理因子等方面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分層護理管理對患者健康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為2個方面,一是治療過程中,患者對各種干預措施的依從性增加,有助于患者潛移默化地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二是患者生活質量明顯提高,這得益于分層護理管理施予了精確、合適的護理措施[16-20]。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出院后6個月后再次入院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相關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原因在于分層護理管理有效避免高血壓患者間個體差異,較一般常規方法具有更為理想的教育效果。分層護理以患者為中心,圍繞患者所需開展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工作。分層護理管理模式要求記錄不同水平高血壓出院患者的血壓測量數值,患者對自己的血壓有相對較高的關注度和良好的血壓控制依從性,能夠有效地控制血壓,提高治療依從性和自我管理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