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焱 寧偉民 楊剛
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口腔科 518000
顳下頜關節紊亂病作為臨床口腔科常見病的一種,以20~40歲青年階段為病癥高發群體,患者咀嚼肌、顳下頜關節疼痛感明顯,且下頜運動功能異常,若不及時予以有效措施改善臨床癥狀,影響患者生活的同時對其口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隨著臨床口腔醫學的不斷發展,目前針對此類病癥的常用方法有物理治療、外科手術、手法調整、牙合墊治療等,均有一定療效,有效緩解其頜關節疼痛和改善張口受限問題[2]。但上述方法,單一治療均具有一定優劣勢和局限性,因此臨床表明采取聯合治療手段治療顳下頜關節紊亂病,期許強化患者治療效果,提高其臨床療效。基于此,本次研究針對此類病癥,主張采取定型牙合墊聯合手法治療作干預方案,并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治療的88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對其治療效果進行臨床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間本院收治的顳下頜關節紊亂病患者隨機抽取88例,根據治療方法的差異性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4例。對照組男18例,女26例;年齡范圍為18~55歲,年齡(35.24±2.12)歲;病程范圍為1~12個月,病程(6.55±1.23)個月。觀察組男17例,女27例;年齡范圍為20~57歲,年齡(36.88±2.45)歲;病程范圍為1~13個月,病程(7.03±1.44)個月。納入標準:本次研究所選患者均符合顳下頜關節紊亂病診斷標準,均為首次、單側發病。排除標準:合并顳下頜關節急性外傷或精神異常,心、腦、肝、腎等器官重大疾病,全身系統性疾病等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對本次研究保有知情同意權,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對照組選擇定型牙合墊作為治療方案,步驟如下:(1)制備牙合墊。患者上下頜全牙列印膜模型制作材料選擇藻酸鹽,之后對其抬高咬合后的正中關系位進行記錄,選擇咬合存在正中牙合位置的上下牙合石膏,然后送至工廠加工模型,完成定型牙合墊制作。(2)牙合墊佩戴,幫助患者將牙合墊置入口腔中,保證上下頜能均勻接觸到牙合墊,未出現尖窩交錯關系,形成穩定的咬合面,注意第二磨牙中央窩處牙合墊厚度需控制在2 mm,且小于息止狀態下的牙合間隙,患者每天牙合墊佩戴時間需超過20 h,持續3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手法治療,選擇顳下頜關節及軟組織松動術,步驟如下:主治醫生治療前,對患者面部肌筋膜進行觸診,根據垂直于肌肉纖維走向,通過手法調節來放松其顳肌、額肌、咬肌、頸前部舌骨上肌群等顳下頜周圍的肌群,并對頸前部舌骨上肌群、翼內肌止點、頸后部肌群進行放松,然后調整患者體位,取仰臥姿勢,帶好醫用手套后,用拇指深入其口腔內至患側后臼齒處,其余四指注意做好下頜固定,另外一只手穩定好顴骨后,利用中指或食指放在下頜骨髁突處來評估其關節松動程度,之后結合其力度耐受性,通過長軸牽引、前向和側向滑動等方法來活動患者顳下頜關節,其中,Ⅰ、Ⅱ級手法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Ⅲ、Ⅳ級手法可改善顳下頜關節活動限制問題,擴大可活動范圍。因治療期間患者無法開口說法,告知其可舉手示意機體不適,避免損傷其關節。患者每天1次,每次治療15~20 min,持續3個月。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以及治療前后的下頜功能損害問卷(MFIQ)評分、最大張口度及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評分。(1)最大張口度:患者自述無疼痛感或是其他不適時,指導其將口腔張至最大,測量上下中切牙距離,距離>35 mm表示下頜關節恢復至正常狀態。(2)MFIQ評分:表格含16個評估指標,以評估患者執行功能與飲食能力為主,每個指標評分范圍在0~4分,0分表示無困難,4分表示患者難以獨立完成,分值越高,表明患者下頜功能損害問題越嚴重。(3)VAS評分:以患者自述疼痛程度進行評分,分值范圍為0~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疼痛感最劇烈,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疼痛感越顯著。(4)治療有效率:結合患者臨床癥狀、關節組織疼痛及運動功能進行療效評定。顯效:患者自覺關節區及周圍組織疼痛感完全消失,開、閉口間未出現彈響,顳下頜關節可正常咀嚼及張口;有效:患者自覺上述癥狀有顯著改善,顳下頜關節運動、咀嚼功能趨向于恢復正常水平,但大張口時自述稍有不適;無效:上述情況均未出現,患者臨床癥狀未能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此次研究數據進行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行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顳下頜關節紊亂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18%(41/44),高于對照組72.73%(32/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509,P<0.05),見表1。

表1 兩組顳下頜關節紊亂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FIQ、VAS評分及最大張口度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MFIQ、VAS評分及最大張口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MFIQ、VAS評分及最大張口度較治療前有所改善,觀察組改善幅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顳下頜關節紊亂病患者治療前后的MFIQ、VAS評分及最大張口度比較()

表2 兩組顳下頜關節紊亂病患者治療前后的MFIQ、VAS評分及最大張口度比較()
注:對照組選擇定型牙合墊作為治療方案,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手法治療;MFIQ為下頜功能損害問卷,VAS為視覺模擬評分量表;與對照組治療前相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bP<0.05
最大張口度(mm)25.33±4.33 33.75±5.14 4.880 0.010 26.05±3.78a 39.44±3.22b 7.858 0.001組別對照組例數44觀察組44時間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MFIQ(分)26.79±4.05 13.93±3.06 3.756 0.032 26.83±5.06a 7.04±2.33b 7.325 0.005 VAS(分)5.37±1.02 2.04±0.85 4.650 0.015 5.24±1.19a 1.35±0.88b 6.157 0.008
顳下頜關節紊亂病作為臨床口腔科常見病癥,有相關流行病學統計結果顯示,病癥在人群中具有33%的發病率。患者顳下頜關節及其相關神經肌肉系統功能出現障礙問題是其主要癥狀反應,對其生活質量造成極大影響[3]。目前,臨床口腔科針對此類病癥常用治療方法有保守治療、手術治療及微創治療3種形式,在保證治療效果前提下,如何最大化減輕患者機體創傷是其臨床治療準則。因此,臨床在為患者推薦治療方案時,多以牙合墊、手法、物理、藥物等方法作主要措施,因單一治療存在一定局限性,所以臨床推出聯合治療方法來強化患者保守治療效果,旨在提高其治療有效率,加快患者頜關節功能正常恢復進度[4]。
基于此,本次研究針對顳下頜關節紊亂病患者,主張選擇定型牙合墊聯合手法治療作干預方案,研究結果顯示,選擇聯合治療的觀察組治療有效率、MFIQ、VAS評分、最大張口度改善情況均優于選擇單一治療的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表明此類方法具有較高可行性。其中,牙合墊作為一種矯治器,由硬質樹脂所制,且摘卸方便,通過對患者一側牙弓牙合面及切緣表面進行覆蓋,進而將頜牙咬合關系調整至合理狀態[5]。此類保守方法用于對顳下頜關節紊亂病患者治療中,不僅能消除牙面接觸間的干擾,保證咬合關系恢復至理想狀態。還能有效穩定患者下頜位置,減輕其關節后區壓力,減輕機體不適感。此外,患者佩戴牙合墊后,能有效活躍其肌肉組織,緩解緊張,加之操作具有無創、可逆性,是提高其最大張口度、恢復關節功能和減輕緩解頜關節疼痛感的有效方案[6]。手法治療主要應用于緩解患者緊張的咬肌、咀嚼肌,進而改善張口受限問題,降低疼痛感。操作方法主要有軟組織松動和顳下頜關節松動2個步驟,其中,前者是對患者筋膜激痛點進行按壓,進而促進咀嚼肌放松,緩解局部缺血問題,后者是通過多次滑動患者髁突處關節,有利于增加其張口幅度,改善因疼痛或是關節功能障礙造成的張口受限問題[7]。將上述方法聯合用于顳下頜關節紊亂病患者治療中,能充分發揮二者的協同之效,最大程度提高其張口度,減輕患者疼痛感,強化效果明顯,可供參考。
綜上所述,定型牙合墊聯合手法治療在顳下頜關節紊亂病中應用,既能提高患者治療有效率,又能顯著改善其臨床癥狀,加快顳下頜關節功能正常恢復進度,效果顯著,值得推廣。